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和平年代,英雄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相信大家对贵州小伙杜富国都不陌生,他在27岁大好年华中,因一次排雷活动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且这名伤残的军人在受伤后并未选择离开部队,反倒一直留在军营中。
每个人都公平的只有一次生命,而在这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有人会选择苟且偷生,而有人则会遇到危机情况主动站出来,这种人少之又少,因为在极端情况下,人们总是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但杜富国不一样,他出生于1991年,来自贵州湄潭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19岁时毅然选择参军入伍,2010年12月,在母亲为他别上大红花后,杜富国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部队的五年时光里,杜富国跟随部队翻山越岭、走南闯北,24岁的他已不再是当初的青涩小伙,而是成长为一名挺拔稳重的军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排雷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6月,杜富国所在部队组建边防排雷大队,面对这项危险的任务,杜富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尽管战友和家人都劝阻他,但杜富国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说:“这不正好说明那儿的老百姓急需排雷嘛?”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体现了杜富国的责任担当。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排雷战士,杜富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白天上课学习理论知识,晚上借着路灯光亮复习笔记,在实践操作中,他坚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经过艰苦训练,杜富国以全优成绩毕业,正式加入边防排雷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2015年底开始,杜富国上千次进出雷区,成功排除2400多枚地雷和爆炸物,凭借出色表现,他被提拔为排雷小组组长,在这个岗位上,杜富国不仅要亲自排雷,还要确保队员们的安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带领排雷小组在云南麻栗坡县的一处雷场执行任务,这片雷场以复杂多变的地雷类型而闻名,充满了各种诡雷陷阱,面对如此危险的环境,杜富国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当天下午近3点,队员艾岩在密林中发现一枚露出地面的可疑物体,杜富国仔细观察后,判断这是一枚加重手榴弹,极有可能是诡雷的引爆装置,意识到情况危急,杜富国立即命令艾岩后退,自己上前查看。
杜富国
就在手榴弹即将完全暴露的瞬间,杜富国猛地扑向艾岩,下一秒,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山林,爆炸后,杜富国身受重伤,但他第一时间关心的仍是战友的安危,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一直询问艾岩是否平安。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军人的大无畏品格,经过紧急抢救,杜富国的生命得以保住,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这次事故,虽然带走了杜富国的四肢,却让他的精神之光更加闪耀。
刚醒来时,杜富国无法接受失去双手双眼的现实,他曾痛苦地质问自己:“我活着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我成了一个废人了吗?我以后该怎么办?”这种心理反应是完全正常的,也是他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
杜富国进行康复
在康复过程中,杜富国得到了家人、战友以及全社会的关爱,他的妻子王静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他,战友们经常来医院探望,为他加油打气,这些温暖的力量,成为杜富国重新站起来的动力。
为了重新适应生活,杜富国开始了艰苦的康复训练,从最基本的刷牙、吃饭、穿衣开始,他一点一滴地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在体能恢复方面,他坚持每天在特制跑步机上跑步,从3公里逐渐增加到10公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康复期间,杜富国萌生了成为播音员的想法,尽管失去视力,声带也受到损伤,但他仍坚持不懈地练习发声,2020年8月,杜富国如愿成为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用自己的声音传播正能量。
杜富国
2022年10月13日,杜富国正式出院,回到了边防排雷大队,虽然无法亲自排雷,但他仍坚持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每一位官兵,杜富国在执行任务时失去双眼和双手,但军队并没有将他遗忘。
通过留用这一举措,军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为国家牺牲的军人永远是军队的一员。这种做法,是对军人牺牲的最高褒奖,虽然杜富国失去了视力和双手,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整个军营。
战争的残酷性往往难以用语言描述,但杜富国的亲身经历却能让每一位士兵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他的存在,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军人战争的代价和和平的可贵。
杜富国
这种来自实战的经验和教训,比任何模拟训练都更加真实和有效,通过杜富国的故事,军队可以更好地培养士兵的战争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他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每一位战士学习的榜样,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留用伤残军人体现了军队的人文关怀。
这向每一位军人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军队也不会抛弃他们,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军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他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战士要珍惜生命、注重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对于提高部队的整体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战争中,身体素质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像杜富国这样的伤残军人,可以在后勤、教育等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留用伤残军人也是军队与时俱进的表现。
杜富国的事迹在部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战士表示,每当遇到困难时,想到杜富国就会倍感力量,他的存在成为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受到感召,纷纷报名参军。
杜富国的经历引发了社会对退役军人,特别是伤残军人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个群体融入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他不仅在国内广为传颂,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将杜富国留在部队,展现了军队对伤残军人的人文关怀,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杜富国个人的照顾,更是向全体军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军队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战士。
这种承诺大大增强了军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愿意为国家和军队奉献自己,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文关怀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军队,为国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他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貌,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杜富国先后获得“时代楷模”“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22年被授予“八一勋章”,他的事迹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范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富国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人精神不会因身体的创伤而减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和奉献。军队留用杜富国,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军人价值的肯定。
这一做法传递了“军人荣誉至高无上”的价值观,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杜富国这样的英雄,用热血和汗水书写时代的华彩乐章,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力量。
杜富国的存在,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军人,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传说,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力量,当士兵们面临艰难抉择时,杜富国的形象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们脑海中,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富国的经历为军队和地方之间搭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他的故事,普通民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军人的付出和牺牲,从而增强对军队的理解和支持,杜富国也可以成为军队和地方沟通的重要渠道,帮助军队更好地了解民情,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替代的,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所有默默奉献的军人致敬,让英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杜富国的故事启示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完整,而在于内心的强大。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杜富国这样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杜富国
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所有默默奉献的军人致敬,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让我们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资料:央广网2022年8月1日——《“排雷英雄”杜富国:忠诚使命、英勇无畏》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客户端2024年2月18日——《“杜富国伤残了为什么还能留在部队?”这篇回答很有力量》
参考资料:环球网2022年9月22日——《“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担任高校国防教育“荣誉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