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怎么和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别苗头”?关键在苏锡常产业一体化

城市把脉 2024-02-12 14:07:43

一种观点认为,昆山说转型很多年了,但培育出新兴的大体量产业和本土企业集团了吗?本土企业还是靠好孩子这样的童车企业撑门面,小核酸之类产业昙花一现,无法规模产业化。

苏州

看看昆山的世界五百强在哪里(吴江至少有恒力、盛虹两家五百强和亨通,永鼎,通鼎等光电强企,康力、申龙等电梯强企)?昆山老依赖台企电子代工,候鸟迁徙的风险太大了。

包括昆山在内的整个苏州要虚怀若谷,正视差距,苏中苏南这几年产业引进和升级,培育自主创新企业方面整体落后于浙东浙北。常州还算好,积极导入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成为苏南转型升级的先锋示范,成为媒体口中的第二个合肥,风投之城,体现了常州的眼光和魄力。

但整体看,苏南仍然缺乏大项目和新崛起的本土科技强企,虽说无锡的半导体引进了华虹的巨无霸项目,常州的新能源汽车引进了中航锂电,理想和BYD整车项目。但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近年来产业升级更快更猛。

同样在吴语区同言同种,浙东、浙北人不自满,不小富即安,注重培育本土明星企业和先进产业的理念值得苏南借鉴.......

对此观点不敢全部认同,许多人不知道,昆山已经有48家上市企业了 ,还有几百家上市培育企业,100多万市场主体,一些人的老概念里只记得台资,外资……

看看2023年国内A股上市前11强,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全部上榜,上面说的浙东、浙北的宁波,绍兴,嘉兴近年来产业升级更快更猛,体现在哪里?

事实上,苏南比浙江有更高的起点和产业集群优势,隐形产业链、隐形冠军非浙江可比,只不过苏锡常的产业相对于深圳还是过于传统,技术优势被深圳甩开一截。

建议苏州在信息数据服务,无锡在物联网芯片,常州在新能源形成产业互补互助互救机制,不要像以前那样产业结构雷同,三城互相恶性竞争。

苏锡常一体化不是地理上的一体化,而是应该做到产业的一体化,三城团结起来,提高城市能级,大量吸引高端吸引人才,引入国际级技术。

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才能在未来与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的竞争中胜出,延续千年以来江南在文化科技经济民富的领先传统。

目前看,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超大经济规模的高端产业只有两个:新能源、数字化。苏锡常应该着眼于这两大类产业:

1、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商业电池、新型储能材料、新型能源媒质(如氢燃料、光伏、风能等)、三电系统、低碳应用产品、新能源矿产及生物提炼、新能源基建(充电系统、储加氢系统等)、新型交通、以及配套产业链。

2、数字化:人工智能、云计算生态、数据应用与服务、AI生态应用与服务、智能制造(制造型企业的所有智改数转)、芯片、国产化操作系统及应用、机器人、新型数字电商生态,数字设计、数字孪生、以及配套产业链。

由于在20多年前开始外资外企引入,苏州是苏锡常也是江苏经济的领头羊,苏州在外向型经济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苏州过于沉溺于对外向型经济的精细化服务与招商,却忽视了这两大未来产业,耽误的时间甚为可惜。

在新能源产业上,常州前20年外资引入的缺失反而倒逼了新技术新产业的渴求,十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能源布局,几乎涵盖了所有新能源产业,到这两年全面爆发。新能源汽车有理想、比亚迪、北汽、大乘等;

动力电池有中创、蜂巢、溧阳时代、上汽大通等;光伏企业有天合、亿晶、顺风等;充电储能有星星充电、万邦新能源;三电有汇川、克虏伯、英飞凌、创伟、宏微电气;新型交通有中车、新誉庞巴迪等;

新能源配套产业链数不胜数,包括电机、电控、功率器件、传感器、车载线束、储能材料、固态电解质、碳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汽车及轨道交通零部件、锂矿镍矿并购、分布式发电、光伏及风电组件等等。

