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明代高启的这首诗,跌宕起伏,余味无穷,读过的人有多少?

幸福有味是清欢 2025-04-05 07:26:32

高启,元末明初诗人。他自幼嗜好读书,过目成诵,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元代末年,他携妻儿隐居青丘,自号青丘子,并作《青丘子歌》,表明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

明朝建立后,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后又辞官回归故里,以教书为生。

不幸的是,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殿旧址建苏州府治,高启因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受株连被腰斩,年仅39岁。

高启才华横溢,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同列“吴中四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质朴真切,意境开阔,富有生活气息。

他写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将梅花比作高士、美人,凸显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

他写怀古,“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寄托强烈的爱憎,抒发对岳飞的缅怀与遗恨。

他写纪行诗:“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描写诗人迎着春风赶路,轻快悠闲的心情。

今天,读一首他在清明节创作的诗歌,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饱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慨叹和思考,跌宕起伏,余味无穷。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1370年,高启客居京师金陵,恰逢清明时节,不禁思念起家乡,便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新烟着柳禁垣斜”,寒食节后重新生火,淡淡的烟雾附着在嫩绿的柳枝上,沿着皇宫的围墙蜿蜒伸展。

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春日里柳树新烟缭绕的画面。“着”字,将烟与柳的相依之态写得很是生动,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杏酪分香俗共夸”,清明节前后,人们互相赠送杏酪,杏仁麦粥香甜的气息,弥漫在大街小巷,人们夸赞不已。

“杏酪” 用杏仁制成的食品。制作和分享杏酪,是清明节民间的风俗。

此句从嗅觉入手,展现出清明时节祥和与美好,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息。

颔联:“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白下有山皆绕郭”,金陵四周景色如画,连绵起伏的山峦,紧紧围绕着城郭。

“白下”是金陵的别称。“皆” 字,强调了山峦环绕的态势,给人一种开阔、宏大的空间感。

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却引发了诗人别样的情思。

“清明无客不思家”,在这个缅怀先人的节日里,身处异乡的游子们,无一不思念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无客” 强调在清明这天,思乡之情是每一个游子共有的情感。

颔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之苦。

颈联:“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卞侯墓下迷芳草”,如今,卞侯的墓前芳草萋萋,一片迷离。

卞侯即东晋名臣卞壸,为保卫国家而战死,葬于金陵。

“迷” 字用得很精妙,茂盛的野草几乎掩盖了墓冢,营造出一种荒芜、寂寥的氛围。历史的沧桑变迁,曾经的英雄事迹,已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令人感慨万千。

“卢女门前映落花”,卢女门前曾经热闹繁华,如今辉煌不再,只剩下满地的落花。

卢女,是古代一位善歌的女子。“映”字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繁华的短暂易逝。

诗人借古抒怀,抒发对历史兴衰慨叹,充满浓厚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尾联:“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幸好能与老朋友一同在京城作伴,不妨买来美酒,尽情畅饮,一醉方休。

“待诏”原指宫廷中待命供奉的官员,这里借指诗人与故人在京城共事。

“醉京华”描写诗人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在这看似豁达、乐观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借酒消愁的意味,使整首诗含蓄而深沉 。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栖息地。

清明的雨,淅淅沥沥,可以打湿归乡的路,却浇不灭游子心底对家乡的思念。

-end-

0 阅读:28
幸福有味是清欢

幸福有味是清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