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贞和张德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杂技世家。父母都是国内知名的杂技演员,姥爷更是赫赫有名的杂技班班主。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姐妹俩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杂技训练。每天,她们都要在父母和姥爷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各种杂技动作,磨炼技艺。
尽管年纪小,但姐妹俩天赋出众,吃苦耐劳,很快就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她们经常在东北一带的舞台上表演,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杂技演员。
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为鼓舞士气,政府开始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赴朝慰问志愿军将士。一位姓刘的志愿军文艺干事来到沈阳,得知了姐妹俩的情况后,决定招募她们加入文工团。
当时,姐姐张德贞10岁,妹妹张德华才8岁。得知要去前线慰问,母亲十分担心,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在姥爷的劝说下,母亲最终还是理解并支持了女儿们的选择。
就这样,年幼的姐妹俩告别了熟悉的家乡,随部队启程前往朝鲜。在刘干事的安排下,她们穿上了特地改制的军装。由于身材太小,即使改制后的军装在她们身上也显得十分宽大。但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姐妹俩的内心无比自豪。她们深知,这身衣服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尽管年纪小,但她们已经做好了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奉献的准备。
出发前夕,姐妹俩拉着母亲拍了一张合影留念。母亲的眼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鼓励。她知道,女儿们将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一份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担。列车缓缓驶离车站,姐妹俩依依不舍地向母亲挥手告别。她们懵懂地意识到,一场未知的征程正在前方等待着她们。
一路向北,列车载着姐妹俩驶向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前线。刘干事一路上细心照料着她们,并借此机会向姐妹俩讲述战争的缘由。他指着窗外战火留下的累累伤痕,向姐妹俩控诉着美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年幼的姐妹俩尚不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但透过刘干事的讲述,她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列车抵达丹东后,姐妹俩换乘汽车前往志愿军驻地。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便撞入了她们稚嫩的眼帘。一路颠簸,汽车不慎触发了美军遗留的地雷。顷刻间,姐妹俩身边的战士血肉横飞,惨叫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年幼的妹妹张德华吓得瑟瑟发抖。姐姐张德贞虽然也心有余悸,但还是强作镇定地安慰着妹妹。她鼓励妹妹要坚强,要学会面对困难和危险。
战火淬炼姐妹 艺术感召将士来到文工团后,姐妹俩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由于战时条件所限,演出设施十分简陋。经常是临时搭建一个简易的舞台,就开始为官兵们表演。对年幼的姐妹俩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舞台凹凸不平,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但姐妹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她们互相鼓励,一次次地克服舞台的制约,向战士们奉献着精彩的演出。渐渐地,姐妹俩练就了一身本领,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完成高质量的表演。
随着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前线告一段落。但姐妹俩的慰问之旅却并未就此结束。志愿军仍有大量部队驻扎在朝鲜,而这些部队大多分散在偏远山区。为了将欢乐带给每一位将士,姐妹俩和文工团的其他战士经常要徒步几十里山路,翻山越岭到达驻地。
炎夏酷暑,严冬风雪,姐妹俩从未喊过一声苦。她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灿烂的笑容和精湛的演出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有时,她们还会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到最前沿的阵地为战士加油鼓劲。战士们看着年幼的姐妹俩在炮火隆隆中毫无惧色地表演,都被她们的勇气所感动。
姐妹俩的足迹遍布朝鲜全境,将欢乐和希望播撒到了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志愿军将士,还是朝鲜人民,甚至是中立国人员和战俘,都曾经领略过她们的风采。渐渐地,张德贞和张德华在整个朝鲜战场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明星"。
和平年代再战 青春献给祖国1958年,张德贞和张德华随志愿军凯旋回国。然而,她们还来不及享受和平的欢愉,国家又一次召唤她们再次投身军旅。这一次,姐妹俩来到了国内各个军区,用艺术的武器投入到了剿匪和守卫水库大坝的斗争中。
在剿匪过程中,姐妹俩经常随部队深入匪患地区慰问官兵。尽管山高路险,匪徒出没,但姐妹俩依然勇往直前。她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为战士们表演,用欢乐的节目缓解官兵们的疲惫,激励他们斗志昂扬地投入战斗。战士们看到年轻的姐妹俩冒着危险来到自己身边,都深受鼓舞。
随着国内局势的好转,姐妹俩被派往水库驻军慰问。在大坝上,她们为守卫祖国水利设施的官兵送去欢乐。有时,姐妹俩还会和战士们一起参与大坝加固等工作。尽管这些体力活儿与她们娇小的身躯极不相称,但姐妹俩从不叫苦。她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军人的风采,赢得了官兵们的尊重和爱戴。
随着国防建设的推进,我国进行了两弹试爆。作为军队文艺骨干,姐妹俩有幸来到了试爆现场,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一伟大时刻。当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姐妹俩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们深知,祖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而自己能够用微薄之力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是莫大的荣耀。
随着文工团在全军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张德贞和张德华也迎来了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1964年,全军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作为东部战区代表队的领衔人物,姐妹俩带领节目组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大会金奖。在闭幕式上,姐妹俩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勉励她们要继续努力,用艺术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一次难忘的经历发生在1970年,姐妹俩随军队文工团出访阿尔巴尼亚。在首都地拉那的一场演出中,当地一位老人在台下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老人激动地走到后台,紧紧握住姐妹俩的手。
原来,这位老人曾是一名国际纵队战士,当年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他告诉姐妹俩,自己在战场上曾聆听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当时就被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如今,当他再次听到姐妹俩用悠扬的旋律唱响《黄河大合唱》,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禁不住潸然泪下。
革命情怀永驻 艺术人生不悔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张德贞和张德华已经年过半百。虽然青春的面庞已经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她们的革命情怀却从未改变。即使退居幕后,姐妹俩依然活跃在军队文艺战线上,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
退休后,张德贞担任了军队文工团的艺术顾问。她经常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为年轻的文艺兵出谋划策。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军队文艺战线的中坚力量。每当看到自己的"传人"们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张德贞都会感到无比欣慰。
张德华则发挥自己的特长,组建了一支以杂技表演为主的慰问小分队。她亲自挑选和训练队员,带领大家走进部队、走进社区,用精湛的演出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送去欢乐。尽管年事已高,但每次演出,张德华都会亲自上阵,用自己的行动展现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风采。
姐妹俩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然而,姐妹俩从未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她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谦逊低调的态度。
一次,某部队邀请张德贞为年轻战士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面对台下一双双崇敬的眼睛,张德贞动情地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我和妹妹能够在最需要的时候为国尽责,是我们的幸运。今天,和平的接力棒交到了你们手中。希望你们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革命文艺的新篇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七一勋章"的颁授仪式上,张德贞和张德华双双榜上有名。当领导人为她们佩挂勋章的那一刻,姐妹俩热泪盈眶。她们激动地说:"能够获得党和人民的最高褒奖,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荣耀。在有生之年,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继续用艺术的形式为党和人民服务。"
革命文艺的火炬,已经由张德贞和张德华这样的前辈传递到了新一代手中。在信念的引领下,一代代有志青年正在文艺战线上接续奋斗,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梦想,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绘就新的辉煌。张德贞和张德华用自己的人生历程昭示世人:只要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一定能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美篇章。
致敬[得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