或许是因为思想观念与个人喜好的差距,我们时常在网上看到关于“生儿子好还是生女儿好”的争议。
毫无疑问,这种争论不仅极端,而且无趣。从父母的角度而言,孩子当然是自己的最好,没有人会放着自己的孩子不爱,而去喜欢和羡慕别人的孩子。
因此,甭管你说得多天花乱坠,你的孩子也只是在你眼里是个宝,对别人而言啥也不是。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养儿子和养女儿的家庭确实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但这种差异无关父母之爱,只是基于社会层面的一种表象而已。
投入成本的差距人们常开玩笑说:“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
言外之意,养儿子是需要花钱的,而养女儿则可以赚钱。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当下婚恋市场的现状。
虽然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是父母眼里的宝贝,父母会倾尽所有地培养他们,给他们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但一旦涉及婚恋,儿女之间的差别就出来了。
养女儿的家庭是否愿意在女儿结婚时有所付出,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意愿。
他们可以给女儿买房买车,给丰厚的陪嫁,也可以什么都不出,反正没有人会说什么。
可如果换成养儿子的父母,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当代社会,男人娶妻需要准备丰厚的物质条件,比如房子、车子、彩礼、三金。
这些都是硬性规定,一个男人若是没有这些东西就很难娶妻生子。
一个二十几岁的男人自然是没有能力承担这些的,而真正承担这些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
对父母而言,儿子结婚只是开始。儿媳妇怀孕、生孩子、养孩子,每一步几乎都离不开公婆的扶持。
而在当代社会,大家默认这一切都是公婆的责任,要么出钱,要么出力,反正不能什么都不做。
而女方家庭相对而言就轻松多了,他们可以选择帮忙,也可以选择不帮,反正不会有人指责他们。
可若是男方家庭如此,就会受到来自于各方的谴责,并且因此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家庭矛盾,甚至影响到儿子的婚姻幸福。
操心范围的差距俗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的一颗心几乎都放在他们身上。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
而由于性别不同,父母操心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生儿女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安全与幸福。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女性依旧属于弱势群体。
网上曾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女儿出生那天起,我的一只脚就跨入了监狱。”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也确实道出了不少养女儿的父母的不易。
从女儿出生那天起,他们就各种担忧。担忧女儿在外会遇到坏人;担忧女儿长大后会遇到渣男。
于是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即使一直保护她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也会担心她在婆家受欺负。
生儿子的父母操心儿子的前程。
很多人觉得,相对于女儿,生儿子的父母就会轻松很多,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者都免不了操心,无关孩子性别。
在传统观念里,男人不只是家族的希望,更是社会的未来。
因此,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且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无所事事,只会啃老,他们都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能够承担起一个男人该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担心儿子学坏、怕他没出息,总是对他严加管教、寄予厚望。
亲子关系的差距隔壁王阿姨育有一子,她总是跟我念叨,儿子长大后,虽然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家,但总是忙得连电话都少打。
每次过年回家,也是匆匆吃顿饭就走了,母子俩连好好说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王阿姨说:“我现在啊,就盼着儿子能多陪陪我,哪怕只是聊聊天。”
而对门的赵阿姨却有一个贴心的女儿,女儿每周都会打几次电话回家,聊聊自己的工作、生活,还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一到周末,女儿就会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赵阿姨常说:“有女儿真好,感觉生活都充满了阳光。”
虽说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但亲子关系的差距,在50岁以后尤为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主,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朋友圈,与父母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有时候,父母想跟儿子聊聊天,都得看他有没有时间、愿不愿意聊,这种“渐行渐远”的亲子关系,让许多父母感到无奈和伤心。
特别是当儿子结婚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小家庭,与父母的联系就更加稀少了。
有的儿子甚至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这让父母感到十分孤独和失落。
他们怀念儿子小时候的乖巧和听话,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亲子关系的疏远。
而生女儿的家庭则截然不同。女儿从小就懂得体贴父母,经常跟父母撒娇、聊天。长大后,女儿更是成了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无论有什么心事都会跟父母分享。
她们关心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经常回家看望他们,为他们带去温暖和欢乐,这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让许多父母感到幸福和满足。
◆
无论生儿子还是生女儿,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珍贵礼物。他们陪伴父母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让父母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50岁以后,生儿子和生女儿的家庭差距确实存在,但这不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和努力,同时也要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
无论孩子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他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