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壮志载史册,长征路上不停歇。革命纪念碑会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主动担起先忧国事后享乐的使命,继续把革命先辈们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英雄的伟大事迹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烈士们的革命斗志世代相传,永不磨灭!”
1989年10月份,在湖北省蕲春县的烈士陵园里头,立起了一座高达27米的烈士纪念碑。这座碑可威风了,碑的正面最上面,写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手题的字——“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碑身上头,还精心雕刻了三幅大理石浮雕,讲的都是高山铺战役的事儿,把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我军勇猛战斗的样子,都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纪念碑建好的时候,刚好是蕲春深秋时候,本来挺安静的小县城,因为这座碑的建成,变得热闹起来。在这么正式又庄重的典礼上,大家看着纪念碑上的浮雕,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那场对共和国北方解放特别重要的一仗——高山铺战役。
1947年夏天,中央有了新打算,决定让解放战争从防守转为进攻,并且想了个法子:“让我们的主力部队冲出去,把战火带到国民党那边,在外面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这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大部队,一共有12万多人,他们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口气冲到了大别山。这样一来,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就从咱们自己的地方,转移到了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刘邓大军在二十多天的长途行军和激战后,势如破竹,成功挺进了大别山区。大别山这块宝地,正好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个省份的交汇点,位置极其关键。有了这块地方,咱们就能掌控中原局势,让南京、上海、武汉这些大城市都感到压力山大。这可是咱们军队灵活调动、争取战略优势的好地方。
抢占中原和攻打江南的关键战略地点,刘邓大军长途跋涉直插大别山区,这一步无疑给全国范围的反击打响了头炮。他们采取了直接在敌人面前的战术部署,到了10月26号和27号这两天,在蕲春县靠南边的地带,指挥了一场有名的高山铺和清水河的大仗,一下子干掉了国民党军的整编四十师,还有五十二师的八十二旅,加起来有一万七千多人。这一仗打得好,上面让武汉的敌人吓得不行,下面也让九江的敌人心里发憷,就这样,我们控制了三百多里的江防要地。
这次战斗是我军在抵达鄂东地区后打的一场十分重要的仗,它有效地支援了其他战线和主战场的战略突袭,为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和稳固,还有推动全国解放的进程,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大战的关键时刻,一纵和六纵的主力部队,还有中原独立旅的战士们,直接上了战场。他们面对的敌人装备十分先进,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争先恐后地往前冲,一个接一个,展现出了打败所有敌人的无畏勇气。在这场战斗中,有八百多名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
历史的吸引力常常在于,从大方向上能看出智慧,而细节则决定了胜负。回头瞅瞅历史长河,咱们像是开了天眼,爱聊挺进大别山那步棋有多妙,还有高山铺战役里那股子英勇劲儿。不过,也得提醒大家,别忘了那时候战场上士兵们的难处,还有胜利真的是拿命换来的。
1947年7月底,也就是7月29号那天,刘邓大军正打算休整一下,结果中央军委发来一封超级机密的电报,把计划全打乱了。毛主席在那电报里,说得挺直接的,就像是下命令一样:“赶紧把全军集合起来,休整个十来天。路上遇到些小敌人和民团,就顺手解决掉。但是记住,别去打陇海,也别碰新黄河以东,还有平汉路也别动。咱们这次,就得下狠心,别管什么后方不前方的,直接奔着大别山去,半个月内必须到!”
