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北京市第六中学的前身是1923年创立的私立华北中学,蔡元培担任学校首任校长。1940年,当局改“私立华北中学”为“市立第六中学”,只收男生,从此成为“男六中”。1961年,北京市教育局对原重点学校做了调整,北京六中仍位列市重点校行列。1968年,六中开始招收女生。1999年,北京市第六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合并为北京市长安中学。2004年,最终并入北京一六一中学。原来校址位于南长街与长安街路口的西北侧的胡同内,中山公园路西对面,某某海东南角外。现在原来校址已被征用,不再对外开放。
我一直说北京土著孩子没母校,因为绝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东改西撤的最后都没了。老师退休,学校没了或被吞并,也就不会再有校友会、母校活动这类事,所以我对母校是没啥深刻情感的,只有记忆。
校址前身是皇城的一隅,再向西不近才是西皇城根大街。古代紫禁城在皇城之内,皇城在内城之内。这些事也就老北京人才有些概念,新北京人都没几个知道了。
学校环境还是不错的,红砖房旁,绿树成荫,前院挨后院,大院套小院,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准样式。校园南边是操场,操场一墙之隔以前是有老干部住的大院。那时踢球踢过院墙到边上院子里,往回要是很麻烦还要挨说的。南墙之外就是二十八中,我们毕业之后两校合并过不久一段。
那时候的操场是土地的,相比较现在的橡胶跑道、人工草坪是很简陋的。不过终究是中学,操场面积是不小的。教室和办公区在学校北半部,成排红砖,一个个不封闭的院落,想想格局如果作为大户家族住宅还是很不错的。
教室硬件条件和小学差别不大,夏天吊扇、风扇,冬天煤炉子。不过校园绿植多、树多,相比小学,夏天多少还是好一点点的。到了中学,大家通勤相较小学远了不少,所以学校有食堂,是份饭,差不多小一半学生中午在校吃饭。学校食堂伙食好像就没一家好的,在疯长身体的年龄,学校午餐营养严重不足,真的耽误了好几厘米的身高上升空间。我这类吃嘛嘛香不挑食的,吃学校食堂都能吃腻。菜品单一,口味一般,油水少,份量小。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但学校食堂清汤寡水,是真不抗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育。那时食堂只要加肉菜、加鸡腿,我们就知道今天有上级来检查,屡猜不爽。
人大了,贼心眼子就能转化为行动力了。那时候一个月吃食堂也要五十往上,对于学生这笔钱如果能省下来就是零花。但不吃饭终究饿的不行呀,就有行动能力强,头脑灵活的其他班的同学做假饭票了。好像是找了空白饭票,自己刻萝卜章然后盖上。最后因为哥们除了自己用,还卖给同学,这事才漏了东窗事发。对于这种扰乱学校金融秩序,窃取学校经济利益的行为,学校当然是严厉打击的。记得那时候老师挨班问,都谁买了他的假饭票,所以我们才知道这事,现在想想哥们也是人才。还有一种是去食堂偷师傅收过的饭票。打饭窗口下面放了盆水,师傅收了当天的饭票打饭,旧饭票就扔到盆里,但肯定有掉地上或者没湿烂还能用的,就有想法捡起来去打饭的。哎,万恶穷为首。
年级越大,或每个学期越往后,吃食堂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一方面是饭难吃,一方面也是想省下饭钱做零花。比如中午在外面买个煎饼,买二两包子凑合一下,一天能省下块八毛的,这钱就是零花。有嘴馋的买零食,有爱美的臭打扮,还有贪玩去游戏厅的,我是都用来买书买杂志了。虽然学习不咋地,但看的文字是真不少。正是长年级,吃都还饿呢,不吃或者吃不饱更难受,就四处蹭饭。反正要脸还是要实惠自己选。比人有从食堂打饭回来的就过去硬吃两口,有外面买包子回来的就上去抢一个。最后大家为了防着要不在外面吃,要不当面往自己饭盒里吐口水。其实这事也不新鲜,改革开放前的京这事很普遍。人没饭吃,还要脸干嘛,可不就抢路上拿食的嘛。所以有传统,在校园这个小社重演了,也不新鲜。
