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香港影坛风云变幻,新艺城遭遇坎坷,邵氏直接停产!

音陀罗君 2023-11-16 15:01:54

1985年应该是新艺城最难受的一年了,之前的几年里,它打得嘉禾,邵氏连连败退,让这两家本是死对头的公司,居然联起手来扛敌,但结果也只是收效甚微,但是到了1985年,形势却完全调转了过来,新艺城居然被嘉禾吊打了,而且是从年头一直打到年尾。

2月份贺岁档的时候,新艺城推出了年度大作《恭喜发财》,收获了1800万港币的票房,而嘉禾推出的《福星高照》,则直接达到了破纪录的3074万港币,第一回合新艺城落败。

到了8月份暑期档的时候,新艺城又推出了许冠杰主演的《打工皇帝》,但是却遇到嘉禾群星云集的《夏日福星》,结果又比人家少了1000多万票房,新艺城再次落败。

年底圣诞档的时候,新艺城把公司正火的开心少女组集结在一起,推出了一部《开心乐园》,按理说这样一部青春喜剧,在圣诞期间应该得大卖的。

但是没想到嘉禾直接推出了成龙的经典作品--《警察故事》,《开心乐园》最终收获的票房,不及《警察故事》的三分之一,新艺城三次落败。

动作片本就是成龙,洪金宝的强项,新艺城败给嘉禾也算不太丢人,然而10月份的一次对决,却让新艺城输的始料未及,他们在这个档期推出了一部《飞虎奇兵》,有喜剧桥段,也有动作场面,算是新艺城的中等制作水平了,票房方面应该不会太难看。

而且他们他还听说嘉禾在这个档期,推出的是一部文艺片,那麦嘉,黄百鸣等人更是信心满满,料想这次一定能赢,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嘉禾推出的这部文艺片主演,竟然是成龙跟洪金宝。

大家好,我是粉猪君,本期视频是我做的一个系列栏目,《香港电影风云20年》,主要讲述香港影坛,在1980至2000年的20年间,每一年发生的那些事情,捎带着穿插一些大陆影坛,或者国外影坛的作品。

上一期我们讲了1985年,香港影坛发生的部分故事,这一期我们继续讲,1985年香港影坛剩下的故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成龙与洪金宝的文艺片之旅

成龙与洪金宝为嘉禾拍摄的这部文艺片,灵感来源就是新艺城,1983年的时候,新艺城的台湾分部拍过一部《搭错车》,在当年看哭无数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且这部片子收获的票房还很不错。

在台湾市场击败了洪金宝的《奇谋妙计五福星》,在香港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洪金宝本来就挺喜欢文艺片的,但是担心票房不好所以很少拍,看到《搭错车》能获得大卖,便也决定自己拍摄一部文艺片,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龙的心》。

为了对标《搭错车》,洪金宝还找到了,为《搭错车》演唱主题曲的苏芮,让她为《龙的心》演唱了主题曲《谁可相依》,虽然这首歌在传唱度上不如《酒干倘卖无》,但是词曲仍然包含着深情,在第二年的金像奖颁奖礼上,这首歌还拿到了一个最佳原创歌曲奖。

当然本片的看点还是在剧情上,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弟弟,为了照顾弱智哥哥,不得不放弃事业的故事,成龙,洪金宝因为拍摄的大多是动作片,所以观众们经常忽略他们的演技,这部电影中,二人就向影迷们展现了他们的卓越演技。

洪金宝扮演的弱智哥哥角色,并没有一味的装傻卖呆,而是演出了一个不通世事,但是能简单思考的智力障碍人士,而成龙的演技则更为突出。

他饰演的弟弟长期照顾弱智哥哥,难免会遭受精神折磨、情感疲劳,成龙利用歇斯底里的怒吼,完美的发泄出了这个角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委屈与不甘。

作为一部成龙,洪金宝联手的电影,该片也不是一点动作戏份都没有,但因为影片重心在文戏上,所以打戏没有很大的亮点,反而是最后一场的跳楼搏命戏份非常的精彩。

8个人从7楼同时跳下,落在地面的层层纸箱中,相当的凶险,是香港龙虎武师们,公认最危险的一场戏,即便是替身之王钱嘉乐,拍完这场戏也被送进了医院。

本就不俗的故事,外加搏命的动作戏份,该片最终收获了2035万港币的票房,位列那一年票房榜的第四名,新艺城的那部《飞虎奇兵》,只拿到了700多万的票房,在这一轮的票房争霸战中,新艺城再次落败。

