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而能断者,必以小节而虑全局,大明重臣——杨荣

曼梅聊娱乐 2023-11-11 00:41:01
前言

杨荣,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三杨”之首,以谨慎周密和务实断事著称。他参与北伐蒙古,功绩卓著。此人能干中见机谋,狡兔三窟,使明初政局蒸蒸日上。论功绩,杨荣可称明朝建立之后的栋梁之臣。

杨荣:从翰林编修到远离朝堂

杨荣原名子荣,是因为他在出生时他的祖父觉得他一定能够功成名就,让家族引以为荣。祖籍在建安县(如今的福建建瓯),人称“东杨”。他生而聪慧,十二岁时已在乡间闻名。十七岁时杨荣被选入建宁府学,颇受府学主持夏原吉的赏识。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参加福建乡试,高中解元,也就是现在第一名的说法。

杨荣善于察言观色,深得皇帝赏识。但他个性骄傲自大,难容他人之过,在翰林院立下不少敌人。有一次,杨荣与同僚王明就一件政事产生分歧,二人争执不下,杨荣竟公然讥讽王明“识见肤浅”。

这使王明心里很是恼火,从此与杨荣结下梁子。又一次,杨荣因一篇奏疏获得皇帝褒奖,同僚李尚君不平,说杨荣“徇私枉法”,杨荣露骨地嘲笑道:“你也配评论我的文章?”由此引来李尚君的暗自记恨。

在翰林院时,杨荣曾多次接受边将馈赠来充实家用。有一次福建总兵送来价值不菲的玉佩,杨荣欣然收下,这招来了很多同僚的非议。但杨荣并不在意,长期以往,杨荣便显得与同僚们格格不入。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起兵,杨荣当时是翰林院编修,他表面上归顺朱棣,实则心有不甘。永乐年间,杨荣屡次上书皇帝,主张严防边塞,此举令朱棣十分不悦。还有一次杨荣力陈边防空虚之处,声称“奸臣当道,北方难保”,结果还是招来皇帝的严厉斥责。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北征,杨荣上《北征记》劝谏无效,于是愤然辞官还乡,远离朝堂。杨荣虽然擅长谋略,却因性格孤傲,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靖难之变后一路高升

杨荣生于建文初年的一个普通书香门第,父亲是个地方小官,母亲在村中也有些威望。在他很小的时候,杨荣的父亲便给他聘请老师,启蒙他读书识字。10左右时,杨荣就已经能背诵多首古诗,并读通几部史书。村中长辈见了,都夸他天资聪慧,必成大器。

没过几年,杨荣参加了县试,一举高中秀才。这在当时可谓少年得志,村里亲友们都前来祝贺。杨荣却丝毫不骄,只是继续苦读,希望能中举人,光宗耀祖。

父亲见他那么刻苦,也不忍打扰,只是时常让仆人送去些心意。母亲更是喜爱这个儿子,经常亲手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生怕他因操劳过度损害身体。

终于,历经了几年的努力,杨荣中了举人,全家上下都欢天喜地。杨荣也难掩喜悦之情,但只稍作歇息,很快便开始准备会试。这期间,杨荣请教过许多知名先生,渐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之后几年,他高中进士,便与知交好友欢聚一堂,痛饮庆祝。

杨荣虽然此时很高兴,但他内心深处却也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抉择,才刚刚开始。 建文年间,杨荣便隶属于翰林院,开始了仕途生涯。建文帝平日里沉迷佛老之学,又重用了方孝孺一类言官,对杨荣并没有重用。

朱棣起兵靖难之役是,建文帝仓促南逃,形势骤变。建文年间,朝中皆是方孝孺一派所重,杨荣尚无建树。此时此刻,对杨荣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可以施展抱负。

当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城时,杨荣决定前往迎接。他恭敬地询问朱棣是否先去祭拜太祖陵寝,以示正统嗣统。朱棣大悟,随后前往孝陵拜谒,才登基为帝。杨荣的举动使朱棣十分欣赏,便亲切地切瓜款待他。此后杨荣深受朱棣信任。

不久宁夏被敌军围困,朱棣询问应对之策。杨荣了解到宁夏城池坚固民风彪悍,据此分析认为可解围。果然,几日后士兵奏报称围解。朱棣见杨荣通晓边防军事,决定重用他。

后来又派遣杨荣西行甘肃,检查军务民情。杨荣勤政爱民,沿途查看边防,安抚百姓以及军心,又开仓赈济灾民。归来后向朝廷详细回奏所见所闻。朱棣对杨荣所做的工作极为满意,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

此后数次战争,杨荣皆隶属帐下,参与军机。朱棣征询军事之计,经常召见杨荣进谏。杨荣极力赞同迁都北京,这样一来就能解除蒙古对京城的威胁。

由此可见,杨荣机智聪慧,深谙军国大事,懂得体察民情军心,又积极进取,擅于把握良机。朱棣亦善识人才,用人唯贤,不因旧成见弃材,见杨荣才干后,提拔重用。两人合作无间,使靖难新政日渐合法稳固,北伐蒙古屡建奇功,最终完成迁都北京的伟业。

杨荣与明初边防建设

朱棣登基后,特意将杨荣调入内阁,任掌官房事。内阁大学士杨士奇、解缙等均为明太祖旧臣,朱棣以杨荣为心腹,有意培养新人。杨荣与杨士奇等经常共同参决朝政,每当皇帝难以抉择时,杨荣常能三言两语点破迷局,深得皇帝喜爱。

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蒙古。第一次北伐时,杨荣随军出征,负责皇帝左右的随从护卫。在回师途中,杨荣见军粮不济,就建议调配储粮及采取互借以渡过难关,这个建议获得了朱棣的赞同。

从永乐五年起,朱棣多次派杨荣出使边疆,考察边防实际。杨荣历时数年,走访甘肃、宁夏等地,查看城池修葺、屯田开垦等情况,之后了解到了很多山川形势及民情军情,回朝后向朱棣详细述职,并提出加强边防建设的对策,这些对策都获得朱棣的采纳。

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亲征蒙古,杨荣随军负责保管御玺并教导皇太孙。一次,朱棣询问杨荣解决军粮问题的对策,杨荣建议实行军屯以自给军粮。朱棣认为计策良好,命在边境各地广泛实施军屯政策。

此后数年间,北方边境局势相对稳定。宣德元年,也先率鞑靼部众内附,蒙古威胁暂时解除,明朝得以大力整顿边防。正统年间,杨荣与宦官王振共同掌权,进一步加强边防建设。

永乐二十二年时,朱棣在前去榆木川的路上驾崩,官员们一时不知所措,大家纷纷找杨荣商量,因为皇帝驾崩实在是大事,这又不在宫中,若此时公开,恐会人心惶惶,招来不必要的事变。

最终大家决定暂不公开皇帝驾崩的消息,只是先让朱棣入殓然后放在马车内,每日还要按照流程进行供奉饮食等。随后杨荣奔往南京报告遗命,下一任皇帝顺利继位。

在几次北征中,杨荣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杨荣是明初边防建设的重要推手,他的才干与作为,使明初边疆获得战略纵深。

杨荣这一生为明朝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是否真正忠于自己的理想,执着于为国效力呢?他是否有其他隐秘动机,比如为自己谋取荣华富贵呢?

历史往往不会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总会留下疑点,需要后人去探究和揣摩。杨荣这位明朝重要人物,其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或许永远是个谜。

0 阅读:1

曼梅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