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华为发布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为5年,并指出“华为/HUAWEI”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三年前的2020年,华为也曾经发布过华为不造车的声明,当时称有效期为3年。
这项最新公告表明华为仍旧要延续既定策略,继续隔着一层窗户纸造车。虽然买车的人认为自己买了一辆华为汽车,看车的人也认为自己看的是华为汽车,但只要汽车上不出现华为的logo,就不是华为造。
这意味着华为继续要隔着一层窗户纸造车,5年后华为会不会像当年在忍了几年后直接下场造手机一样去造车,也只能等到那时候才能有答案。
不过这层窗户纸给了华为更大的回旋余地。
很明显,头脑发热这种事在华为并不存在,华为很清楚自己的主航道。从时间看,华为被制裁也并非入局汽车行业的主要原因,虽然时间上有些重合。华为的确是在2019年被制裁时宣布进入汽车行业,但实际上,华为早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汽车行业。
横向看,苹果、小米也在进军汽车行业,谷歌、高通、英伟达也早已经布局汽车行业,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向其他行业渗透,而汽车这颗工业明珠,就成为众多信息技术公司共同看好的目标。
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是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大背景,同样也是高通、英伟达、谷歌、小米和一众造车新势力进入汽车行业的大背景。
然而对于信息技术公司来说,优势在信息技术,具体到汽车是网联化、智能化。而目前的政策、环境短期内不支持智能驾驶特别是自动驾驶全面落地。
在已经过去的20年的电动化阶段,虽然华为也开发出了高速电机、全液冷超充技术、智能座舱、智慧大灯、AR-HUD系统、图灵底盘、智能电控系统等技术,但比较特斯拉、比亚迪,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由于规模因素,只能处于跟跑位置。
已经拥有了体系化的汽车升级技术的华为,定位了与车企合作的传统Tire1汽车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智选模式,这三种由浅入深的合作模式均不支持华为下场直接造车。因此,隔着一层窗户纸造车,是目前华为能够取得最大平衡的策略。
在安卓4.0之前,手机系统卡顿,谷歌没有直接下场造手机的模式,分散了用户抱怨,在手机厂商合力下,才让安卓生态逐步完善,与苹果抗衡。如果当初谷歌直接下场造手机,安卓不可能形成这么完备的生态系统。
同理,华为隔了一层窗户纸造车,进可利用智选模式进攻,退可用HI模式、Tire1零部件供应模式深入行业腹地。而如果华为捅破这层窗户纸直接下场造车,最先瓦解的就是智选模式,其他两种模式也会急剧萎缩。
2023年的5年以后,也就是2028年,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技术均将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如果政策松动,华为会不会捅破窗户纸直接造车,可真不一定。毕竟华为在汽车行业几百亿元,近万人,历经数年的投入,如果不能形成生态,就需要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