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在拍摄时容易出现主体过小、不突出的问题,这会让照片缺乏重点,观众难以快速理解照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拍摄小动物,很多人可能会在较远的距离拍摄,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中,小动物在画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像下面这张图,一只小猫咪在草丛中,由于拍摄距离远,猫咪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周围环境又比较杂乱,主体非常不突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放大主体。如果使用的是变焦镜头,可以将镜头拉近,也就是增大焦距,让主体在画面中占据更大的比例。如果是定焦镜头或者手机拍摄,就需要我们靠近拍摄主体。例如在拍摄一朵美丽的小花时,我们可以走近花朵,使用手机的微距模式,让花朵充满整个画面,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主体突出,花朵的细节也能清晰展现。

很多摄影新手在构图时都特别喜欢把拍摄对象放在画面正中心,觉得这样主体最突出。
确实,中心构图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能拍出不错的效果,比如拍摄对称的建筑,像故宫的大门,把大门放在画面中心,对称的结构能展现出庄重、稳定的感觉。
但大多数情况下,一直用中心构图会让照片显得很呆板、缺乏新意 。比如拍摄人物时,把人物放在画面正中间,周围留白过多,整个画面就会显得很单调,没有视觉焦点的引导,观众看照片时也会觉得很乏味。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其他构图方法,比如三分法构图。把画面想象成一个 “井” 字,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将画面分成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线的四个交叉点就是放置主体的绝佳位置。比如拍摄海边日落,把太阳放在画面左上方或右上方的交叉点上,天空和海面分别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这样的构图会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美感,也能给观众带来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还有三角构图法也很实用。比如拍摄一家三口在公园玩耍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构图会让画面看起来很稳定、和谐,同时也能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照片更有故事感。再比如拍摄一组静物,一个高脚杯、一瓶红酒和一本书,把它们摆放成三角形,画面会显得既稳定又富有变化。

很多摄影新手常常会忽略前景的运用,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利用前景。
其实,前景对于一张照片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引导观众的视线,还能帮助营造氛围 。比如拍摄风景时,如果没有前景,画面就会显得很平淡,缺乏深度。像拍摄大海,如果只是单纯地拍摄海面和天空,画面就会比较单调。但如果我们以沙滩上的贝壳、礁石或者海边的椰树作为前景,画面立刻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有了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看起来更有立体感 。

在人像摄影中,前景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小物件,比如花朵、树叶等作为前景。将一朵盛开的鲜花放在镜头前,适当虚化,然后拍摄人物,这样既能突出人物主体,又能让画面充满浪漫、唯美的氛围,人物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再比如拍摄古建筑时,以古建筑的门框、窗户作为前景,采用框架式构图,把主体建筑框在其中,不仅可以突出主体,还能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让观众的视线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主体建筑上。

背景对于一张照片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新手在拍摄时常常容易忽视背景的选择和处理,导致背景杂乱无章,严重影响照片的整体效果。
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使画面看起来混乱无序,无法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 。比如在拍摄街头人像时,如果背景中有各种电线杆、垃圾桶、杂乱的招牌等元素,这些多余的信息会让画面显得很杂乱,人物主体也不够突出,观众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

为了避免背景杂乱,我们在拍摄前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尽量选择简单、干净的背景。
像纯色的墙壁、大片的蓝天、平整的草地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实在找不到简单的背景,我们可以利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大光圈能够减小景深,使背景变得模糊,从而突出主体 。比如使用 F1.8、F2.8 这样的大光圈拍摄人像,背景会被虚化得很柔和,人物主体就会更加突出。现在很多手机也有大光圈模式或者人像模式,开启后也能达到类似的虚化效果。拍摄时,我们还可以调整拍摄角度,通过改变视角来避开那些杂乱的背景元素,让画面更加简洁、美观。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简单来说,就是照片中清晰部分的范围。
很多新手在拍摄时不懂得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和想要表达的效果来合理控制景深,常常滥用景深 。比如在拍摄风光照片时,很多新手可能会使用大光圈,导致景深过浅,前景或者背景变得模糊,无法展现出风光的全貌和细节。像拍摄广阔的草原,本来应该用小光圈来获得大景深,让近处的草地、远处的山峦都清晰呈现,展现出草原的辽阔,但如果用了大光圈,可能只有眼前的一小片草是清晰的,远处的景色都虚化了,就失去了风光照的韵味 。