常州

所以常州一个小小的城市,以仅有500多万的人口,造就了排名全国第四的工业总产值(深圳、苏州、上海、常州)。

在数字化产业上,无锡早就入局,无锡的芯片、物联网会在5年后爆发。因为所有产业都会用数字化重做一遍,所有制造型企业的智改数转,都必须数字化和万物互联,以及工业机器人和数据采集数据标注和算力支撑。

所以江苏这五年是常州的五年,再过五年江苏可能就是无锡的五年了,无锡的产业布局是很有希望的。常州的工业机器人(占全国产量与销售的60%)也会在未来五年全面爆发。而且数字化产业会比新能源产业体量更大,至少不亚于新能源。

再看科技数字重镇深圳和杭州。深圳华为的国产化操作系统(鸿蒙)、芯片(麒麟)将会在今年明年开始全面爆发,而且还会持续近20年的遥遥领先,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提供了人工智能的国产化,前途无量。

AI应用生态还有杭州阿里的通义,都庞大无比。杭州的阿里、深圳的华为、腾讯早就垄断了国内云计算服务,腾讯几乎占了国内信息化平台的半壁江山。未来智改数转和企业全面数字化,算力服务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另外杭州的数字电商特别是新型电商生态,其托拉斯结构会越来越强,江苏不具备电商的基因,也就是刘强东看在家乡的面子上,把宿迁做了一个华东区电商物流的典范而已。

纵观整个苏南,现在就靠常州的新能源还能硬撑一段时间,但数字化大爆发将在五年后开始,如果再不改观,苏南会被深圳杭州越甩越远。苏南的领头羊是苏州,苏州不痛下决心进行变局,不要说苏州,整个苏南甚至整个江苏都没有希望。

常州现在有了新能源,无锡有了芯片和物联网,苏州则应该在数据应用与服务、数字设计、传统企业的智改数转上进行转型。

数据应用与服务可能了解的人不多,打个比方,各行各业都要AI介入,无人驾驶哪怕医疗诊断现在都要AI,但数据采集和标注却刚刚开始,规模大到不可想象,光是人工智能培训师和标注员全国缺口就达上千万人。

光是这样一个产业,产业规模就不亚于所有新能源汽车的产值,至少几万亿规模。传统企业的智改数转服务,更是上百万亿的规模,因为所有企业都要用数字化重新做一遍。

江苏特别适合搞这个,因为江苏有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制造产业,而苏州由于以前外资外企主要是信息化产品,所有苏州的转型可以往这两个方向上去。其他的如云计算服务、国产化操作系统、数字电商等等就不要去碰了,根本无法与深圳杭州竞争。

所以苏州的转型应该尽快与常州无锡联合,真正形成苏锡常产业一体化,互补互助互救,未来十年之后,苏锡常如果不居安思危,不及时转型,苏锡常这个名号就仅仅是个地理称谓了。

苏锡常产业应该全力打破深圳杭州的垄断,就往新能源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常州搞新能源、无锡搞芯片和物联网、苏州搞数据服务与智改数转。

常州的机器人给苏州提供硬件配套,无锡的芯片给苏州提供基础技术条件,苏州全力转型为全国最大的数据服务基地,光一个数据服务(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城市形成这个产业集群),就可以为苏州提供另外五万亿的数字化服务产值,不亚于苏州现在的工业产值。

苏州怎么和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别苗头”?关键在苏锡常产业一体化!另外苏州再在智改数转产业上下大功夫,这也是一个风口。希望苏锡常能够尽快转型,力争在下一个经济风口仍然能屹立在时代前沿。

只有实现苏锡常经济与产业一体化,提升城市能级,才能互助互补互救。不要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格局要打开,一起做大苏锡常这个蛋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苏州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5 阅读:937

评论列表

wanghuawangpeng

wanghuawangpeng

2024-02-23 11:31

不错👍

亲亲家人

亲亲家人

2024-03-01 21:42

关键是现在无锡苏州眼红常州了,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城市把脉

城市把脉

关注城市发展,把握城市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