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妻子去世后,挚友孙中山有意为他介绍宋美龄,并得到宋家的赞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谭延闿却带着厚礼前往宋家,在宋老夫人面前郑重磕头认干亲,并称宋美龄为干妹。
年仅四十、事业有成的谭延闿为何拒绝这桩门当户对的婚事?

1880年,谭延闿出生于湖南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谭钟麟位高权重,家中妻妾成群。然而,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却是家中的通房丫头,地位极为卑微。作为通房丫头,李氏不仅要承担家务,还需在男主需要时提供床笫服务,几乎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作为家中最小的庶子,谭延闿从小目睹母亲的卑微与屈辱,心里感到无比难受。这种感受让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绝不会让自己的妻子经历同样的命运。他决定此生绝不纳妾,誓言要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尊严和幸福。谭延闿的这种信念,直接体现在他与妻子方榕卿的婚姻中。15岁那年,谭延闿在南昌迎娶了方榕卿,新婚之夜,他对妻子郑重许诺:“这一生只娶你一人。”这种承诺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婚后,两人育有六个孩子,家庭幸福美满。由于谭延闿长期忙于政务,家庭的重担大多落在方榕卿的肩上,尤其是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方榕卿都悉心照料。然而,36岁时,方榕卿不幸患上重病。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隐瞒了病情,叮嘱家人不要告知谭延闿。不久后,方榕卿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委托亲人传话给谭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专心抚养他们的孩子。得知妻子去世的噩耗时,谭延闿正在湖南,痛不欲生的他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思。他在军中坚持吃了整整一百天的蔬菜,以此悼念妻子的离世。这种深沉的悲痛不仅让谭延闿对亡妻的感情更加坚定,也让他下定决心不再续娶。1920年,谭延闿因事被逐出湖南,准备前往他乡。临行前,他得知妻子的灵柩正在从上海运回湖南安葬。为了亲自送别妻子,他向当时的湖南领导人赵恒锡请求宽限几天留湘,但被拒绝。谭延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乘坐的轮船与妻子的灵柩在成陵矶擦肩而过,望着渐行渐远的灵柩,谭延闿泪如雨下,内心的悲痛无以言表。在妻子去世之后,谭延闿虽正值壮年,但他始终未有续娶的打算。

作为谭延闿的挚友,孙中山非常关心他的个人生活,特意为他介绍了当时备受瞩目的宋美龄。宋家也对这桩婚事表示满意。然而,谭延闿却深感两难。一方面,他不愿违背亡妻的嘱托,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辜负孙中山的好意,更不愿得罪宋家。在反复思量后,谭延闿终于想到一个两全之策。他带着厚礼前往宋家,向宋老夫人倪桂珍郑重磕了三个响头,认她为干娘,并将宋美龄认作干妹妹。宋美龄为谭延闿的这一举动深受感动,二人从此以干兄妹相处,关系十分融洽。通过这种方式,谭延闿既避免了再婚,又维持了与宋家的友好关系。1930年,谭延闿突发脑出血,病情危急。在病榻之上,谭延闿最为牵挂的是他的三女儿谭翔。临终时,他特意嘱托宋美龄:“请在青年军官中为曼怡(谭翔的小名)择夫。”谭延闿去世时,宋美龄悲痛万分,痛失干哥哥的她泪流满面。多年后,她依照谭延闿的嘱托,促成了谭翔与陈诚的婚姻。谭延闿的一生,堪称功成名就。在事业上,他勤勉敬业,备受推崇;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尽孝,对妻子诚信,始终恪守“一生只娶一人”的诺言。无论是在对家庭的责任,还是对朋友的忠诚,谭延闿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他为人处世圆滑而不失真诚,赢得了“民国完人”的美誉。这位一生不再娶的鳏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亡妻的深情与承诺,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