而在拍摄近景特写时,比如拍摄珠宝、美食等,又应该使用大光圈来获得浅景深,突出主体,虚化背景,让主体更加引人注目。但新手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用小光圈,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主体和背景都很清晰,没有突出主体,画面也缺乏层次感和艺术感。比如拍摄一块精致的蛋糕,用小光圈拍摄,蛋糕周围的环境也都清晰可见,就会分散观众对蛋糕本身的注意力,无法展现出蛋糕的诱人细节。

一般来说,拍摄风光照时,我们可以使用 F8、F11、F16 这样的小光圈,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让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都清晰锐利,展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广阔的场景。而在拍摄近景特写时,像拍摄人像特写、花朵特写等,就可以使用 F1.8、F2.8、F4 这样的大光圈,营造浅景深效果,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主体的细节和质感,让照片更具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

陪体在照片中起着辅助主体表达主题、丰富画面内容的作用,但很多新手在选择陪体时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陪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导致陪体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干扰了主体,让画面变得杂乱无章 。
比如拍摄一个小朋友在公园玩耍,本来想突出小朋友天真可爱的模样,结果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其他无关的元素,像垃圾桶、随意停放的自行车等,这些元素就成了多余的陪体,分散了观众对小朋友这个主体的注意力。再比如拍摄美食时,为了让画面看起来丰富,在美食周围摆放了很多不相关的小物件,结果这些小物件抢夺了美食的风头,让画面显得很凌乱,无法突出美食的诱人之处。

我们在选择陪体时,一定要确保陪体与主体有紧密的关联,能够帮助突出主体和表达主题。比如拍摄一个正在读书的人,选择一本书、一杯咖啡作为陪体就很合适,书和咖啡能够很好地衬托出这个人安静阅读的氛围,丰富画面的故事感。而且陪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色彩等也要合理安排,不能过于突出,以免喧宾夺主。

画面倾斜是很多新手在摄影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无论是拍摄自然风景时的地平线、海平面,还是城市景观中的高楼大厦,一旦画面倾斜,就会破坏画面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比如拍摄大海,如果地平线发生倾斜,原本辽阔、平静的海景就会变得扭曲,失去那种让人心灵宁静的美感 。在拍摄建筑物时,保持画面的水平与垂直状态尤为重要,因为垂直线条的构图能够增强纵向的延伸感,提升建筑的威严感。若建筑倾斜,会让人感觉建筑摇摇欲坠,影响观感。

在拍摄时,我们可以利用相机或手机自带的网格线功能,将画面中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与网格线对齐,这样就能轻松保证画面的水平。如果在拍摄时疏忽了,后期也可以使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如 Lightroom、Snapseed 等,利用其中的 “旋转 / 拉直” 工具来修正画面 。不过,前期拍摄时就保证画面水平,能为后期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创意拍摄中,故意倾斜画面可以营造出动感、活泼的氛围,但这需要在对摄影技巧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先掌握好基本的水平构图比较重要 。

摄影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对于新手来说,在拍摄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从主体过小不突出,到构图偏爱中心;从忽视前景或运用不当,到背景处理杂乱无章;从景深滥用缺乏判断,到陪体干扰随意选择,再到画面倾斜水平失衡,这些错误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改进,就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
我们可以在拍摄后,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作品,仔细分析每一张照片存在的问题,是主体不够突出,还是构图不够巧妙,亦或是光线运用不佳。
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就能在下次拍摄时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同时,多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学习他人的拍摄技巧和构图思路,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