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感触这样一句话:“人到中年,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依靠,如果不能给予金钱和物资上的帮助,能够给予心灵的安慰,也是幸福的。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走亲戚,在亲戚家吃饭,还可以拿红包;嬉戏的时候,可以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长大后才知道,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亲戚交往,也是点到为止,大家都是礼节性地聚一聚,并不会深交。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一切随缘,把社交看得很淡。或者说,你不麻烦我,我不麻烦你,才舒服。
一般来说,没什么朋友,和亲戚交往也很现实的人,多半看透了以下几点。
02
趋利避亲,情感淡漠。
歌手李宗盛唱道:“你我皆凡人,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人在中年时,房子车子,孩子教育,父母养老,吃喝拉撒,哪一样都要花钱。如果不计较利益,日子怎么过?
不管哪一种社交,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对方有没有利用价值,社交场上,是否会达成利益交换的共识。
哪怕是推杯换盏的饭局,也会这样想——留下一份人情,也许以后用得着。
战国时的外交家苏秦,在他没有出名的时候,去了秦国,毛遂自荐。秦王说,一个羽翼未丰的人,又怎么可以重用呢?
兜兜转转一个圈,苏秦一无所获,回家的时候,显得非常寒酸。家人都笑话他。
后来,苏秦寒窗苦读,得到燕文公赏识。
当苏秦衣锦还乡的时候,家人匍匐在地,对他毕恭毕敬。
苏秦的嫂子说:“你现在有位子,钱也多......”
很多社交场合,都是“钱”大于“情”,真实情况,谁都懂,只是不说而已。
俗话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既然你对我如此这般,那么我对你,也是这般如此。
因为利益而聚拢的一群人,也会因为利益闹得不欢而散。大家都做现实的人,那么情感就显得特别卑微,就像鸡肋一样。
03
工作很忙,各自安好。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积年累月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到家乡。也有一些人,打工的地方,都不是固定的,隔一两年,就要换一个地方。
过年的时候,七天假期,在路上就花了两三天,在家里休息一天。剩下的假期,明显是余额不足。因此,走亲访友,都是“蜻蜓点水”——一天上午,就走访五六户人家,连坐下来聊几句,都显得不耐烦。
更有甚者,过年也不走亲戚了。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过年也不热闹了。儿时的玩伴,很想聚一聚,但是没有办法相聚。因此,过去的情感,从某一天,咔嚓一下就切断了。
我们都在流动,一直流动。亲戚朋友,也是边走边扔。“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实告诉我们,新朋友很难结识,老朋友渐行渐远。
虽然,借助微信,我们可以发起群聊,谈一谈各自的生活状况,回忆过去的生活。
但是我们都忽视了一点,回忆是有限的,感情是需要推陈出新的。把老调重弹的话题,都说一次,接着,就是“无话可说”。因此,亲戚朋友的群,也越来越安静。感情,到底是淡化了。
好的感情,是麻烦出来的。既然大家都不想麻烦,那就各自安好。
04
社交寒心,依靠自己。
小时候,我们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北宋时期,司马光为了救落入水缸的玩伴,毫不犹豫把水缸砸破了。以此可见,他对朋友,是十分珍惜的。
庆历六年,司马光从地方官转入京城,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幕僚们全部出动,为他践行。几杯酒下肚,他赋诗一首:“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王安石担任宰相,主张变法。司马光提出了反对意见,好友范镇因建言被罢官,他表示不平,因此他遭到了排挤。此时,官员们对他,避之不及,唯有朋友刘器之,还能陪他喝杯酒。
一个人对亲戚朋友的定义,是改变的。
当社交导致心寒之后,社交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或者说,任何场合,也仅仅是到场了,并不会推心置腹。
苏轼给司马光点赞:“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
亲友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本来,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团结一心,但大家都很现实,往往会选择明哲保身。
有人说:“我们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既然谁都靠不住,那就靠自己,即便是内心很难受,也不想找人倾诉。亲戚也好,朋友也罢,相见不如怀念。
05
看过这样一句话:“上帝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他给你留了余地。 ”
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然后就看透了社会。不管和谁交往,都是聚散随意、来去随缘。
古人说得好:“穷在当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果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都是这样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喜欢孤单,只是担心失望。如果有真心的亲戚朋友,仍旧会感激不尽。
愿你我,从今往后,不埋没每一份人情,不讨好每一份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