这封电报背后其实讲的是个残酷的战略真相:那时候,胡宗南已经搅得延安不得安宁,山东那边的战场也是打得难解难分,国民党军的“重点打击”策略,让解放区的地盘大大缩水了。
国民党军队开始大力进攻那会儿,咱们和敌人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我军正面战场压力山大。而且,要是战争一直在解放区拖着,对咱们更没好处。这样一来,解放区的生产、老百姓的生活都因为战争被搞得一团糟,部队的后勤补给也跟着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相较之下,国民党军队拥有一个安稳的大后方来支撑他们的战争努力;而我军这边,因为敌人强大而我们相对较弱,所以在战术运用上受到了不少限制,难以自如施展。
我军拿手的是打运动战,瞅准时机,把比敌人多好几倍的兵力聚在一起,一下子就把敌人给消灭了。可这时候,蒋介石很狡猾,他不敢让部队单独行动,总是好几个兵团一起上,像滚筒一样往前推。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找到他们的弱点去攻打,想要快点打赢就变得非常不容易了。
真是祸不单行,眼下的战略局势紧张得要命,刘邓大军的日子也不好过。这时候的刘邓大军,就像一头“疲惫不堪的猛兽”。最头疼的是人员折损,他们刚从鲁西南那场大战里拼出来,虽说干掉了敌人5.6万,可自己也搭进去了1.3万兄弟,特别是中野一纵,损失惨重,快三成人马没了。
另外就是武器磨损得厉害,军队的大炮少了大半,几乎每挺机枪的子弹都不到两百发,更有甚者,有的连队三个人才共用一把步枪。这种不利的物质条件,自然会让士兵们的情绪受到影响,一开始从晋冀鲁豫出发的九万老兵,打了一年仗,最后只剩下四万两千人了。
现在,刘邓大军正碰到他们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候。鲁西南那场大战的劳累还没缓过来,又有好多士兵在过黄泛区时得了吸血虫病,还在受着病痛的煎熬,差不多占了一半人数。
野战医院的报告指出,就在上周,好几十位战士因为饿出了水肿病而倒下。关键的是,中央军委的指令就摆在桌上,上面写着:“当前的战略,还是要避开和敌军主力的过早硬碰硬。”这个命令就像个隐形的束缚,让一向雷厉风行的刘伯承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笔。
整编四十师的先锋队伍现在离这儿不到三十公里,队伍走得七零八落,完全不成样子了!刘伯承将军正为怎么打仗头疼得厉害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头儿杨勇就传来了一个能改变战局的好消息。三天前,他用望远镜一瞅,看见国民党兵用的竟是美式饭盒,这位从小在矿上长大的将军,一下子就察觉到了打仗的好机会。
他打扮成砍柴的,偷偷溜进了敌军的大本营,通过地上扔的罐头盒子上的标签,发现这里原来是蒋介石亲信的整编四十师,那可是全副美式装备的“皇家卫队”。整编四十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可不是碰运气碰上的,这其实是国民党军队里指挥系统的一个大问题,说白了就是蒋介石亲信和桂系部队之间,为了抢“打共产党头功”的荣誉,互相扯皮导致的。
后来,第一纵队的侦察小队搞到了好多敌军的秘密文件,从这些文件里咱们能瞧出点门道来。原来啊,那个师为啥会小看敌人还往前猛冲,主要是因为他们背后的政治心思比打仗的心思还重。蒋介石想靠着自己亲信部队的“好消息”,把白崇禧在华中战场的风头给盖下去。而这种高层大佬们为了争权夺利,在战略上产生的分歧,杨勇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利用对手内部不和来实现我们的战略意图,这可是军事上的高招。他在后续的战斗计划里特别强调:“干掉他们一部分精兵强将,能让蒋介石和白崇禧之间的矛盾更深,给我们接下来的行动腾出更多余地。”
不过,尽管这次作战的理由充分,时机也恰到好处,刘伯承却仍未下定决心落笔,战争的策略仍然悬在空中没有定论。“要是现在不行动,等他们缩进老窝里,咱们就错失良机了!”杨勇在军事讨论会上大声说道。他慌忙扯下腿上的绑带,露出已经化脓的伤口说:“我跟侦察连的兄弟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过了五条冰河才探清敌人的底细,这样的机会是用命换来的啊!”
