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毛主席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毛主席挚友出面说出真实原因

一位小兵的历史 2023-09-07 14:53:00

前言:

胡适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是他开启了民智,引领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胡适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道:“以毛主席在当时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这句话一出,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毛主席的挚友听到这一消息后,出面说出了真相,我们要知道,二人虽然在当时不是同一党派,但是他们二人却共同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思想走向。

如此有渊源的二人,胡适为何要这样评价毛主席?二人之间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文章当中吧!

胡适与毛主席之间的渊源:

胡适出生于1891年,比毛主席大两岁,但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两人的身份可谓是天差地别。

当时在毛主席还在湖南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留学美国,在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邀请胡适,让他回国担任北大的文科教授。

尽管和胡适这位大学老师相比,毛主席没有职位,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过,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为在当时都吸引了数不胜数的学生,两人的关系也一度被传为佳话。

那个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怀揣理想的青年人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期望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之路,毛主席就是这群青年中的一员。

毛主席青年时期便抱着满腔报国之志,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在湖南组建了“新民学会”,共同寻找救国出路。

而回国后的胡适与陈独秀等人合作创办了《新青年》,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而那时候毛主席还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很喜欢《新青年》中提出的观点,因此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当时的毛主席满腔热血,是个极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一直希望能够走出湖南这个地方,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去看看,世界那么大,中国总能够在黑暗中摸索到一条出路的。

于是,毛主席等人在湖南受到《新青年》的影响后,他们纷纷选择了前往北京,为了追求光明的方向。

胡适与毛主席建立起友谊:

来到北京后,毛主席在杨昌济老师的帮助下,成为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一个身为北大教授,一个身为北大图书管理员,如此有差距的身份,他们都没有想到,将来两人之间会有如此多的羁绊。

毛主席在北大期间,胡适对他的影响很大,胡适的课程吸引着毛主席,他会悄悄前往胡适的课堂旁听,胡适的话语让毛主席的思想得到了深刻的触动。

1919年5月毛主席回到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并且还总结了一条著名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适得知后,便给予了毛主席高度的评价,声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从此以后,二人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渊泉。

1920年,毛主席在湖南领导的“驱张运动”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之后,还特意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湖南一片大好的形势,可见毛主席当时和胡适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交极深。

胡适与毛主席分道扬镳:

二人亦师亦友的情谊一直被毛主席记在心里,但是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却使得一切都变了。

在革命的道路上,二人却产生了分歧,胡适有留学背景,倡导学习西方,可是毛主席是地道的本土学子,在先后的政治理念中都从民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笃信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同共产主义才能解救中国,二人于是越走越远。

主张一点一滴对国家、社会进行改良的胡适,开始和国民党越走越近,他虽然并不支持国民党的独裁,却又认为只有国民党才是国家的正统,在这样的思想的驱使下,胡适和毛主席的思想出现了更大的偏差。

毛主席虽然师从北大教师杨昌济、胡适等人,却从来没有成为过北大的学生,甚至连考试都没有参加过,就参加革命去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主席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这时,他终于找到了能够拯救中国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合作,并推行了新三民主义。

此时的毛主席试图向胡适宣传共产党的思想,然而胡适却认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中国,并且还称:“共产主义所倡导的思想在他看来不过是“暴力革命”而已。”

听完胡适的回答后,毛主席彻底与自己曾经视为良师益友的胡适分道扬镳。

胡适拒绝毛主席的邀请: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关系走向何方,成为了摆在世人面前的问题。

国共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毛主席知道国民党作为买办政府、美国的傀儡,接下来的目标势必要重蹈“四一二”反革命的覆辙,于是,毛主席想要争取国民党高层的支持,尤其是胡适的支持。

尽管双方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但是毛主席对胡适依旧是十分欣赏,希望他能够看清局势,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理论能够救中国,但是胡适还是拒绝了毛主席的请求。

而后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再次邀请胡适,没想到的是,胡适还是拒绝了。

胡适对毛主席作出的评价:

此时的胡适生活在美国的一所小公寓里,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在一次记者会上,记者问他:“作为毛泽东的老师,您对他怎么看呢?”

胡适并犹豫了一番,最终笑答着说道:“他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罢了,他的真实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

听到这一消息后,毛主席的好友罗章龙表示:"毛主席当时只是没有报考北大的志愿,以毛主席的文采并非不能考上北大,而是毛主席当时有自己的主见。"

可见毛主席并非是没有实力考取北大,而是自己选择了当时他心中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胡适的评价“毛泽东当时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虽然可能带有某种讽刺意味,但也折射出他对毛泽东的思考和观点。

结语:

毛泽东主席与胡适先生都为了中华民族提出了自己的救国理念,并积极投身于救国道路中,相对于胡适来说,毛泽东更切合实际。

在那个动乱和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毛主席没有拘泥于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心怀天下,立志探寻一条可以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挑起了一个时代的脊梁。

1 阅读:35

一位小兵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