初中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到了撒野的年龄,很难管理。什么校内外小混混一起霸凌的,什么打群架的,什么早恋的,什么偷东西的,反正各类事多了。极端的还真有动刀子捅人的,虽是个例,但真有。我们上学那会的六中,早已不是重点,就是大波轰学校,教学水平、学生素质都一般般了。每天放学,校门口都会有些社会闲散青年等学生一起混。校园内打架也是有的,我也干过几次,但没真打起来,都是意思意思就得了,终究绝大部分都是吓唬人,你要玩真的,想玩命也没人敢陪你疯。社会就如此,很多人看起来又狂又凶,其实是色厉内荏,狂和凶是给自己壮胆,你还没玩命,只要认真的,对方比你怂得快。
孩子大了对男女的事也就上心了,有早恋的,但更多是暗恋的。我是喜欢过别人的,现在想想真挺二的,但那时候有几个不二的。青春期荷尔蒙分泌多了,精力过剩就要闹腾,男女一起闹的有,但不多。更多的是男孩子一起男憋坏的,比如一起偷看一些爱情动作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和好兄弟分享是美德。那时候没网,家里有录像机都不算太多,所以爱情动作教育片还是很新鲜、稀罕的。这时就有好客的同学,邀请大家集体学习的。但人一多这事肯定就肯定会漏,嘴碎的人太多。结果我们班就有次部分男同学集体学习的事漏了,一个班40来人,男女对半,结果十多个男生被拉出去挨训、罚站。真是时代的产物,现在互联网方便,日韩欧美的爱情动作教育片唾手可得,孩子们可比我们那时候见多识广。
说闲话,拉帮结派也是一种风气,当然现在肯定也一样,这是人性,是文化特色,社会、学校都一样。那个和那个好,那个和那个不对付,那几个要干那几个,等等。几个人一堆,几个人一波,有对立的,有各玩各的,还有多面二五仔的,啥样都有。人性呀,大小没区别,区别的是做恶心事的能力大小。还有说闲话的,谁谁两人好上了,谁谁背后说谁谁坏坏,谁谁把谁卖了,谁谁和谁亲热了。我们这代人比较蠢,但到初中多少也开智了,这类破事就多了。记得有个闲话说那个老师和副校长好上了,结果毕业后,还真听说两人结婚了,也是善果。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都是俗人凡人,所以彼此之间有相处融洽的,有彼此不对付互看是傻叉的,但不管如何都要在一起混这三年,喜欢要在一起,恶心还是要在一起。我是极端厌恶上学的,初三一直有退学的想法,还好没行动,被家里拦住了。如果上学让学生极度厌恶,这真的是不是我的事,责任全在学校和教育。
92到95年我们上学时,学校已是很普通的大波轰学校了,但学校历史上还是很牛的,出了不少名人。网上查了下有刘淇、胡启立、李蒙、阎崇年、侯耀文等。毕业后学校办过校庆,我们还回学校参加了活动。校庆借用了北边不远部队的礼堂举办了联欢会,还请了侯耀文来表演了一段相声。其他没啥印象,就这印象深刻。
那时孩子多,学校密度大,隔壁就是二十八中,北边一站地就一六一中学。学生彼此之间也偶有冲突,但不多,所以印象不深。一六一人家是重点校,孩子们都在苦读,貌似也就和二十八是有过冲突的。
参加完校庆活动后再没回过学校,后来听说学校和二十八中合并为长安中学。再后来又和一六一合并,听上去好像咱也是重点毕业的,其实很扯淡。前两年看同学发圈,说校址这块地要被征用,以后不对外开放了。很多人还回去看了看,我是没回去看,只是看了看发圈的图片。过去了就过去了,看看又能咋滴,何况这在征用时已经是一六一分校,也不是我的母校了。没啥感情,也没念想,之前没回去,所以以后不能回去也无所谓了。
厌学,极度的厌学,学习也是非常一般,所以中考的时候虽然志愿里有六中的高中部,但也没觉得能被录取,只是终究熟悉万一就上了也更适应。结果没有意外,就是考不上本校,然后去了职高,学了图书发行,走上了人生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