但刘帅并非因为不信任同志们才举棋不定。说到底,还是“想法挺美好,现实却残酷”,刘帅得紧握着的那根细线,其实就是中央的命令和部队面临的困境。
咱们部队的步枪,平均每把子弹连十五发都不到,炮兵连那边的情况更糟糕,炮弹少得连一次集体开炮都不够。最让人头疼的是,得到的消息说白崇禧的整编七师正火速往这边赶,咱们能准备的时间,可能连两天都不到了。
一边是杨勇坚决请求出战的报告,另一边则是中央再次强调要稳重行事的通知,刘邓大军的前途就悬在了这两份文件的抉择之间。
伯承啊,中央的意思是别硬碰硬,但吃饭吃肉这事儿,可没拦着你。说到底,就是关心则乱嘛。刘帅正犹豫着呢,小平直接一语道破了上头的意思。
这时候,杨勇同志又一次提出了请战的意愿。中央的指导和战场上真实情况的冲突,现在变成了一场思想上的激烈交锋。
刘帅的细心考虑,并非只是简单地遵循命令,更多的是基于战场的深入计算:按照那时候咱们队伍对上装备美械的国民党军的损失比例,要干掉一个美械整编师,最少也得有三倍以上的兵力才行。但那时候,刘邓大军能用的兵力,连敌军的一点五倍都不到。这场仗能不能打赢,对整个北方的战斗局势都太重要了,所以刘帅不能像之前那样直接下决定了。
可就在这时,杨勇从打仗的角度出发,说了个能扭转局势的关键点——高山铺那特别的地势。这地势能把咱们兵力少的问题变成局部上的优势。你看那峡谷两边的高地,简直就是天生的火力点;再加上有五公里深的正面战场,能最大程度地拖住敌人装甲车的灵活性。
从战斗安排上瞧,这不就是明摆着的一个“包围圈”嘛?等战场的混乱情况过去后,战斗安排的想法也就慢慢弄明白了。
刘伯承的“小心行事”让战略上的风险都被稳稳拿捏,而杨勇的“死磕到底”则显示了他在战役指挥上的那股子主动劲儿。当这俩理念碰到一块儿,一个既稳当又考虑周全的计划就出炉了。这计划头一条就是,让杨勇同志来当总指挥,带着一纵和六纵这两支精兵强将。接着,根据战术上的需要,计划被分成了四步走:先是诱敌深入,再来个阻击战,然后把敌人团团围住,最后来个一网打尽。
战前的一切安排和动员搞定后,一场关乎共和国前途的大战眼看就要打响。这时候,整编四十师的先锋队伍,心里都想着抢头功,一头扎进了高山铺峡谷。他们压根没想到,自己正一步步迈进一个深藏不露的战略圈套。
1947年10月26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高山铺峡谷在沉睡中被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猛然唤醒。杨勇的手下通讯兵骑着马,在山间小路上飞快奔驰,他胸前的作战指令因体温而变得温热,这份指令即将给中原战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场后来被军事专家称赞为“计划周密得像精密仪器”的包围战,一开始就不顺利。因为电台突然出了问题,埋伏的部队比计划晚了四个小时才到达指定位置,结果让整编四十师的先头队伍已经冲破了第一道防线。
在突袭行动里,时间紧得要命,别说四个小时,就是耽误一小时,都可能让战局整个翻盘。但说来也怪,好像老天爷都在捉弄蒋家王朝,这次突击队意外地拖了后腿,没想到却让国军判断得更离谱了。
重新整编后的四十师参谋团队,在好几个钟头里都没碰到敌人的埋伏,结果他们得出了一个当时感觉还挺合理,但回头想想真是挺逗的结论:洪武垴这个地方挺安全。
山里头没找到共军的主力部队,咱们可以快点儿穿过去。这么一来,之前那些吓得心惊胆战的队伍,现在开始迈着悠闲的步子,走进了人家早就设好的圈套里。
这时候,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在旁边那片灌木丛里头,解放军战士正忙着拿子弹校准步枪的准星呢。等那个师的辎重队伍,骡啊马啊的大模大样走进峡谷时,杨勇在蚂蚁山观察站一合计,发现敌军行军队伍头和尾拉得老长,超过五公里了,这不正好是咱们来个分割包围的好机会嘛。
战斗眼看就要打响,尽管国军那边出了战略上的差错,可伏击队动作一慢,火力就跟不上了,结果战斗一开始就变得有点僵持。洪武垴山最高的那个山头,成了这场仗的第一个变数,也是两边都想抓住,好打破现在局面的关键地方。
这座427米高的山头,掌控着整个峡谷的视线范围,国民党第106旅于是派了两个加强连去抢占高地。根据《第二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历史记录》的说法,58团的3营负责防守,虽然他们的人数是对方的三分之一,但在一天之内,他们还是成功地挡住了敌人九次猛烈的进攻,创造了战场上的奇迹。
战士李长林带着的加强班,子弹打光后,就拿着刺刀,捡起石块,硬是在阵地上撑了三个钟头,给主力部队包围敌人争取到了关键的时间。
