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雄心一半懦弱的宋太宗赵光义(1)

吕尘玄 2024-06-23 19:12:53

一半雄心一半懦弱的宋太宗赵光义

每每提起宋朝,总令人唏嘘。这个曾经生产总值到达世界50%,被后世人评为最宜居的国度,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为中国最争光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实现重要创新。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这些辉煌的成就与宋的综合文明有直接联系。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强国,被称为“弱宋”,为什么?主要体现在对外军事上,所谓“弱国无外交”,宋朝是个好好先生,与外交战的结果是胜也掏钱,败更掏钱,花钱买和平。不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地下有灵,会不会被懦弱的后世子孙再度气死。而由霸气雄风转为自守内政的关键人物,就是赵匡胤的好兄弟赵光义。

一、文治基调的确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绝对不输于后周柴荣,虽然在黄胞加身之后,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不少将领的军权,但是军力的强大依旧没有对手,按照先南后北的策略基本统一了南方。但是,柴荣与赵匡胤两代雄主,都没有等到攻击幽州成功,一个病死,一个莫名其妙身亡。赵光义接班后,也想完成收复燕云的壮举,但是两次折戟。

之后,赵光义作为一国之君在国家建设的整体设计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采取守势,对内确立了文治的基调,这一基调影响宋朝300年。

赵光义文治大宋还是很有功绩的。

公元976年登基后,赵光义采取很多措施招揽人才。首先扩大了科举考试的招生人数,让更多的能人进入朝廷。其次,设立审官院等机构,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公元977年后,赵光义下令文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几部大书。赵光义这一系列举措让宋朝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治繁荣的一个时代。在政治制度上,赵光义确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并立的结构,宋朝中央机构进一步完善。

为了让赵宋统治长治久安,赵光义积极发展农业,鼓励垦荒。在吏治方面,赵光义沿袭了赵匡胤的反贪思路,严厉惩治贪官。赵光义是一个生活相对俭朴的皇帝,赵光义执政的22年间,皇宫里的开销并不多的。在勤政方面,赵光义几乎每天都上朝,其身边涌现出了寇准等名臣,其培养的很多人才为宋真宗的咸平之治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在文治上赵光义为宋朝的文化建设、制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吏治上,赵光义严惩贪污,确保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属于比较优秀的守成之主。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只讲文治带来的弊端。一是强调文治,弱化军事,导致了重文轻武,宋朝的武官地位比文官低很多,文官看不起武将,给与整体打压,一些英明武将例如狄青,进入朝廷核心领导层后往往被算计。二是外敌来犯之时,经常是庙堂无谋臣,边疆无良将的尴尬局面。三是骨子里的畏敌,屡屡被契丹、西夏敲诈,除宋太祖赵匡胤外,宋朝历代皇帝畏敌如虎,胆小懦弱。宋真宗时期如果不是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最终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日子,不知道要丧失多少领土。四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奸佞和恶宦,对内政、边防产生了诸多伤害。

二、由开拓到守成的“高粱河车神”

1.为什么要北伐?

其一,赵光义总觉得自己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陈桥兵变整个过程的策划,是赵光义和赵普一起谋划的结果。赵光义是宋初统一战争的重要参与者,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雪夜访赵普",赵光义也是参与了,《宋史赵普传》就记载了赵光义和赵普商讨北宋统一战略的过程。在赵匡胤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赵光义是部分政策的制定者和战争的重要参与者。当然,从赵光义先后参加平定节度使李重进叛乱的战斗,指挥宋军攻打北汉首都太原的战斗来看,也是可圈可点的。

其二,在著名的“烛影斧声”之后,虽然赵普拿出了“金匮之盟”作为佐证,毕竟是一面之词,这是赵光义登位的瑕疵。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皇位接班人,但是人家雄霸天下,所以后人压根就不介意他是怎么登基的,赵光义自然也要在军事上有所发展才行。

其三,赵光义稳固帝位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和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这也给了赵光义极大自信,大宋的强大可以令四方臣服。

2.悲惨的“高粱河车神”

北伐的第一个目标是消灭北汉。虽然很困难,但是毕竟成功了,对赵光义来讲这似乎展现出了自己文治武功的一面。在极其自信甚至自负的心理下,他没有看到部队的疲势,而是盯上了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的山西、河北、北京一带,是几代人内心的伤痛。当年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反抗后唐的李从珂,居然不惜向契丹借兵,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直接导致中原地区无险可守。

后周世宗柴荣本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志向,可惜他英年早逝。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按照先南后北的策略,打下南方的大片土地,没等北伐也身故了。赵光义终于看到了希望,如果自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天下还有人敢不服吗?