虽然在票房上新艺城屡屡落败,但是在奖项上嘉禾却没有捞到好处,这一部《龙的心》本来是洪金宝,冲击第二年香港金像奖的影片,而那一届金像奖颁奖礼上,成龙也确实依靠着《龙的心》,拿到了一个最佳男主角提名,但是他最终却败给了新艺城的片子。

肥猫一出惊天下

非常巧合的是,这部作品也是讲述智障人士,演这个智障角色的也是个胖子,他的名字叫做郑则仕,而这部片子就是《何必有我》,编剧黄百鸣在上一次靠着《搭错车》大获成功后,这一次故技重施,把父子情改为了母子情。

讲述了有智力障碍的“肥猫”,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悲惨故事,片中的郑则仕演技惊为天人,他完美的演绎出了一个弱智儿该有的模样,不管是与伙伴玩耍时的开心,还是母亲死亡时的伤心,都好像是一个真正的“弱智人士”。

正是因为本片中的精彩表演,郑则仕自此之后他多了一个名字“肥猫”,并且还由此衍生出了多部相关剧集,除了郑则仕外,其余几个演员的收获也都不俗。

成奎安在这部片子中的凶狠演绎,为他奠定了“香港四大恶人”的基础,女主角郑文雅在电影中的洗浴剪影,也成为了日后金像奖杯的固定造型。

这部片子上映后大获好评,票房直接拿到了700万港币,虽然无法与《龙的心》想比,但作为一部纯文艺片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算相当好了,另外这部片子上映的时候,嘉禾再次推出了一部片子打擂台。

本来新艺城没有想着能翻身,但后来他们却听说嘉禾要推出的电影,是一部民国功夫灵幻片,而且还没有什么大牌演员,这让新艺城又燃起了些许希望,因为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是现代动作片,这种民国功夫戏早就不卖座了,更不用说这还是比较冷门的灵幻类型电影。

要知道,前一年洪金宝的大IP《鬼打鬼》,拍出了第三部《人吓鬼》,也只不过拿了690万的票房,在新艺城看来,这部片子的最终票房,是肯定超不过《何必有我》700万港币的,然而嘉禾这部影片的表现,却再次让新艺城众人大跌眼镜。

该片一上映就反响剧烈,即便没有洪金宝,成龙这样的大牌,而且还是小众题材的灵幻片,但最终仍拿到了2000万港币的票房,成为了香港影史上最卖座的灵幻电影,而且他还让影片主角一炮而红,该片的名字就是,《僵尸先生》。

林正英的崛起

僵尸题材其实早就存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就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拍出了类似吸血鬼装扮的僵尸,到了40年代,一部《李阿毛与僵尸》的电影上映,更是为后来的僵尸片奠定了造型上的基础。

小时候看此类电影,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大多数僵尸的都是穿着清朝官服,后来长大了查阅资料才知道那不是官服,而是民国时期死人下葬是穿戴的寿服,名字叫做“中华寿衣”。

因此40年代拍《李阿毛与僵尸》时,片中的僵尸身上穿的自然就,那时流行的中华寿衣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题材一直没被发扬光大,只是偶尔的出现在恐怖电影中,比如洪金宝的《鬼打鬼》里面,僵尸也只是众多恐怖元素之一,并不算是影片的主题。

到了后来的《人吓人》《人吓鬼》里,这个元素更是直接被剔除了,而随着几部续集的票房一部差过一部,洪金宝也就放弃了这个题材,但是《鬼打鬼》的摄影师刘观伟,却对这个题材有了新的想法。

因为他家中的长辈就是茅山道士,所以自小就喜欢这种奇闻怪谈,于是就着小时候的记忆,他邀请黄炳耀、司徒卓汉,黄鹰三位编剧高手,一起写出了《僵尸先生》的剧本,然后找到大哥洪金宝,表示自己想把他拍出来。

洪金宝本来就喜欢提拔兄弟,看刘观伟的这个剧本还算可以,便直接投资他开机了,当时的预定投资是450万,但刘观伟之前只拍过两部片子,自身的经验不是很足,因此接连超支,最终花了850万才把片子拍出来。

按照洪金宝的最初设想,《人吓鬼》才拿了不到700万,这部片子再怎么着,也不可能超过这个数吧,赔钱看来是在所难免了,刘观伟甚至也心灰意冷,开始琢磨着回去继续干摄影师的工作,然而影片上映后的结果,却大大的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该片不仅在香港拿到了2000万港币票房,跻身年度前五,而且在台湾还拿了2000万台币的票房,东南亚,日韩市场均获得不俗的成绩,让嘉禾电影在那一年获得了一比,意想不到的收入。