这场战斗中的顽强抵抗,其实就是精心策划的战术安排。这既体现了我军士兵的坚强不屈,又表明了我军指挥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把所有主客观条件都考虑得十分周全。
杨勇把军队里大部分的自动武器都聚集到了这个地方,造成局部上的火力特别猛。他还让第六纵队在东南边搞出要过河的样子,骗敌人把预备队从主战场上调开。
战斗进入第二天,战场上出现了以往战争中少有的多个主要战区的场面。在东边,国民党军队靠着美式榴弹炮猛烈攻打洪武垴山,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每分钟在每百米正面就有15发之多,火力异常猛烈;而在西边,解放军的工程兵趁着黑夜,悄悄在清水河上搭起了三座浮桥,成功地把敌人的退路给拦腰截断了。
这种东边防守西边进攻的巧妙安排,是根据刘将军战前的重要吩咐来的:“要打赢敌人,关键不在于拦住他们前进,而在于切断他们的退路。”到了10月28日一大早,整编四十师的头儿李振清一看,发现后路没了,他手下的三个步兵大队被挤在了一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窄地方。这种实际情况让本来精神头十足的国军心里开始发怵,之前那股一定要赢的劲儿,被一个个阵地失守的消息给冲得没影儿了。信心一垮,这仗也就快见分晓了。
10月28日中午,关键的总攻击开始了。解放军这次用上了他们独创的分批冲锋新招,把部队按营分成好几波,每波冲上去打一阵就撤回来休息,然后下一波再接着上。这个战术啊,虽然是从古代冷兵器时代来的,但经过咱们现代化的改良,就变成了持续不断的压力。国民党军那边呢,在这种好像永远打不完的攻势下,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线。六纵16旅的旅长尤太忠,在他后来的回忆录里头说:“敌人用的美式卡宾枪,射速是挺快的,但咱们这一波接一波地冲,他们换子弹那会儿,就成了他们的死期。”
随着一个个击败敌军的好消息传来,战斗接近了尾声,这时候的战场展现出了一种直击要害的战术效果。特种部队根据获得的情报,准确找到了敌军师部的位置。在总攻命令下达后仅仅两个小时,咱们的解放军战士就直接冲进了敌人的指挥中心,抓到了正在发电报请求支援的少将参谋长尹呈佐。
指挥体系一崩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连串的事儿就跟着来了。没等我军动手,那些国民党军队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自己在包围圈里就先乱了套。到了10月29日晚上,陈家畈村头那最后一队有组织抵抗的敌军,也乖乖举起了白旗。峡谷里响了好多天的枪声,慢慢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一点动静都没有了。那面投降的旗子,在风中飘着,就像是告诉我们,我军打胜仗了。
战斗结束后的统计结果展现了这场仗的重要军事意义,我们用800多人的牺牲换来了1万2千敌军的消灭,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刚好填补了刘邓大军离开大别山时的物资空缺。更关键的是,这一仗让白崇禧的部署全乱了套,国民党华中剿总不得不从追兵里调出三个师回去守武汉。这样一来,陈赓兵团南下桐柏山区就顺畅多了。不知道老蒋在战后总结时会不会注意到这一连串的事儿,这咱也说不准。但明摆着的是,这场不算大的歼灭战,还真就成了解放战争从守转攻的转折点。
高山铺战斗让敌军嚣张的气焰瞬间熄灭,对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打造根据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山铺获胜的好消息传到陕北后,毛主席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告诉周恩来总理,这场战斗的重大意义在于,我军已经在大别山具备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到了11月1日,鄂豫皖前线司令部的发言人聊到大别山的局势时,明确表示:没错,咱们在大别山已经稳稳站住了脚跟。
高山铺那一仗,尘土飞扬过后,等整编四十师的剩兵在山谷里投降了,那些研究打仗的专家回头再琢磨,觉得这场偷袭仗的结果好像一开始就注定了。而且,赢得胜利可不光是战术上玩得溜那么简单。还有下面这些原因也左右了战局:
