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深圳市长,53岁矿业富豪的三次赌局

奋斗小火球 2024-05-08 01:25:03

2013年的六月,深圳市迎来了一场关于经济的重要会议。

会场上,许勤市长突然发问:听说深圳有一家名为正威的世界500强企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纷纷翻阅手中的报告,却找不到任何有关“正威”的信息。

与会的工作人员有些紧张,毕竟,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可不低,达到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就得超过1000亿。在经济会议上,竟然没人知道这样一家规模巨大的企业,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措手不及。

经过一番调查,大家都有些茫然:原来正威集团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资产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暴涨。

并非政府人员信息更新不及时,而是正威集团的增长实在是太低调了。

据数据显示,2008年正威集团的资产规模还仅为110亿,然而仅仅短短三年时间,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1280亿,让他们位列世界500强的第387位……

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着实令人难以置信,许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难道正威集团是在开采金矿吗?

其实,没错,正威集团确实在开矿,不过,它是专注于有色金属,尤其是铜矿。

正威集团旗下拥有数十座价值10万亿的铜矿,每年都创造数百亿的净利润,然而却一直没有上市,这也难怪没人听说过。

就连企业的创始人,年仅45岁的董事长王文银的名字,许多人也才刚刚听说。

在这一年,王文银的身家已经达到了1100亿,使他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第19位。

这位拥有千亿资产的超级富豪有着一段传奇的创业经历,他的人生故事被三次“豪赌”渲染得传为佳话。

这一年,距离他带着仅有的10元钱来深圳闯荡已经整整20年。

 1968年3月,王文银诞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的一个农家。

他的成长之路并非坦途,家境虽然勉强能供他读书,但那背后是他用汗水和艰辛换来的。每天清晨,他就得在地里干活,割草、喂猪,再跑到几里外的学校上课。用手割猪草,每一道伤痕都是一次成长的烙印,疼痛让他几乎抓不住笔。

同学们嫌弃他身上的猪屎味,给他取了个“猪大王”的绰号,孤独是他童年最好的朋友。在同学们的冷眼和嘲笑中,他只能独自钻研书本,深得班主任的青睐。

老师看到他自卑,对他说:“好好学习,书香味可以掩盖一切。”

他相信老师的话,明白这是老师对他的鼓励,对他的期望。于是,无论多么艰辛,他从不敢在学习上有丝毫懈怠。

在劳动间隙,他脑海里总是盘旋着未解的数学题,一边干活一边思索。等到工作完成,他的思路也就清晰了,从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难得的空闲时光,他都用来阅读。喜欢书本,喜欢思考,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然而,那时他最渴望的不是未来的辉煌,而是手中的10元钱。

爷爷常常带他去镇上,给他买1毛钱一碗的粉蒸肉,然而爷爷自己却总是不舍得吃。王文银特别爱吃,却总吃不够。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有足够的钱,给爷爷买上100碗粉蒸肉,让他和爷爷都吃饱。

然而,对金钱的渴望源自爷爷生重病的那段日子,家里的贫困让他无法接受。爷爷得病后,家里缺钱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离去。

这一切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他立志长大后要多挣钱,至少再也不会因为缺钱而让家人受苦。

然而,他清楚,这一切只能等到他考上大学之后。

1989年,21岁的王文银收到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成为了全村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位考入重点大学的孩子。

老王家欢天喜地,热泪盈眶。他们终于迈出了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摆脱了农民世代循环的命运。

在开学之前,妈妈想把王文银多年积累的复习书籍和资料卖掉。

王文银赶紧拦下,半开玩笑地说:“别卖啊,说不定以后我会成为大人物,这些资料可是宝贵的。”

他年轻时已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大学期间的他并不突出。与城市里的同学相比,无论是背景还是说话口音,他都显得格格不入。

他只能继续埋头苦读,每年依靠奖学金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月薪400元。

这个数字虽然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200元人均工资的环境下,已经算是高薪了,尤其石油化工行业更是炙手可热。

