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磕头,少说话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1-20 11:11:11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清仁宗 嘉庆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份,嘉庆皇帝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狩猎,他兴致勃勃,到热河秋狝,结果直接就病死在了避暑山庄。

这个执政二十多年的大清帝王,勤勉,节俭,克己,守礼,努力,仁政,爱民,他具有古代优秀皇帝所具有的几乎所有的品德,可唯一缺少的,就是能力。

他越勤勉,工作就越来越多,他越努力,事情就越变越糟,他越是想要干成什么,就越是干不成什么,他越是执着的对抗命运,就越是被命运所捉弄。

嘉庆的时代,贪污横行,腐败成风,矛盾尖锐,起义频繁,而这样的烂摊子,他也只能原封不动的交给儿子道光。

这道光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搁今天来看好像已经是中年人,已经不太年轻了,可是在当时来说,作为皇帝,他这个岁数正是好年纪,而且他和他父亲很不一样,道光这个人锐意图治,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儿。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皇帝上台要革除积弊,要把前朝的一些政策啊,制度啊改一改,要把自己的执政风格贯彻下去,那么新皇帝免不了要罢免一批旧臣,任用一批自己喜欢的新官僚。

这老皇帝留下的大臣,不太好处理,就比如当时,以大清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为代表,对皇帝来说就是挺老大的问题。

托津,全名富察·托津,此人是领班军机大臣,嘉庆时代的名臣,戴均元更是乾隆时代的老臣,经验老道,且威望颇高。

以托津和戴均元为首的大臣们,他们在朝廷里占据重要职务,位高权重,有话语权,而且有资历,这些大臣往往容易忽略新皇帝的感受,也很难和新皇帝通力合作——这大清的官员啊,从地方到中央,那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您说他们自认为有履历,是前朝重臣,陪王伴驾,心里甚至瞧不起道光,那也是有可能的。

(领班军机大臣 富察·托津)

基于这一点,道光就得把托津和戴均元给弄走了。

当然,我们说基本原因是这一点,那当然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无论托津,戴均元能不能和道光通力合作,道光都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了。

新帝何以对旧臣失去信任感?这要从嘉庆驾崩当天开始说起。

《清实录》里记载,说嘉庆“此次跸图,偶感暍暑”,意思是说,嘉庆游猎的时候,他中暑了。

但是我们知道,中暑一般是不会死人的,所以嘉庆必然是因为中暑而引发其它的急病,救治不及时,或者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根本就没有办法救治,因此老皇帝就没了。

老皇帝突然发病,突然去世,那就是暴毙,因此嘉庆撒手人寰的时候,也没来得及做个交代,身后之事他是一字未语,最重要的是没说让谁来接班。

不过好在,从本朝雍正时期开始,朝廷就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想要立谁做太子,选谁当储君,谁是继承人,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决定好了,并且提前写好了遗诏,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边,皇帝一死,大臣们搭上梯子,把遗诏给取下来,谁也别争谁也别抢,谁也别吵吵巴火的,遗诏上边写了是谁,那谁就接班当皇帝。

嘉庆生前,是写了遗诏的,但是毕竟老皇帝死的突然,那一时之间就比较乱套,也忘记了遗诏这回事儿,或者一时半会没找到,所以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建议,说咱们也别等遗诏了,先帝的儿子里,能继承大统的,那只有旻宁(即道光)了,一来他是嫡长子,根正苗红,二来他最得先帝的喜爱,三来嘉庆十八年的时候,京师里有一伙天理教反贼攻入紫禁城,差点把爱新觉罗皇室给一锅端了,那个时候,京师防务松懈,侍卫涣散惯了,一时不能抵挡,纷纷逃走,只有作为皇子的道光是挺身而出,手持鸟枪,接连击毙反贼,因此得到了先帝“忠孝兼备”的夸赞。

(紫禁城 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

大家都推举旻宁做皇帝,只有托津和戴均元不同意,死活非要找到老皇帝生前的遗诏,当然后来找到遗诏之后,那依然是写了让旻宁做皇帝,可是托津戴均元的这种行为,在道光的视角来看,那就别有意味。

咋,你俩是瞧不起我啊,还是不支持我啊?

权力交接的时候你俩给我整这一出,这得亏是找到遗诏了,这要是找不到,我兴许还当不上这个皇帝呢?