首先,解放军的指挥系统真是灵活多变,容错能力超强。跟国军那种一级一级请示的死板流程比起来,刘伯承大战前直接给了杨勇随机应变的权力。这就是“战略上把方向,战术上放手干”的路子,让前线的指挥官能看着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立马调整作战计划。而这一切,都是刘伯承元帅事先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考虑周全,制定计划时就想着怎么保证战争在掌控之中。正因为这样,前线的指挥官才有了足够的余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在确保整体战略方向不出问题的前提下,前线指挥官要是军事方面的行家,能够随着战局的变化迅速想出应对之策,这也是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这次设伏的战斗中,杨勇带领的前线指挥官队伍,把战役指挥的灵活应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拿到临时指挥大权后,他们迅速变动重机枪的地点,造出了一条“活的火力防线”。根据《杨勇战争回忆录》的说法,他搞了个特别的“三三制埋伏队形”,就是用三个营摆成三角形火力圈,每个火力点都配备了步枪、机枪和手榴弹发射筒,这样一来,峡谷里的火力就猛增了不少。要说最有胆子的决定,那就是战斗第二天的反扑。一看敌人想从清水河那边逃跑,他立马就把剩下的预备队派上去反扑,这种做法就像是“用最后一招把袋口扎紧”,连刘帅在战后总结会上都夸他说:“杨勇把‘碰到硬茬就得拼’这句话做到了极致。”但咱们看到这儿也明白,这里的“拼”可不是瞎拼,而是靠着我军精心策划和战士们的高素质才实现的。
另外一点,赢得民心才能真正拥有天下。我们党一直坚持走的群众路线,在这次战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战斗那会儿,大别山的乡亲们自发组织起运输队,用背篓一趟趟往前线送粮食和弹药,数量加起来有几十万斤呢,效率比用骡马拉的辎重队高多了。还有更让人感动的是,军民一起救伤员:几百名农村妇女,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帮着医护人员照顾伤员。反过来看看整编四十师,逃跑的路上还被当地的民团给堵了。蒋介石把他们当宝贝,可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强盗。老百姓对军队的看法,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条说的是,“身体撑不住的时候,是信念让你挺过去”。很多时候,能不能赢,就看信念坚不坚定。国民党士兵是为了二十块银元军饷在打仗,可解放军的炊事班长赵保田,他快不行的时候,还惦记着党费,说“这个月党费帮我交了”。就连国民党军队撤退时都承认:“共军太顽强了,简直不合常理,我们是心服口服。”
说起司令部发言人说的那句“咱们在大别山算是扎下根了”,这背后藏着多少战士的牺牲和忠心,承载着多少老百姓的盼望和力挺,又让多少反动派的坏心思落了空,真是数不清啊。那次千里迢迢挺进大别山的胜利,不光是在战场上赢了,更是战略上的大胜。记得整编四十师的军旗被踩进高山铺的烂泥里那一刻,这场胜利的意义早就跳出了打仗的范围。它就像是刘伯承将军说的那句“要是心里没谱,那肯定会一败涂地”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杨勇将军那句“战斗的机会都是用血汗换来的”的实战真谛。这胜利还表明了咱们人民军队的将领们既聪明又勇敢,做事有头有脑。最关键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了咱们共和国军民之间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情谊。
往事已成云烟,那些先辈们英勇事迹的档案,此刻正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里头或许藏着些未了的心愿,或许有着无尽的唏嘘。像“那时候要是这样做就好了”或者“还好当年那么做了”这样的话,咱们也就不必再多提了。毕竟时过境迁,一切都已不同。看看如今共和国的幸福生活,那正是当年英雄们豪情壮志的最好证明。咱们得缅怀,得感激,但更重要的是,咱们得相信未来能更加美好,然后实实在在地去干,去打造一个更棒的中华!就为了那一天,咱们满心热爱,满心感激……
【7】《高山铺战役战斗详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