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元打开作弊之门:"考试神器"背后的教育诚信危机

珂珂和趣事 2025-03-02 11:54:46
1.88元打开作弊之门:"考试神器"背后的教育诚信危机

1.88元就能买到"聪明",60万人争相购买"智慧"!电商平台上那些号称"考试神器"的小玩意儿,正在将"诚信"二字踩在脚下狂奔!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神笔马良",竟然能在考场上扭转乾坤,让学渣摇身一变成学霸!

更讽刺的是,商家们毫不避讳地展示着这些工具的"神奇功效",买家们也心照不宣地欢呼着"好用"、"适合考试带进去"!教育的围墙在电商的助推下摇摇欲坠,1.88元就能撬动的诚信底线,到底还剩多少?当"如何作弊"成为公开售卖的技能包,我们的教育之舟是否已经触礁?

【事件回顾】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记者们化身"网购侦探",在电商平台上来了次"暗访"。只需在搜索框里敲入"考试神器"几个字,眼前立马跳出一大堆卖这玩意儿的店铺,看得人直咂舌!

这帮店铺的生意红火得很,有的店面不害臊地打出"全店已售100万+"的招牌,有的也不甘示弱,炫耀着"全店已售60万+"的成绩单。更让人瞠目的是这些"神器"的价格,简直是白菜价——最低的才1.88元,贵点的也就2.1元。啥概念?就是说,你喝一杯豆浆的钱,就能买到一个专门用来考试作弊的"法宝"!

这"神器"啥样啊?其实挺简单,就是一支看着普普通通的笔,里面藏了一张能拉出来的小纸条。用法更是直截了当:提前把答案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缩回笔里。考试的时候,装模作样地跟同桌"借个笔",或者自己悄悄查看,就能在监考老师眼皮底下完成"知识传递"。

最离谱的是,这些商家宣传起来一点不遮掩。产品封面图上,小纸条写着"ABCD",生怕你看不出这是啥用途;详情页更是直白,"考试推荐"、"可伸缩"、"可写字"几个词直接点名了这玩意儿的"正确使用方法"。

让人更傻眼的是,这类"神器"居然收获了将近3000条好评!买家们在评论区大放厥词:"非常的好用"、"特别适合,考试的时候带进去",甚至有人炫耀经验:"今天直接传纸条被发现了,下次试试这个"。这些话看得人直冒冷汗,作弊都成了光明正大的"技术交流"了?

【疑点1:商家如何能公然兜售作弊工具而不受惩罚?】

解析:要说这事儿邪门,就邪门在这些明摆着是作弊工具的玩意儿,居然能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卖!这不禁让人挠头:法律的长臂咋就够不着这些明目张胆的"助考生意"?

翻翻《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条和《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黑字白字写得明明白白: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出售试题答案、代考等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这些"考试神器"却能在电商平台上撒欢儿,销量蹭蹭往上涨,这里头的门道可就深了。

这些老滑头的商家玩了个文字游戏——他们从不直接说"这是用来作弊的",而是用"考试推荐"、"学习辅助"这类模糊词儿,给自己留了法律上的后门。再说这玩意儿本身吧,既能当作弊工具,也能当记事本用,这种"两面性"让监管部门抓它也不是那么容易。【有网友认为】:"这帮商家太精了,明明是卖作弊工具,却包装成学习用品,钻了法律的空子,简直是打擦边球的高手!"

【也有网友表示】:"说白了,商家就是提供个工具,用来干啥是买家的事。就像卖菜刀的,能说他对杀人事件负责吗?"

【法律专家指出】:"虽然这些工具本身不一定违法,但商家这种明显暗示作弊用途的宣传方式,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关于不得含有引导不良行为的规定,甚至可能构成帮助作弊的共犯。"

【疑点2:为何有近3000名买家为作弊工具点赞?】

解析: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明摆着是用来作弊的小玩意儿,居然收获了近3000条好评!买家们在评论区里毫不避讳地晒着自己的"战绩":"非常好用"、"考试带进去太方便了"、"比直接传纸条隐蔽多了"。瞧瞧,这都成啥了?作弊竟然成了值得炫耀的"技能"?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吗?可现在好些人把精力全用在了怎么走捷径、怎么投机取巧上。考试原本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可这些"神器"的泛滥,简直是在考场上安了个"定时炸弹",公平从何谈起?

为啥这么多人愿意掏钱买这种工具?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咱们这个应试教育出了点岔子。太看重分数,太轻视能力和品德,导致不少学生把高分当成唯一目标,不择手段也要拿到。再加上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有人就想着:别人都走捷径,我不走不就吃亏了?

【有网友认为】:"这么多好评说明现在教育太功利了,谁还管过程诚不诚实,只要结果好看就行,这风气真是一塌糊涂!"

【某教育工作者表示】:"这就是我们诚信教育的失败。学生根本没意识到,作弊不仅仅是违反考试规则那么简单,而是在为人处世的道路上埋下了隐患。"

【心理学专家分析】:"年轻人普遍存在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加上'大家都这么做'的从众心理和'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让他们很容易忽视作弊的长期负面影响。"

【有家长无奈地表示】:"我知道这不对,但孩子说同学们都在用,如果他不用就吃亏了。这是个恶性循环,谁也跳不出来。"

【疑点3:电商平台的把关责任何在?】

解析:说完了卖家和买家,咱们再来掰扯掰扯这些电商平台。作为交易的"中间人",他们就没责任管管这些明显不对劲的商品吗?

记者一查吓一跳,这些"考试神器"不但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卖着,还有着惊人的销量和评价。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平台的审核机制是摆设吗?还是说,只要能赚钱,卖啥都行?

翻开《电子商务法》,上面明确规定:电商平台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不符合要求,或者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得跟经营者一起担责。"考试神器"虽然不直接危害人身安全,但它明显鼓励作弊,这不是在侵害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吗?

为啥平台对这些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白了,可能还是为了那点儿钱。这些小商品单价不高,但架不住销量大啊!六七十万件累加起来,也是笔不小的流水。再说了,平台每天上新的商品成千上万,主要靠技术和用户举报来审核,像"考试神器"这种名字听着就不太明显的,容易钻空子。【有网友认为】:"这些电商平台就是见钱眼开,明知道这是作弊工具还放任不管,就是为了那点佣金,社会责任感为零!"

【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平台每天上架的商品数以万计,真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主要还是靠算法筛选和用户举报,但这类产品往往用词模糊,很难被系统自动识别。"

【法律专家建议】:"平台应该建立更严格的关键词筛选机制,对'考试'、'神器'等敏感词组合的商品进行重点审核,发现违规及时下架。"

【教育部门人士呼吁】:"电商平台不能只顾着赚钱,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抵制这种明显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产品。毕竟,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

【写在最后】

教育的围墙何其脆弱,竟然被1.88元的"神器"轻易撬开!当作弊成为"刚需",当欺诈变成"技能",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在何处找到诚信的模范?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买家心安理得地作弊过关,电商平台数着流水装聋作哑,三方携手共舞,唯独教育的根基在风中摇曳!

这不是小聪明的胜利,而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溃败!这不是区区"神器"的威力,而是我们集体纵容的恶果!难道我们真要等到人人都成了"纸条专家",才肯正视这场无声的教育危机吗?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如何作弊"却忘了"为何学习",这才是最大的失败!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连几块钱的"考试神器"都管不住,那些花几千上万请"枪手"代考的大案,谁来阻止?是不是只有当事情闹大了,上了热搜了,才值得我们重视呢?毕竟,连1.88元的诚信都守不住的社会,还有什么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呢?
0 阅读:8
珂珂和趣事

珂珂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