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维COF实现C₂H₂/CO₂高效分离,助力绿色化工

华算科技 2025-04-14 19:25:20

导语

在化工生产中,乙炔(C₂H₂)与二氧化碳(CO₂)的高效分离一直是一项重大挑战。传统分离方法能耗高、效率低,而新型多孔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近日,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报道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两种高连接性三维COFs材料(JUC-661和JUC-662),其独特的“pdp网络”结构展现出卓越的C₂H₂/CO₂分离性能,甚至在极端湿度条件下也能稳定工作。这项研究为工业气体纯化技术开启了新篇章。

一、三维COFs:从结构设计到性能突破

1. 为何选择三维COFs?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由轻质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晶体多孔材料,具有高度可调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与二维COFs相比,三维结构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丰富的孔道系统以及更强的稳定性,是气体吸附与分离的理想载体。然而,三维COFs的合成难度极高,尤其是需要同时结合多种高节点(多连接位点)的构建单元,这对材料的结晶度和功能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

2. 创新设计:混合高节点构建单元

研究团队首次将两种不同对称性的构建单元巧妙结合:

- 8节点单元:具有D₂h对称性,形似“八爪鱼”,提供多方向连接能力。

- 6节点单元:具有D₃h对称性,类似“三叶草”,增强框架的稳定性。

通过精准调控反应条件,两种单元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8+6]-连接pdp拓扑网络(见图1)。这种结构不仅具有高达3.9纳米的介孔笼,还包含1.0-1.8纳米的微孔窗口,形成了多级孔道系统,为气体分子提供了高效传质路径。

图1:JUC-661和JUC-662的pdp网络结构示意图(示意图:pdp网络由8节点和6节点单元交织形成多孔笼结构)

3. 材料性能:稳定且高效

超高比表面积:JUC-661和JUC-662的BET比表面积分别达到1562 m²/g和1504 m²/g,远超多数传统吸附剂。

极端环境耐受性:材料在400℃高温、强酸(1M HCl)、强碱(1M NaOH)甚至沸水中保持稳定,突破了许多多孔材料易水解的瓶颈。

二、C₂H₂/CO₂分离:性能碾压传统材料

1. 吸附选择性:氟化策略立大功

乙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尺寸相近(均为3.3 Å),且沸点接近(C₂H₂:84°C,CO₂:78.5°C),传统吸附剂难以区分两者。然而,JUC系列材料通过以下设计实现了突破:

精准孔腔匹配:3.9纳米的介孔笼可容纳多个气体分子,而微孔窗口通过尺寸效应优先吸附较小的C₂H₂。

氟化增强选择性:在JUC-662中,6节点单元引入氟原子,通过--C-H···F氢键强化了与C₂H₂的相互作用,同时削弱了对CO₂的吸附。实验显示,JUC-662的C₂H₂/CO₂选择性高达5.9,比未氟化的JUC-661(4.3)提升37%。

2. 动态分离:实战验证

在模拟工业条件的动态穿透实验中,C₂H₂/CO₂混合气(体积比1:1)以2 mL/min流速通过材料填充柱:

高效分离:CO₂率先穿透,纯度>99.99%,而C₂H₂被选择性吸附,JUC-662的突破时间长达22.1分钟/克。

循环稳定性:经过5次吸附-脱附循环,性能无衰减,且100%湿度环境下仍保持高效(见图2),这对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图2:JUC-662在湿度环境下的循环分离性能

三、理论计算揭示分离机制

1. 蒙特卡洛模拟

模拟显示,C₂H₂分子倾向于吸附在由三蝶烯(triptycene)结构形成的孔腔中,而氟化单元通过静电作用进一步锁定C₂H₂。

2. DFT计算验证

氟化使C₂H₂的吸附能从-19.20 kJ/mol(JUC-661)提升至-21.12 kJ/mol(JUC-662),而CO₂的吸附能仅小幅增加,证实了氟化策略的有效性。

四、应用前景与未来展望

1. 工业价值

低能耗分离:相比传统低温蒸馏,吸附法可大幅降低能耗。

高纯度乙炔生产:电子行业、金属焊接等领域需要超高纯C₂H₂,该技术有望替代现有工艺。

2. 拓展潜力

- 其他气体分离:类似策略或可应用于CH₄/CO₂、烯烃/烷烃等体系。

- 功能化设计:通过修饰构建单元,开发具有催化、传感等多功能COFs材料。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突破了三维COFs合成的技术瓶颈,更通过巧妙的氟化策略实现了气体分离性能的飞跃。未来,随着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的成熟,JUC系列COFs有望成为绿色化工领域的“明星材料”,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Zhang, J.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500161.

DOI: [10.1002/anie.202500161](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0161)

益于理论计算化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运用日益广泛而深入。科研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精准制备-理论模拟-先进表征”的研究模式,而正是这种实验和计算模拟的联合佐证,更加增添了论文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往往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实验+计算”的模式已逐渐成为顶刊标配!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理论计算与科研测试解决方案服务商,为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团队提供材料、催化、能源、生物等领域的理论计算和测试表征解决方案。

华算科技已向国内外100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提供了超过50000项理论计算和测试表征服务,部分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电话/微信:13129551561
0 阅读:0
华算科技

华算科技

科研资讯、学术干货、资料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