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枪汉阳造的威力很大,中弹非死即残,不存在三八式步枪那样中了几枪还活蹦乱跳的现象。
不过,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也有一部分中央军或者军阀士兵对汉阳造尤其是老套筒并不满意。当然,这主要的原因不在枪本身,而在于使用年代实在太长了。
汉阳造大多是20年代生产的,到了抗战也不过使用了10年。但老套筒则一定是清末生产的,能够用到抗战,至少使用了30年时间。
一杆步枪使用这么长时间,加上中国士兵普遍不会细心保养枪械,枪的情况可想而知,一般都是破烂不堪。
所以,在抗战期间,除了装备很差的川军、西北军和马家军,其他大部分军队都不再使用老套筒,也淘汰了一部分使用时间太长的汉阳造。
这些淘汰的枪械多用于装备二线部队或者民兵。只是由于后来的武器弹药吃紧,中国军队才又被迫从二线部队和民兵手上收缴了一批老式的汉阳造,再次送到一线部队。
可以这么说,新式的汉阳造步枪,其重量、可靠性、维护性丝毫不亚于高于它一代的三八式步枪(日本三零式步枪和汉阳造是同时代),射程和精度略逊于三八式,但在实战中几乎看不出来。
而汉阳造的威力,则远远强于三八式,这是在实战中显而易见的,而且,汉阳造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它是国产步枪中唯一一个可以在肉搏战中和三八式步枪抗衡的。
德造M1888刺刀座原设在头箍的侧面,考虑到枪身平衡,汉阳造将其改在下方。其刺刀为单刃偏锋,有护手钩,外观及长度与日本30年式刺刀相仿,但枪管套环较日式的大。
汉阳造枪身长达1250毫米,刺刀刀身长近400毫米。在抗战时中国军队所用的中正式、V24等步枪中,是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长度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相抗衡的步枪。
不过,汉阳厂刺刀产量很低,1895年至1909年间共生产了21000余支“汉阳造”,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刺刀仍需从国外大量采购。
因此,“汉阳造”大多配用的是较短的杂式刺刀。
这也是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没有完全取消汉阳造的生产线转而生产中正式,反而继续大量生产汉阳造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使用老式的汉阳造,尤其是老套筒,那就难说了。
比如,川军的一些老套筒,由于使用时间太长,膛线磨光,子弹出膛超过200米就不走直线。
更有甚者,使用的子弹也不过关,多是土制子弹,火药击发以后燃烧不完全,加上没有膛线的枪膛,实战期间几乎等于猎枪,只能在近距离使用。
根据川军老兵回忆,这些枪打响是砰砰砰的声音,非常难听,就像农民打鸟的喷砂枪。
所以,抗战初期的川军虽然大部分是善战的老兵,因为武器弹药实在太差,正面和日军对抗,往往伤亡太大。
在淞沪会战中,杨森的川军上去顶了几天,伤亡就超过1/3,到从上海撤下来的时候,连伤兵也不到一半人。
其实,汉阳造虽然不错,但相比最新式的中正式而言,每一项性能都逊一筹。
两种枪虽然口径都是7.92毫米,却是一个尖弹一个圆弹,子弹也不能通用。
这样一来,就加大后勤供应的难度。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全面停止汉阳造的生产,转而生产更先进的中正式。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正式和汉阳造各有各的生产设备,各有各的熟练工人。如果停止了汉阳造的生产,又无法转而生产中正式,反而失去每年几万支的汉阳造产量。
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生产,汉阳造便一直生产到1944年。即使是这样,汉阳造的产量也远远不敌外国步枪的产量,半个多世纪一共才100万~120万的产量。
而苏联、德国、美国的主力步枪产量全部超过1000万支。
就算是日本,在二战短短几年内,也生产了300万支三八式步枪,还有50多万枝其他步枪。
由此可见,中国军工的生产能力和外国强国相比,完全是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