当然,该片能获得大卖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影片的质量过硬,刘观伟借鉴了西方丧尸片中,被咬伤后变丧尸的设定,然后加上了茅山法术,比如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等都被统统融入到了电影中。

另外还有中国的民俗传说,也被带入了电影里面,通过“九叔”之口,向观众们介绍了僵尸的由来,此外,本片还创造了暂停呼吸,僵尸就看不到的设定,影响了后世的无数僵尸电影,因此台湾版本的电影名字,被改成了《暂时停止呼吸》。

依靠着这个设定,编剧巧妙的设计出种种桥段,既紧张又搞笑,想必不少人小时候看这部电影,都会跟着片中的人物一起屏住呼吸,亲身体会那种危险的感觉。

除了优秀的剧本外,林正英的精彩演绎,也是该片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本就是香港顶尖的武术指导,自身也习得一手好功夫,所以形象气质都非常的出众,扮演“九叔”这个威严肃穆的茅山道士,是再适合不过了。

他那严肃的表情配上一字眉,手持桃木剑,身穿道士服,不苟言笑地画符念咒,正气凛然,不管在什么样的恐怖情形中,只要他一出现,那必定就是安全感满满。

除了林正英之外,其余的几个演员也是很有特点,李赛凤清纯可爱,为影片增色不少,王小凤妖媚奇诡,颇有聊斋之韵味,配合着那一曲《鬼新娘》,让观众们看上一次就难以忘记。

还有钱小豪与许冠英,在片中插科打诨,频频制造笑点,与林正英的严肃相映成趣,因此在第二年的金像奖颁奖礼上,许冠英还获得了一个最佳男配角提名,但是他自认是影片的男主角,所以拒绝了提名邀请,成为了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该奖项提名的人。

其实这部影片谁是主角还真不好说,毕竟林正英在那一届金像奖上,提名的也是最佳男配角,香港虽然是个发达都市,但人们却普遍相信鬼神之说,由这部电影衍生的诡秘之言就有不少。

比如号称“夺命剪刀脚”的编剧之一黄炳耀,因心脏病发猝死异乡,另一位编剧黄鹰则被债主打死在家,还有“九叔”林正英仅45岁便溘然长逝,而许冠英虽然去世时已经年过六旬,但去世的日期却是11月8日,这一天正是林正英的忌日,种种巧合难免让人猜想连连。

向华强,林正英,黄炳耀

但相比于这些鬼神来说,香港人还是更爱钱的,看到《僵尸先生》大卖后,无数电影人杀入了这一领域,跟风拍摄此类电影,之后的数年间,夜晚的香港郊区,总能看到无数蹦蹦跳跳的“僵尸”,以及他们身后跟随的摄像机。

可以说《僵尸先生》凭着一己之力,带动了一个亚类型影片的兴盛发展,新艺城的那部《何必有我》败给该片,也算是情理之中。

邵氏帝国的终结

聊到这里好像一直在讲嘉禾跟新艺城,没有邵氏的什么事情,其实1985年最大的事情,不是洪金宝的《五福星》,也不是成龙的《警察故事》,更不是刘观伟,林正英的《僵尸先生》,而是叱咤香港影坛数十年的邵氏电影,在这一年宣告结业停产了。

回看中国电影已有百余年历史,若问哪个家族对这个行业影响最大,那必定是邵氏家族了,早在1925 年,邵家老大邵醉翁就带着,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以及刚满18岁的老六邵逸夫,在上海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

但奈何电影风格与创作理念,与当时的同行们相悖,因此被围剿损失惨重,邵逸夫只好跟着三哥邵仁枚,远走南洋发展电影业务, 在1930年,正式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而邵醉翁也在几年后,带着二弟邵邨人南下香港发展。

虽然南洋的业务蒸蒸日上,但邵邨人主导的香港业务却止步不前,他带着儿子成立的“邵氏父子”电影公司,在当时的香港毫无存在感,因此到了50年代中期,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来到香港,全盘接收了“邵氏父子”的制片业务,并在1958年成立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由邵逸夫掌管全局。

此后的几十年里,邵氏电影兴建片场,组建收购影院,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大流水线模式,巅峰时期公司的导演,演员,编剧,美术等职位多达2000余人,推出了无数的影坛巨星。