大城市、好工作、高工资,对于任何人来说,这辈子应该算是值了。但是,对于王文银来说,每天的“一杯茶一份报,混一天”的工作环境让他如坐针毡。

他明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虽然生活不至于贫困,但未来几十年也将如此。

此时,市场经济正蓬勃发展,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的故事屡见不鲜。

他看着广播电视里播放的南方各种创业故事,再也忍受不了。于是,他丢下一纸辞职信,揣着一堆证书,决定前往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从上海到深圳,距离数千里,王文银买不起飞机票,只能坐火车换汽车,再蹭过路的拖拉机,颠簸十多日才到达。

临行前,他身上只有刚发的400元工资,到了深圳只剩下了10元。

灰头土脸的他连最便宜的招待所都住不起,只能暂时在桥洞中找个避风的地方。

幸运的是,深圳有很多工厂,而且他又是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

王文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灯泡厂担任扣丝部的经理,管理着数百名工人。

厂方不仅给他开了400元的工资,还为他安排了单身宿舍。

老板对他很看重,有意提拔他,但他却不为所动。

工人们的工作是将钨丝压接到灯泡里,这项工作需要敏捷的手上功夫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了提高利润,老板要求工人们加班加点。

这种高强度和细致要求的工作让许多工人身体吃不消,但王文银愤愤不平。他带领工人们举行了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然而,年轻的王文银还未被资本的残酷现实击败。很快,他就因为“鲁莽”而尝到了苦果。

因为领导罢工,他和其他参与罢工的工人全部被厂方解雇,连一分补偿也没有。

失去了收入,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他只好从厂宿舍直接搬到了一座水泥管道里。

一些参与罢工的工友想跟着他干点事,但因为没有钱也没有资源,他只能带着大家到处拾荒来维持生计。

从一个国家干部沦落为拾荒者,这让满怀雄心壮志的王文银倍感懊悔。

他不得不再次拿起大学文凭四处求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他。

这让王文银感到很沮丧,他猜测可能是因为自己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待遇要求太高,导致企业望而却步。

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拿着高中毕业证书,降低了薪资要求去应聘。

别说,他还真很快就找到了一家港资企业,当了一名仓库理货员。

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量却不少,每天都有数百件

货物需要登记和搬运。

仓库里的物品种类繁多,对应的编码更是琳琅满目。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只能依靠人工记录。然而,王文银过目不忘的本领让他脱颖而出。

他利用业余时间将数千种物料的编码及数量全部默记在脑中。

有人想询问库存信息,只要找到他,立即就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王文银身上再合适不过。

  这一天,香港总部的老板来到仓库进行检查。

当老板随口询问某一款产品的库存时,陪同的经理刚打算翻开本子查找,而远远站在一旁的王文银却迅速报出了数字。

老板感到非常意外,等核实无误后,接连询问了其他几款物料的情况,而王文银都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老板惊喜万分,深感王文银是个天才。

回到香港后,他直接将王文银提升了七级,从仓库理货员一举晋升为物料管控的总经理,年薪达到十万。

这确实算是王文银的幸运,但这份运气是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争取来的。

1994年,这家公司成功上市。

王文银也顺势接触到了公司最大的客户,日本日立公司旗下的一家电线企业。

接触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一来二去,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他果然被日立公司以百万年薪挖走。

在日本企业的这段时光里,王文银感到既兴奋又苦恼。

兴奋之处在于日立是大公司,他帮助公司赚了巨额资金,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数百万的提成。

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在日本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人”,一个高级打工仔而已,对方根本不信任他。

既然如此,他索性决定自己创业。

1995年,27岁的王文银凭借自己对电缆电线市场的了解,在深圳创立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电源线的买卖。

创业初期的王文银既当老板又当业务员,频繁往来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

累是其次,关键是王文银的经营模式令人费解:对上游供应商,他是先付款再拿货;而对客户来说,他又是先发货再收款。

这显然是一种极为冒险的举动,一旦其中一方出现问题,公司就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

身为财务总监的妻子刘结红曾多次劝说他不要这么做,但他总是笑着说自己在赌自己的人脉是否有效。

刘结红只能苦笑,她早已深知王文银的“固执”脾气。

夫妻俩是高中同班同学,长相俏丽的她早在学校就被王文银“盯”上。

刘结红起初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王文银从高中到大学,又是写信,又是上门谈心,用了多年时间才终于将她迎娶回家。

