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曾破1.2万亿,欠下7500亿巨债后,第二大民企海航已被迫改名

卸岭力史 2025-02-25 16:00:48

前言

2021年年底,一则消息在金融圈引起巨震,辽宁方大集团以410亿正式接手海航航空集团经营管理实际控制权,而后者,曾是除华为外,国内最大的服务业民企。

巅峰期资产超过1.2万亿,关联公司超过2000家,更是涉及航空、金融地产和旅游业等多方业务,最终却因7500亿的债务被迫“卖身”改名,落得个破产重整的下场。

那么,海航到底是因为什么由巅峰走入低谷?如今的海航在方大的治理下,又是否破茧重生?

用25年时间破万亿资产

1990年,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计划司工作7年的王健,得知海南想要成立一家航空公司,于是从北京南下海南,而这项计划的负责人之一,就是王健曾经同一办公室的同事陈峰。

两人一拍即合,海航诞生之后,于1993年正式开始运营,起始资金不过也就1000万,按照陈峰自己的话说:“最初我带着一群充满梦想和激情的‘二百五’,只想着要做点事,做点大事。”

然而想要通过1000万就成立一家航空公司明显有点不切实际,甚至说就连买半个飞机翅膀都成了难题,好在他们的运气足够好。

通过对航空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海航很快募集到了2.5亿元的资金,在买下第一架飞机后,又将飞机抵押买了第二架飞机,然后又租赁了两架飞机,这就是海航最初的家底。

但这四架飞机远远满足不了陈峰和王健的胃口,想要壮大企业,除了要有眼光,还要有胆识,既然已经尝过资本的甜头,那么,他们直接将眼光瞄向了彼时实力更为雄厚的国际资本。

怀揣着海航的梦想和精心准备的“故事”,陈峰十闯华尔街,最终吸引了资本巨头索罗斯,这也让海航成为国内最早引入外资的航空公司之一。

后来当亚洲金融风暴和索罗斯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导致陈峰也遭受了不少质疑,但这并不妨碍海航的一步步壮大。

1997年,海航更名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发行7100万股B股,募集资金2.63亿元;两年后,海航股份在上交所发行2.05亿股A股,募集资金9.29亿元。

2000年,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且控股了海口美兰机场,成为中国第一家控股机场的航空公司,又过两年,美兰机场在香港上市,融资1亿美元。

彼时的海航集团融资格局,已由原来单独海航股份为集团发展融资,变为多主体融资,如果不出意外,资产规模只会越来越大,然而,海航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全国,航空业受到影响颇深,虽然在非典期间已经对市场趋势进行了准确预测,但海航股份还是出现历史首次亏损,当年亏损额达近15亿元,几乎相当于公司组建以来的所有盈利。

好在海航及时采取了相对应的市场策略,提出“小飞机散网、大飞机捕角”,用以灵活调整机队资源,最终在非典后得以迅速恢复市场地位。

此后海航的发展一往无前,直到2015年,凭借超过250亿美元的收入冲入世界500强榜单,而钱多了的海航,也开始在资本市场大杀四方。

以前引入资本是为了壮大自身,当自身已经有能力成为资本,那么除了航空之外的领域,海航也开始广泛涉猎,更是在海外进行了大量投资。

酒店、科技、旅游,可以说只要是被海航看上的,直接就是大手一挥,全都拿下,因此到了2017年,海航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2万亿,排在它上面的服务业民企,只剩下了华为。

在急速扩张的巅峰阶段,海航旗下的子公司直接超过了两千家,但大部分都只有一个空壳,与此同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它破万亿的总资产吸引,却没看到危险早已悄然来临。

万亿海航破产重整

2017年6月,随着国家开始加强企业对海外投资的监管,还在通过各种并购计划不断扩张的海航顿时感到有些后继乏力,甚至开始通过变卖资产来缓解资金压力。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海航的资产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承受的债务也高达将近7500亿,而这一切,都是海航多年来疯狂扩张的结果。

其实对于海航的扩张,陈峰和王健给出的意见并不相同,而陈峰最终被迫暂时交出了公司的管理权,只是头上还挂着一个董事局主席的虚职。

直到2018年,王健在法国考察意外坠伤离世,陈峰才复出拿回了公司的管理权,之后就是一通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海航近3000亿的非航空资产进行剥离出售。

然而资产总值是减少到了万亿之下,但是债务依然高达7000亿,陈峰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终究没能挽回海航的颓势,而新冠疫情爆发,更是成了压倒海航的最后一棵稻草。

公司岌岌可危,海南省马上成立联合工作组进驻,最后经过摸底排查,发现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差距巨大,想要通过卖资产来解决债务问题,已经没有可能性。

而且根据航集团内部人士称,“在联合工作组进来之前,真的快要崩了”,看来在海航的内部,集团出现问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需要一双手能够彻底揭开这个秘密。

不仅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调查还发现,一些大股东以及关联方竟然可以随意占用企业资金,所涉金额超过千亿,可想而知集团内部对资金的管理是多么的随意。

当得出“资不抵债”的结论之后,留给海航的最后一条路,或许只剩下了破产重整,最终在多方洽谈之下,辽宁方大最终出资410亿接下了海南航空的航空板块。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方大集团的实控人方威对海航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抄底”,可这个“烂摊子”交到他的手里到底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依然是个未知。

好在从方大入住海航两年之后的成果来看,海航的业绩确实有所回升,甚至还实现了盈利,而上一次产生盈利,还是在五年之前。

不得不说,虽然方大之前没什么航空管理经验,但是在先后击败均瑶和复兴入主海航后,被誉为“抄底行家”的方威,最终能够帮助海航走出困局,确实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成绩,是在方大入主之后,将首要目标定位了如何改善经营、尽快回血,因此很快就明确了聚焦主基地市场和核心市场的战略,构建布局了“三网一体”的网络结构。

从一开始,方大就要求海航全面对标春秋航空等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上做得较好的国内外航司,力求做到对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准管控。

在不必要的开支上节约成本,但是对于集团员工的收益,却给出了各种激励政策,甚至每月还会为符合条件的员工父母发放“孝敬父母金”1000元。

以人为本,以“法治”代替“人治”,正是通过各种好的发展策略和激励政策,海航最终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局,成为大家眼中的“新海航”。

只是想想作为曾经的国内第二大民企,最后竟然因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重整,甚至现在提到海航,前面还要加上“方大”两个字,多少还是让人感到有些唏嘘。

结语

从结果来看,如今的海航已经换发“新生”,站上过云端,也经历过低谷,终究成为过眼云烟,或许正是有着这些失败的经历,看过潮起潮落之后,即使未来再次面临什么危局,海航也能泰然处之,所以,你觉得此后的海航,还能重现当初的辉煌吗?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03-05-06《征服索罗斯不只靠一个故事――海航“10年狂奔”的个性魅力(上篇)》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3-05/06/content_657538.htm

中国经济周刊2021-03-02《万亿海航破产重整》

新京报2021-09-13《方大系接手海航!6月曾300亿“突击”成立航空公司》

蓝鲸财经2024-01-19《方大入主两年,海航业绩回升:近五年来首次经营盈利》

0 阅读:0
卸岭力史

卸岭力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