所以,道光和托津戴均元的矛盾,那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好几天了,因此道光是一定要把二人除之后快。

这个除,不是杀死,而是要把他们给踢出军机处,这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俩不走,道光就启用不了自己得意的人才。

有人可能说了,这还不简单么,中国帝王,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想用谁不用谁,那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么?

早上开个会,直接就把他俩开了,又能怎么样?

想象很美好,但实际上执行起来有诸多不便,别说托津和戴均元是重臣,就算是地方一县令,你皇帝也不能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就处罚人家,或者是给人家罢免了,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礼制和体统的问题,皇帝嘛,说到底也是人,他不是神,他统领天下臣民,但他也要承担全社会对他的监视和舆论。

刚一上台就卸磨杀驴,把前朝老臣扫地出门,这会传达出什么信号?

会不会让大臣们寒心,会不会打乱人事的架构,干扰到下属们的工作?

道光要考虑的太多了,罢免这种级别的军机大臣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太多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道光需要一个正当理由。

而这个正当理由,很快就有了。

老皇帝嘉庆死后十天,道光皇帝命令,要军机处大臣来撰写一下先帝的遗诏。

(清朝康熙时遗诏)

因为嘉庆死的突然嘛,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些内容包括对过往人生的追忆,对帝王生涯的总结,对天下臣民的规劝,以及对新皇帝的勉励,相当于是临终遗言。

当然了,这古代皇帝大部分的遗言,都是出自于他死后的朝廷里的文官之手,遗诏写完了,发布出来,颁布全国,起到一个哀悼追思的象征作用。

皇帝把命令指派到了军机处,那么这活儿谁来干呢?当时军机大臣的次序,是托津,戴均元在前头,他俩后边还有俩军机大臣,一个叫做卢荫溥,一个叫做文孚。

托津和戴均元属于是一把手和二把手,他俩肯定是不会写这个遗诏的,这种繁杂的文书工作,只会交给后者,那么后边这俩,文孚是满洲人,不善文墨,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嘉庆的遗诏是出自于卢荫溥之手。

卢荫溥呢,也是例行公事,那皇帝让写就写呗,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遗诏,然后直接就由军机处给发布了。

事实上,这也只是走个流程,先帝既死,一个时代即宣告结束,谁又会对着一封代写的遗诏躬身研读呢?

您别说,还真有。

这个人,是翰林院编修刘凤诰。

刘凤诰发现,出自于军机处手笔的嘉庆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

“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神御在焉,予复何憾。”

皇考,指的是乾隆皇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就出生在避暑山庄,因此嘉庆皇帝虽然是外出狩猎,行途之中病故,可是却驾崩在了乾隆皇帝出生的地方,因此也就没有遗憾了。

这句话,目的简单,就是为了烘托这种巧合性,啊你看,一个皇帝是在这儿生的,一个皇帝则是在这死的,那说明这俩皇帝都不一般,这地方也不一般,这一下子皇权神授,圣人不同的神圣气氛,这就烘托出来了。

刘凤诰一看,这不对,这有问题。

(翰林院编修 刘凤诰)

有什么问题呢?乾隆皇帝的《清高宗实录》中,明确记载了乾隆皇帝出生于雍和宫,而不是避暑山庄。

出生地写错了,这是个大错误啊,是对皇帝,对皇权大大的不恭敬,是在编排帝王,这事儿要是较真,治你个死罪也不过分,

在有了这个发现之后,刘凤诰立刻找到了自己原来的上司,曾任翰林院掌院(一把手),现在已经成了大学士的曹振镛,让曹振镛帮忙代为上奏,检举揭发军机处的这个失误。

其实,这事儿很犯不上,你看都是同朝为官,本应该和光同尘,同舟共济,你一个小小的编修,你要和军机处掰手腕,你能弄得过人家么?

而且,自己身份低不容易面圣,还要拜托上司帮你告状,你这是不是有点故意找茬的意思啊?