好在,王文银所说的人脉究竟如何,刘结红在他们孩子出生不久后就见识到了。

他们夫妻俩邀请客户和供应商前来喝满月酒,原本预计会有100位客人,所以只准备了10桌。

谁知当天突然来了200多人,夫妻俩手忙脚乱,只好临时再加

了10桌。

客人在敬酒时表示,自己是自告奋勇前来的,因为王文银愿意花钱来和大家做生意,这样的朋友难求啊。

这正是王文银奉行的“利他主义”,凡事愿意吃亏,自然会有人愿意和他做生意。

更多的“人脉”,还是王文银用时间和精力换来的。

有一位重要的客户喜欢钓鱼,于是王文银每周末都开车去接送他,全程“陪钓”,还端茶递烟之类的服务,最终赢得了订单。

做生意自然离不开酒局,只要上了酒桌,王文银从不推辞,每次都以自己喝倒为止。

创业初期的王文银没有太多的资本,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和健康去冒险。

然而,有赌就有赢,也有输。

因为过于信任朋友,一个多年合作的客户欠下了数百万的货款,许久未还清。要不是妻子刘结红多次催促,王文银都不好意思上门追讨。

然而等他找到那位客户时,对方已经不知去向,电话也无法联系上。

更糟糕的是,此时正是他和供应商结账的时候,而还有很多外债没有清偿,账面资金实在不够还数百万的货款。

他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供应商,说明了情况,表示只能先付货款的10%,其他的钱希望给他一年时间全部还清。

幸运的是,供应商非常理解王文银的处境,也清楚他的为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而,坊间很快就传出王文银“破产”的消息。他本想出面解释,但转念一想,索性“将计就计”。

他想借此机会试探一下,看看到底谁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正如他所料,之前来喝酒的数百人得知消息后,许多人避之不及,但也有人伸出援手。

在筛选出真正的朋友之后,王文银的人脉关系越来越牢固,业务也越做越大。

携威实业迅速走上了正轨,月销售额超过了1000万元。

赚了钱之后,王文银继续扩大规模,开设了新的工厂,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座新的工厂投入运营。

如果说王文银创业初期赚钱靠的是“人脉”,那么后来的几次发展则完全依靠他的独具慧眼和勇气。

1997年,就在王文银想要大刀阔斧地拓展市场时,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在危机之下,大部分企业要么缩手缩脚等待寒冬过去,要么捂紧钱袋子等待形势好转。

但王文银却认为,这正是企业扩展的最佳时机,他必须“赌”一把。

据说有一家企业曾向供应商预定了100台行业设备,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设备也因此无人问津。

王文银得知此事后,立即想办法说服设备的供应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这100台设备。

虽然花费了不少资金,但携威实业的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成为了珠三角最大的电源工厂之一。

两年后,王文银将旗下的电缆厂、塑胶加工等工厂整合为资产过亿的“正威国际”集团。

通过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王文银对全球化经济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他意识到世界平均每十年都会发生一次重大的经济震荡,而这也正是企业最好的“抄底”机会。

 穿越千禧年,随着正威集团主营电源线业务的不断发展,对铜这一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铜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一,其价格波动巨大,导致企业成本难以控制。

为了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正威集团必须掌握铜矿资源的源头。

然而,此时的铜矿价格已经远超王文银所能负担的范围,只能望洋兴叹。

正值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各行各业普遍低迷,矿产行业也不例外。

但王文银却对此“兴高采烈”,他下令动用所有资金购买尽可能多的铜矿,他说:“如果世界被毁灭,再多的钱又有何用?不如拿来投资买矿!”

然而,企业内几位核心高管都强烈反对,认为王文银的做法纯属胡闹,毕竟正威是做电源线的,何必搞这么多矿山?

而负责财务的妻子刘结红更是拒绝转账,这让王文银气得将茶杯狠狠摔在了会议室的墙壁上。

他坚决表示:无论大家是否同意,他都要实施收购铜矿的计划!

资金如洪水般流出,正威陆续收购了十多个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并投入了28亿购置了铜陵铜杆线生产项目。

这一举动导致了正威集团流动资金几乎耗尽。

这次大胆的“豪赌”让王文银的内心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正当他开始运转安徽铜陵的铜杆线一期项目时,企业内部再次发生了争执。

整个项目需要投资10亿,而当时正威的年总销售额还不到50亿。而且,正威每年只需要3万吨的原材料,新项目的产能远远超过了需求,谁来买这些产出的产品呢?

