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蒙恬自杀时说了句千古名言,曹操很推崇,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写书的老板娘 2025-01-24 16:12:59

秦将蒙恬自杀时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曹操对此深感共鸣,每当感到委屈时都会读一次。

即便在坚强的人,也有着柔软的内心。

一生戎马的曹操,面对将士们不能胆怯,面对谋士们不能诉苦。

心中的委屈该去哪里发泄呢?

被大家誉为枭雄的他,却从秦朝名将的一句话中获得了力量。

曹操这位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虽然表面上握有辽阔疆域和强大军权,但内心始终认为自己是汉室的忠诚守护者。

他没有急于称帝,也多次宣称自己只是在辅佐衰弱的汉天子。

但面对权力,谁会不心动呢?

随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出现,他也不免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与指责,认为他是削弱汉室的罪魁祸首。

这些怀疑与非议让他感到冤屈,他坚信自己的行动是为了保全汉室,至少在表面上如此坚持。

当他被称为“奸臣”时,不是没有过自我辩解。

他经常通过古代忠臣的典故,为自己的忠诚申辩,甚至引用蒙恬的话来作为精神支柱。

他认为自己像当时的蒙恬一样,虽身处疑云缠绕的权力中心,仍然为了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付出,一生未曾称帝,便是对这一理念的履行。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在巡游途中病情恶化,随行的胡亥、赵高和李斯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掌握权力的机会。

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他们迅速策划了一桩震惊历史的阴谋,决定伪造遗诏,把皇位传给胡亥,而不是原来在外任职的扶苏。

即便胡亥登上皇位,其地位依然岌岌可危,毕竟扶苏和蒙恬就在边疆驻守,手握30万大军。

为了防止他们的支持者起兵反抗,胡亥等人决定先发制人,伪造诏书,宣称扶苏和蒙恬犯下大罪,责令二人自尽。

扶苏因过于忠诚,对此毫不质疑,直接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场针对扶苏与蒙恬的行动,标志着秦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以及秦朝的动荡不安悄然开始。

蒙恬从小生活在将门世家,战场上的厮杀与家中的教诲,让他从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

成年后的他,成为了秦国最器重的将领之一,秦始皇对他更是倚重有加。

随着秦朝统一大业的推进,蒙恬屡次在关键战役中担任重任,其中收复河套和攻打匈奴的战功尤为显著。

他率领30万大军固守北疆,不仅成功击退匈奴,确保边境安全,还以卓越的组织能力承担了重要的防御工程——修筑长城。

他带领士兵征战于荒凉的北地,忍受恶劣的气候与艰难的生活条件,将城墙从早先的战国旧界延展成一道坚固屏障。

通过这一切,他不仅巩固了秦朝的疆土,更稳固了自己的声望。

然而,这位为秦国边防耗尽心力的将军,最后的结局却不由他自己的双手掌控。

蒙恬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心中无数次思索着秦始皇的突然离世,以及命运的骤然转折。

作为手握30万大军的大将,蒙恬完全有能力反抗伪造的圣旨,向朝廷发起挑战。

但家族世代效忠秦国的信念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蒙氏三代人都在为秦国的崛起和安定付出心血。

在得知弟弟蒙毅已不幸被杀的消息后,他更感到无力回天,无法挽回局势。

蒙恬虽然悲愤,但他没有被愤怒蒙蔽理智,选择了坚守忠诚。

宁愿迎接死亡,也不愿污损家族的名节,临终前的他,沉稳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最后心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这句话在千百年后仍被人们传颂,成为忠义的象征。

蒙恬不仅是秦国的将军,也是历史长河中忠诚与责任的代表,在他的谢幕中,忠贞的身影永远凝固。

四百多年后的曹操,面对相似的境遇,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矛盾。

动荡的三国时期,曹操手握大权,既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强人,亦是权臣身份备受质疑的对象。

尽管身居高位,他始终对外宣称自己无意揽江山,口口声声表示自己绝非图谋汉室,只是为了天下安定,暂时执掌大权。

这些质疑如影随形,严重动摇了他的政治形象,也让他陷入了内心的矛盾。

他的回应并不是直接自辩,而是借鉴历史,以古人的忠义为己辩护。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上一位忠诚而被冤枉的名将,恰好成了曹操自我慰藉的源泉,那便是秦朝大将蒙恬。

在尘封的历史中,曹操看到了蒙恬同样的忠心耿耿,同样的悲凉命运。

当年蒙恬为秦始皇效力战功卓著,最终卷入宫廷争斗,手握数十万大军却依然选择不背叛,最终落得含冤而死。

正是蒙恬临死前留下的那句震撼后世的遗言,像一面忠诚的镜子,映照在曹操的内心深处。

蒙恬的那句话不仅表露了他对主君的忠贞,也承载着他无力改变命运、愿意以死殉国的态度。

曹操每每念及这段历史,深感与自己境遇相似,常常引述蒙恬的遗言,以此强调自己虽身居高位,却从未背叛汉室。

他认为自己就像当年的蒙恬,一方面掌握了足以改变天下局势的军权,另一方面却依然保持对朝廷的忠心。

他时常对手下解释,自己是在维护汉室的稳定与和平,只是出于政治考量暂时成为被误解的对象。

正因为这种感同身受,曹操不断在心中默念蒙恬的遗言,以此鼓励自己,把当下的非议与外界的压力化为继续肩负天下重任的动力。

这种历史的呼应,成了曹操在乱世中面对信任危机时的一根精神支柱。

他相信,无论世人如何误解,内心的忠诚始终无法被外界的流言所摧毁。

正如蒙恬当年选择饮恨自尽,曹操也坚信,最终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那句贯穿千年的话语,幸运地在蒙恬的忠义和曹操的心声之间搭建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

信息来源: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让县自明本志令》。

0 阅读:4
写书的老板娘

写书的老板娘

甘梓萱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