事实上,刘凤诰不是故意找茬,他完全是和军机处大臣托津有仇。

刘凤诰这个人呢,嘉庆十三年的时候主持过浙江地区的乡试,他主持乡试的时候,被举报了,有人告他舞弊,于是他就停职下野,朝廷最后给他的处理结果是流放新疆。

就在刘凤诰要走的时候,托津在手里过了一遍这个案子,他感觉不对劲,于是就找到嘉庆,说皇帝啊,你看,新疆这两年,发展的其实挺好的,那鸟语花香,盛产水果,哈密瓜老甜了,你把小刘放到那么个地方,远是挺远的,可是他能安心改造么?他必然不能。

所以,臣的建议是,把刘凤诰流放黑龙江,那个地方啊,冰天雪地,苦寒之地,那才是锻炼人,让他诚心思过的好去处。

结果托津这么两句话,朝廷直接就把刘凤诰给送到黑龙江去了。

一句话,这可让刘凤诰遭了老罪了,刘凤诰在黑龙江那是努力改造,奋力表现,好容易才重新杀回京师,做了个小小的编修。

您看,刘凤诰和托津,这梁子结的真是不小,现在刘凤诰有机会收拾一下托津,他肯定是不能放过。

(内阁大学士 曹振镛)

曹振镛把遗诏中出现的错误汇报给了道光,道光皇帝是勃然大怒,皇帝很生气,立刻就下旨呵斥军机处大臣,说遗诏这么重要的东西,你们也能写错,我祖父明明是出生在雍和宫,你们却给编排到了避暑山庄,你们啥意思啊?工作太不认真负责了吧?到底咋回事儿?给我明白回奏!

道光对于刘凤诰的检举,他内心其实是乐不可支,甚至感觉是意外之喜,他正愁找个什么理由把军机处大臣都清一清的,现在正好抓着这个错误猛烈攻击,继而一举拿下。

可是,军机处的回奏,不是臣有罪,臣该死,他们不仅没有跟皇帝说对不起,反而腰板很硬,和皇帝刚了起来。

军机处说,皇帝啊,我们没瞎编啊,您祖父的确是出生在避暑山庄,因为您父亲,也就是先帝写的古诗,怀念您祖父的,诗文中都提及了您祖父就在避暑山庄生的。

道光拿过父亲嘉庆的诗集一查,还真是,嘉庆明明白白的在诗文里写了祖父就是生于避暑山庄。

军机处还回奏,说您祖父的实录吧,那藏在宫里,刘凤诰是编修,他能接触到,他能查阅,我们无权阅读啊,您祖父的实录,那是神圣文献,您父亲的诗集,那也是神圣文献,都具有权威性。

您祖父实录里记载他出生在雍和宫,您父亲又说您祖父生在避暑山庄,那我们写遗诏,我们应该听谁的?我们总得写一个上去吧?

可以说,军机处的回答很有力,可道光是不会罢休的,但是道光其实这个时候也无从反驳了,于是他干脆把脾气发到底,又痛斥军机大臣,说你们啊,实属巧辩,你们是误会诗意。

您看,人家军机处拿出的论据其实很有道理,但是皇帝说人家狡辩,人家把嘉庆的诗集拿出来当做证据,皇帝说你会错意了,我爸爸写诗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

(清宣宗 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这会儿,道光皇帝倒狡辩上了,而且他借着这个脾气,直接就把军机处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给连降四级,撵出了军机处。

实际上,这遗诏也不是二人写的,他俩说到底只是负有领导责任,哪儿用承担这么大罪过啊?皇帝却把首要惩罚安在了他们的头上,想来,这也算是一种政治清洗,只不过这种政治清洗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稍伤和气,不伤人命,而那个跟皇帝打报告的曹振镛,借着这个机会被皇帝提拔进了军机处,自此后成为了清朝中后期官运最为亨通,仕途最为平顺的大臣。

那么曹振镛为官的特点是什么?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这位老兄为官一生,贯彻的特点就是宁可不做,不能做错,就是在皇帝的手底下混日子,当然他也不贪污不腐败,没有什么政治污点,就是人太平庸了。

历史是残酷的,从乾隆到道光,一代更比一代弱的大清帝王,面对的却是一次比一次严峻的考验。

而臣下的平庸,有时候往往呼应着君王的平庸。

正如,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并不平庸,但这恰恰证明了这个时代的平庸。

道光把遗诏写错的纰漏怪罪到了军机处的头上,并且以此踢掉了一帮老臣,开始了自己的新时代,可是,当面对那封名义上是他父亲写的遗诏,他难道不会想到,如果其中有错,最先发现的,不应该是至诚至孝的,自己这个儿子么?

参考资料:

《萍乡县志》

《清宣宗实录》

《黑龙江外纪》

《戴可亭相国夫子年谱》

张欣.曹振镛道光朝政绩略论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1 阅读:178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