尽管王文银坚持要启动铜陵的生产工厂,但压力实在太大,本来乌黑的头发开始大量脱落。

然而,时间证明了王文银的眼光。

“非典”过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国际市场上的铜价从1万每吨直线飙升到近10万每吨,王文银购入的铜矿瞬间变成了“金矿”。

王文银抓住时机部分出售铜矿,赚得盆满钵满。

正威集团不仅再次不惧原材料价格波动,还发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威铜业”的顺利开工,正威从单一的电源线生产企业转型为铜业加工企业,产值超过百亿。

这次豪赌让王文银看到了有色金属领域蕴藏的巨大潜力,坚定了在危机时刻勇往直前的信念。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王文银的头发也越来越稀少。

此时,市场上掀起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热潮,王文银也借势开办了装修装饰、汽车贸易

、服装、食品加工等多达14个业务。

尽管赚了些钱,但不同行业需要花费的精力让王文银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他无意间看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一句话,恍然大悟。

王文银迅速调整策略,将所有与铜矿及电源线产业无关的业务全部暂停,集中精力在主营项目上。

正因为将精力重新聚焦在铜加工业上,正威的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一举成为了安徽省首家年收入突破百亿的民营企业。

正威集团不仅成为了行业领导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铜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企业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然而,王文银毫不畏惧地将危机视为机遇,再次出手购买海外多个矿山和铜加工企业,并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囤积了几十万吨的现货铜。

相比之前,王文银这次投入更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何时结束。

简言之,这又是王文银的一次“豪赌”,只不过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去等待结果。

随着金融风暴逐渐过去,市场重新回暖,现货铜价格一路飙升到每吨4万元,王文银转手赚了数十亿。

2011年,正威集团拥有了海外储量超过3000万吨的20个矿山,占据世界12%的铜资源份额,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价超过万亿。

43岁的王文银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铜王”。

随后,王文银加紧布局与铜产业相关的半导体、高新材料和大数据平台等产业链,将实业与高科技融合在一起。

在他看来:“如果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那么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

当时,王文银的身价已经超过了千亿,超过了同城的马化腾,成为了一个低调的“隐形富豪”。

  或许是深圳市长徐的一句提问,才开始让低调的王文银逐渐为人所熟知。

2014年,《财富周刊》评选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而王文银跻身其中,许多人第一次见到了这位身材不高的光头富豪。

深圳方面仿佛从沉睡中苏醒,陆续授予他“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虽然荣誉不断,但王文银似乎并不在意,很少出席这类颁奖典礼。

他说:“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说,赚钱是我们的任务,名誉让教授去追求,权力则留给政府。”

王文银心中清楚,自己是个商人,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对他来说,名利虽好,但他选择了利。

  读书改变了王文银的命运,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热爱的嗜好——阅读,每年读完100本书成了他的目标。

他不仅自己沉迷于书海,还鼓励公司员工们也积极阅读,要求他们写读后感,亲自批阅。

他常说:“一日不读书,无人识你;一周不读书,口无遮拦;一月不读书,聪明堪比猪。”

有人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几次大胆的冒险,他却并不以为然,认为“企业家中能够把握趋势的人有七成,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人有十成,但能够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

这句话透露出的意思就是,我就是那万分之一的人。

这种言论或许有些傲慢,但看看王文银面对危机时的果断决策,你会不得不佩服。

王文银所谓的“大手笔豪赌”背后,实际上是对世界铜加工业以及矿产资源数据和储量的深入研究。

从世界各地探明储量超过50万吨的铜矿名单,到生产企业的电话号码、地址,王文银手上的资料几可与专业矿产研究机构媲美。

这是他长期以来的习惯——谋定而后动。

当正威成为世界500强之一,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文银翻出了一本从九十年代开始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世界500强公司的发展历史和规模。

可以说,自从创办正威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雄心壮志。

他所敢想的,别人不敢;他所敢做的,别人不敢。

敢于挑战平凡的生活,更敢于在逆境中冒险前行,这就是王文银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风雨过后,留下的才是金子。

53岁的王文银仍然领导着正威这艘巨轮,冲浪未止,彼岸未到。

0 阅读:0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