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革命:利用AI成为超级作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朴素梦想看世界 2024-09-25 15:46:44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艺创作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当传统中式英雄被美式英雄所取代,人民史观被英雄史观所遮蔽,我们不禁要问:在AI辅助下的文艺创作,能否坚守文化根基,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亟需探讨如何运用AI技术,在尊重历史、服务人民的基础上,推动文艺作品的创新与发展,确保文艺创作成为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重要力量,而非西方文化渗透的温床。

今天是我们的第三章第2节第2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然而,当下在很多人的心中,传统的中式英雄已经变成了美国式英雄,东方的人民史观,也已经被演绎成了西方的英雄史观。

很多人不明白,“三湾改编“时,一支连千号人都不到的秋收起义部队,为啥到了解放战争就变成了百万雄师,为啥国民党将领会发出“共军越打越多”的感慨?

当文艺作品只为追求“爽”成为“口水之作”,当没有人在乎中国式英雄究竟来自哪里,当美西方那些“超级英雄“电影的影响在中国根深蒂固,当短视频平台上擦边尬舞成为潮流被大众争相模仿时,文艺作品中的主旋律就很难屹立于舞台中央。

前几年一个教授被几十个学生质疑“喜儿为啥不嫁给黄世仁”,当时,把大教授整得竟无语凝噎…我们有很多专家不断强调,文艺作品要符合时代潮流,这句话本身无可厚非,但与时俱进也要讲原则,讲实事求是。

很多人的“新三观”,对中国革命史不了解,也就不理解,文艺工作者又一味迎合市场,就容易出问题,而英雄史观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淡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正义性或者说“政治上正义”。于是,便出现了将解放战争歪曲为‘内战’,将新中国的成立误解为‘改朝换代’的荒谬言论。

除了某些“文学巨匠”之外,影视剧方面也有个典型。中国五代大导演曾经拍了一部电影叫《集结号》,虽这部电影口碑和票房双收,但内容着实有些扯。

我不敢想象,我军领导部队撤退完了会连问都不问,取而代之是直接取消番号,更扯的是首长被俘后竟查无此人,然后,男主就开始为47个冤魂击鼓鸣冤,这种臆想在晚两年上映的《沧海》面前被啪啪打脸。

另外,阻击战是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不假,但他们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阻击并撤退,而不是盲目地等待集结号声。其实,在战前动员时,我们的指战员会解释的明明白白。不过,这仍不是最扯的,最扯的是指导员竟是从禁闭室临时拉来要上军法处的懦夫,这不是胡扯,这简直是胡闹。

我军指导员不是随便拉个知识分子就可以上阵的,而是像《珍贵的教材》中那样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况且这是解放战争,真黑我军无人乎?这更是对老人家支部建在连队上、党指挥枪的最大误解。

集结号不是唯一。有些制片方喜欢用典型的国民党和美西方的思维,来揣测一支为了不扰民情愿睡大街、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打天下的王者之师和其指战员的心理及素质,从而随意进行捏造,强行滥煽情,来赚取观众的泪水。

不管这些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这种个人英雄主义都会导致“革命政权的合法性”变得语焉不详,都会让“精英史观”大行其道,自然就会诱发下面这这种境况。

搞不清楚为谁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何牺牲那么多人仍要坚持革命,为何能够推翻“三座大山”?更解释不通,新中国为何能拥有70多年的辉煌发展史,并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的真正原因。

究竟是精英,还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今无数人早已给出答案,为何现在反而模棱两可了?要知道,文艺蕴含着巨大力量,它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三观。

当精英说出什么“不要抱怨工资低,而是要问问你为什么不能做高等工作” ,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像某副总裁那样的人敢把员工当牛马并得到一部分人甚至还是被骂的那帮人的认可时,你就明白苏联为何没倒在枪炮下,而倒在了杜勒斯的“和平演变”上。

精英,曾几何时,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的是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翘楚,比如法拉第、瓦特、爱迪生等各种牛人在成名之前,哪个不是出身平常的普通人?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谁就会跃身成为精英。

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力高于常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精英而导致生产力强。现在有一些人自诩为“精英”,但实际上他们并非真正的精英,而是自以为是的“伪精英”,他们颠倒了这个前因后果。

退一万步来讲,我们假设人类社会的进步完全是由精英推动的,那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就不应该灭亡,精英真那么牛逼,那就把所有的资源都交给精英,国有战事的时候精英全部上前线,你看看这个国家结果会怎样,一定是荡然无存。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部非常著名的老电影《地道战》,地道战有一幕经典的旁白——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这样的阵地,才能使用这样的阵地。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文艺圈,尤其是影视剧方面,深受美西方那套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从来只有主角是高大上的,把人民群众肆意抹黑,刻画成无知、愚昧、拖油瓶、不通人性、不服从组织的“刁民”,这恰恰是文艺批评不到之处。

因此,文艺批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鞭策文艺作者创造出好作品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也只有运用得当,才能捍卫社会主义意识领域的思想高地,这是人工智能加入文艺创作领域后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笔者在此用墨颇多的原因。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机会利用这一“外挂”来推动文艺和文艺批评的进步。然而,如何确保AI服务于大众,而不是仅仅满足“精英”的口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艺批评的力量,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地,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利用AI技术为大众服务,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真正利用好AI,避免成为美西方搞文化渗透的帮凶。

至于文本翻译、文本分析、版权追求、伦理道德这些方面,我倒认为反在其次,毕竟,大方向错了,路线错了,就是从根本上错了。

综上所述,AI技术为文艺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在尊重历史、服务人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AI在文艺创作中的正面应用,同时加强文艺批评的力量,确保文艺作品成为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的浪潮中,坚守文化根基,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0 阅读:0

朴素梦想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