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只有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却养活了几乎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何也?其实没什么诀窍,一靠吃得少,二是地方好。印度人擅长“辟谷养生”,年均食物消耗量远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几个才顶中国一个,当然好养活了。
但更重要的是,别看印度面积小,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还大,与美国、俄罗斯在同一水平线上。不仅如此,印度的纬度更低,降水更丰富,因此理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比美俄两国还要高,这么来看,以区区29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养活超过13亿的人口,其实是不足为奇的。
但理论归理论,回到现实中来,印度的耕地产出不但比不上农业发达的美国,更是连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也远远不如,而这背后的原因,则与印度的旱灾频发有关。
从数据上来看,印度并不缺降水,哪怕近些年被报导严重缺水的城市,比如坐落于孟加拉湾的金奈,年降水量也超过了1300毫米,与中国的武汉市相当。对武汉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里是很少发生严重干旱的,反倒是洪灾更常见一些。
印度不但降水丰富,境内的河流也是四通八达。最大的两条河流,也就是恒河以及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的部分),其水量甚至分别超过了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可见印度不但不缺降水,也不缺河流,但即便如此,旱灾却仍然频发。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本不应缺水的印度干旱频频?这其实和印度特殊的气候,也就是热带季风气候有关。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一年四季并不分明,反倒是雨季和旱季比较分明。
所以印度虽然降水丰富,时间却比较集中,雨季时拼命地下,旱季时却少得可怜,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候,导致了印度在雨季时洪水泛滥,到了旱季却又严重干旱。所以老天爷虽然给了印度丰富的雨量,却给得不是时间。
雨季旱季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但水却是人可以“治”的,中国的老祖宗就深谙此道,早在先秦时期,便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有的甚至直到今天都在发挥作用,比如著名的都江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更是大修水库,把很多原本不适合栽种粮食的地方变成了粮仓。虽然中国不像印度那样雨季旱季分明,一年四季的降水却也是非常不均衡的,但有了水利设施后,这种不均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可以被打破,因为降水丰富的月份多下的雨水,可以被截留在水库里等到干旱的时候再派上用场。
这种办法,连中国的老祖宗都想得到,没理由今天的印度人想不到吧。可奇怪的是,印度人似乎对修水库没什么兴趣,不像中国有很多人造水库,咱们很少听说印度有什么出名的人工湖或者大坝。
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因此印度人的智慧也是拔尖的,可为什么修水库这么简单的办法他们就想不到呢?其实不是想不到,而是想到了也没法修。
中国今天的水利设施,绝大多数都是建国后才修建的,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在当今社会,兴修水利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征地以及人口的搬迁。比如浙江省的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就是淹没了淳安、遂安两个县城后才得以修成。
搬迁两个县城,其中牵扯到的利益以及矛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主导,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好在中国特有的体制优势,让政府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大型水利设施的建成。
反观印度,在这方面正好处于劣势。由于是民主政体,再加上土地归私人所有,印度政府想要征地修一处水库是非常困难的。哪怕随着印度人口暴涨,干旱问题日益严重,政府也很难说服民间配合兴修水利工程,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只要自己不缺水,哪管他人缺不缺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因为修路也需要占用大量的私人土地,除非政府开出天价,否则那些印度地主是宁愿不修路,也不愿意出让土地的。
从长远看,修水库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在私有制占主导的印度,纵然领导人有长远眼光,也架不住下面百姓的短视。所以印度当前的强势总理莫迪,未必就不想大兴水利,只是很可惜,就算他再强势,也不敢强行征收民间的土地,毕竟那些土地的主人手里,可是握有选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