像李翰祥,楚原,张彻这样的大导演,王羽,狄龙,姜大卫这样的荧幕巨星,都是通过邵氏火起来的,香港电影有个“东方好莱坞”的称号,最早指的就是“邵氏电影”。

但也正因为庞大的规模,使得邵氏电影的创新性不足,在七十年代败给了嘉禾,在八十年代又被新艺城压着打,到了1985年,这个陈旧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举步维艰,邵逸夫不得不割腕断臂,遣散公司大部分员工,宣告停产。

虽然影片制作宣告停产了,但是影院业务是固定资产,不可能放着不管,于是邵氏院线打算从嘉禾,或者新艺城采购影片放映,但这时一家新兴电影公司,却直接找到了邵逸夫,表示自己可以接手邵氏院线,而这家公司的名字就是,“德宝电影”。

德宝电影的诞生

上期节目我们讲过,“德宝电影”是在1984年,由潘迪生,洪金宝,曾建勋创办的,因为洪金宝的这层关系,所以“德宝电影”制作的影片,都是排在了嘉禾旗下的“嘉乐院线”上映,然而寄人篱下必定是要吃亏的。

嘉禾电影为了自己的电影大卖,所以通常不会给“德宝电影”好的档期,甚至有的时候“德宝电影”上映没几天,就得仓促下线给嘉禾电影让档期,因此潘迪生就有了自组院线的想法。

左一为潘迪生

恰逢此时他听说了邵氏停产的消息,便直接找上门洽谈,最终以年租3500万及维修费100万,租赁了邵氏院线的多所龙头戏院,再加上已经购入的戏院,最终组成了德宝院线,至此,邵氏,嘉禾,新艺城三分天下的局势,变成了嘉禾,新艺城,德宝的三足鼎立。

1985年11月30日,德宝院线正式宣告营业,公映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老板娘杨紫琼主演的《皇家师姐》,其实,这一年的杨紫琼还不算是老板娘,潘迪生这段时期正在追求她,因为杨紫琼不愿做花瓶类的角色,所以潘迪生请洪金宝教她功夫,然后投资拍摄了这部《皇家师姐》。

虽然香港影坛早就有了,郑佩佩、元秋、惠英红等打女明星,但他们参演的大多都是古装片,演绎突出的都是侠义精神而非拳脚技巧,这部《皇家师姐》算得上是香港影史上,第一部以女性拳脚为主的时装动作片了。

为了拍摄该片,杨紫琼专门在洪家班学习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本身就有舞蹈基础,所以他在身体协调,节奏把握上,都表现的极为出色,另外这部电影中的另一位女打星,罗芙洛的表现也很出色。

这是她在香港影坛的第一部作品,卓越的腿功和凌厉的拳术,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力度十足的拳脚外,她的棍法也是一绝,不但凶狠、快速,而且劲道十足,耍起来观赏性极佳,像极了洪金宝的棍法。

虽然德宝电影对这部片子投资很大,但它却不是这一年该公司最卖座的影片,本片度德宝最卖座的影片,是由岑建勋、吴耀汉、许冠文主演的《智勇三宝》,该片是上一年《双龙出海》的续集,借着许冠文的名气,拿到了1700万港币的票房,位列年度第七。

许冠文本来也是嘉禾旗下的人,他之所以参演德宝的这部作品,并不是看在洪金宝的面子上,而是因为与嘉禾发生了纠纷,许冠文自己有一个许氏影业,属于嘉禾电影的子公司,拍的片子由嘉禾投资,到时候收获的票房许冠文拿分红。

在早期的几年双方合作愉快,但是嘉禾在影坛站稳脚跟后,体制就有些僵化了,经常账目不明,分红不清,许冠文的夫人因此还大闹过嘉禾办公室,嘉禾当年崛起的原因,本就是因为比邵氏的制度灵活,现在屠龙者也快变成了恶龙,改革派尝到了甜头,在这时也成为了保守派。

五虎将出走事件

而曾经的保守派邵逸夫,虽然在电影行业落败了,但在电视行业他却经营的风生水起,TVB本是他在60年代投资的一个小项目,1967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他只占10%的股份,但是进入70年代后,邵氏电影被嘉禾打得连连败退。

于是邵逸夫就把重心,放到了前景一片光明的电视行业上,在接连购入大批股份后成为了TVB的大股东,由他主导的TVB和邵氏电影很像,都是秉承着大工厂的制作流程,演员,导演都是自己培训。

1971年开启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更是为香港输送了无数的人才,比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梁家辉,任达华等演员,都是从这里学习的表演基础技巧,然后才在影坛大放光明的。