此时宋军已经连续对北汉作战几个月,将士们都已疲惫不堪,极其厌战,等着论功行赏、休整时日。没想到征尘未洗,又要起兵东进,绝大多数将领不愿意立即向辽进军,但却无人敢直言谏阻。以殿前都虞候崔翰为首的少数将领赞成东进,他们认为应该乘灭北汉的破竹之势直取幽云,不能错失良机,因此极力怂恿宋太宗出兵伐辽,这更加坚定了宋太宗的决心。

最初打了两仗,宋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炎热的气候、强弩之末的疲军,面对的是契丹生力军铁骑,正当宋军孤军深入的时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分兵夹击,不光宋军被打散了,赵光义也中了两箭,差点把小命给丢了。幸好杨业压粮运草过来,让赵光义坐上驴车,一路狂奔70公里,躲过一劫。

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之战”惨败后,一路仓皇逃回宋朝。战后的他这样感叹:“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

在顺利灭亡北汉的情况下,收复失地心切,不顾师疲兵散,不了解辽军虚实而贸然用兵,远程急进,单向突破,围城之后又缺乏打援部署,求胜心切,欲速而不达,终使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变成了泡影

3. 北伐再败,灭了念头

休整了2年以后,赵光义再次北伐契丹,目标还是燕云十六州。

为了找回面子,赵光义这次下了血本,派遣20万大军兵分三路,带上了宋朝全明星阵容的猛将,分别是: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

刚开始北伐十分顺利,曹彬、田重、潘美等将相继攻克了固安南城、寰州、涿州、应州、云州等地。

契丹的萧太后调整作战方针,将主力对准了宋军的东路军,这也是宋军的主力,只要把这支军队击败,其他两路宋军不足为虑。

没等赵光义反应过来,耶律休哥就带人断了曹彬的粮道。曹彬手里的10万大军在涿州熬了十几天,只好撤军。东路军一撤,宋军的整体布局就乱了,耶律休哥趁此机会发动猛攻,曹彬挡不住,一路狂奔而走,数万宋军毁于一旦。耶律斜轸又带着10万大军而来,斩杀了1万多宋军,夺回了宋军攻陷的各地城池。这场北伐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杨业过去是北汉将领,归宋后一直被其他将领孤立。这次他虽然作战勇猛,可惜被监军王侁逼迫出战、主帅潘美撤援,最终孤军奋战,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另外,曹彬作为当时宋军最著名的将领,被下属鼓动贪功冒进,最近供给线被断,造成主力崩溃,最终导致这个战局失败,责任重大。

雍熙三年(986年)这次惨败,彻底断绝了赵光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

他是真的怕了。而他的后世子孙,还不如他了。

4.可笑的“平戎万全阵”

两次北伐惨败以后,赵光义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皇位不能不要吧?既然想要保住皇位和脸面,那就必须要再“有所作为”,这就是他亲手画了一张战阵的图纸,很显然赵光义就是想要在防守战中体现一下自己高超的军事水平。

古代名将分很多种,类似白起、项羽这一类的,属于进攻型猛将;而廉颇、李牧这一类,则是防守型猛将。赵光义在进攻方面吃了大亏,自然想要从防守方面找回点面子。

阵图送到前线,将军们傻眼了。有这么打仗的吗?按照赵光义的布局,宋军各方阵之间的空隙太大,绝对是大辽军队突破的重点。

既不能驳皇帝的面子,又不能打败仗,只好对战阵做了调整。最终这场防御战大获全胜,赵光义居然还有脸乐滋滋地表示:你们看,朕的“平戎万全阵”是不是万无一失?

从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战争来看,“平戎万全阵”压根就没有真正派上过用场。就算前线用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很大调整后才用的,早就失去了过去战阵的味道。

5.守的痛苦岂止一代人来承受

赵光义将大宋对外国策由进攻改为防守,这是一次阵痛。由于前两次北伐,均被契丹人暴虐,赵光义意识到主动出击是不行了,只能被动防御。久此,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却每况愈下。前线将领被监军们盯死,寸步难行,稍有差池就会被弹劾下岗,谁还敢出击作战?

提到汉唐,我们都充满了骄傲,因为那是两个战斗力爆表的王朝,从来只有他们欺负人,从来不见别人欺负他们。

结果到了宋朝,这种骄傲荡然无存。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毕竟为了维护赵氏的统治,而且太祖本身就是久经战阵的马上皇帝,还有不少亲信名将,部队战斗力依旧彪悍。

可赵光义不懂军事,既自负又独断,在军事上指手画脚,结果两次北伐惨败,继而又龟缩防守,结果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一蹶不振。

赵光义彻底丢掉了再次进取的心态,转为维护微妙的边界政策。他的这种观念导致后世子孙无不如此,能关门过日子,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了。

0 阅读:0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