除了保持邵氏培养人才的作风外,TVB的吝啬也是与邵氏一脉相传,新演员进入公司前就会被要求,签一个薪水低廉的长期合约,在合约到期前还会强迫续约,这种作风经常引起旗下演员的不满,闹出的风波也是层出不穷。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这一年的“五虎将出走”事件,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线最红的演员是郑少秋跟周润发,他们在香港乃至台湾都是名声赫赫,TVB深谙用人之道,不愿让一两个人独大,避免公司难做,于是扶持起了几个年轻的后辈。

其中1981年的《过客》,捧红了“靖哥哥”黄日华,1982年的《天龙八部》捧红了汤镇业,同年的《飞越十八层》和《猎鹰》,则分别让苗侨伟与刘德华走红,只有年纪最小的梁朝伟成名最晚,1984年的《鹿鼎记》才让他被观众所熟知。

但是在1983年TVB就看到了他的潜力,将他与前面四人组成了一个组合,并由邵逸夫起了个“无线五虎将”的名字,此后开始力捧他们,1985年TVB的18年台庆剧《杨家将》,便是由他们五个主演,周润发都只能做配角,可见公司高层对他们的重视。

但人毕竟是要吃饭的,这“五虎”虽然是当红小生,但在TVB的大厂包薪制度下,待遇其实并没有多么好,拍一年电视剧挣的钱,还不如出去拍一部电影挣得多,恰逢1985年几人与TVB的合约都快到期了,按照惯例,高层负责人又找到他们续约。

薪资条件有提升但是不多,这让几个人坐不住了,便商量着与老板怎么对抗,其中挑头的是刘德华,五人里面就属他在在影坛混得好,1983年他还获得过金像奖提名,当时新艺城与嘉禾都有意找他签约。

刘德华考虑到兄弟们的出路,便提出条件要签就得签五个人,并跟其余四人商量好了,“五虎将”同进退,结伴争取更多自主权,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TVB高层耳中,他们当然不可能让五虎的计划得逞,于是选择了逐个击破的方式,分别约他们谈条件,瓦解了五虎将的攻守同盟。

网上对这个事件,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就是,TVB第一个拿下的是梁朝伟,因为他是单亲家庭,需要钱养家,外加年纪最小,红的最晚,在威逼利诱下续签了一个长约,成为了“五虎将”中的叛徒,然而真实经过与这个传闻是有很大出入的。

黄日华在2009年的《志云饭局》中,揭秘过当年的事件发展,第一个与TVB续约的是他,但他没有对外声张,于是第二个续约但对外声张的梁朝伟,成了那个背黑锅的人,剩余的三人中,苗侨伟坚持拒绝签长约,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谈成了“部头约”的合作方式。

“部头约”的意思,就是规定演员一年为TVB拍多少部电视剧,没有底薪,片酬按照拍摄剧集集数来计算,但在此之外的时间,则由演员自由支配。

而汤镇业在那一年,因为翁美玲自杀事件情绪低落,人气也暴跌,TVB感觉他的价值不高,于是没有强留,放他远走台湾发展了,前面这四人处理结果其实都还算不错,唯独一个刘德华,因为挑头发起了整个事件,所以被TVB高层拿来杀鸡儆猴。

不但把原定由他主演的《雪山飞狐》,换成了吕良伟来演,而且在之后的一年多里,也没有给他安排任何的表演机会,刘德华在几乎没收入的情况下,硬是挺了400多天也没有妥协续约,直到最后双方才各退一步。

TVB允许刘德华去自由拍电影,但是需要签一份合约,未来十年不能替别的公司出演任何一部电视剧,刘德华本就是打算往影坛发展的,自然是痛快的签下了这份合约,至此,1985年香港电视圈最大的事情,“五虎将出走”事件彻底宣告结束。

邵逸夫大做慈善

虽然TVB压榨员工是众所周知,而掌门人邵逸夫,也是香港影坛出了名的吝啬,但是作为一个内地人来说,邵逸夫却是极为大方的,因为在1985年,他失去了一同闯荡南洋,并共同创办“邵氏兄弟”的三哥邵仁枚,这件事对邵逸夫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此时他的年纪将近八十岁,逐渐意识到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于是在当年便联系了内地有关机构,捐出一亿元支持教育事业,第二年,首座逸夫楼就在华东师范大学立了起来,此后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他至今捐助内地的资金高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都是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建筑,遍布了全国各地,想必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一定在某处见到过“逸夫楼”这三个字。

虽然2014年,邵逸夫先生与世长辞,但他所做出的的这些贡献,却值得所有国人千秋铭记。

好了,1985年的香港影坛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

音陀罗君

简介:音陀罗君看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