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外长当面对华放狠话,中方回应有深意,欧盟或作茧自缚

春儿聊世 2024-09-18 20:32:38

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在罗马会晤中国商务部长时,出人意料地支持欧盟对华新能源车加税。中方的回应耐人寻味,暗示欧盟此举可能适得其反。随着9月25日欧盟投票临近,中欧关系再次陷入紧张。

9月16日,商务部长王文涛和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展开会谈。不过这次看起来不似以往那么风平浪静了。塔亚尼当面表示,意大利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意大利为何突然改变立场?

要知道,此前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还曾访华,试图改善双边关系,对于两国的合作方面,梅洛尼也是充满希望,态度积极,也曾表态要加强和中企的合作。不过如今这180度的大转弯,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细究其中缘由,或许能从意大利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中找到答案。

意大利实际上本身就是欧洲传统汽车强国之一,在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难免可能会感到一些压力。加上国内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和资金,支持加征关税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但这种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权衡,实在值得深思。

回顾近期中欧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场"贸易战"其实早有征兆。早在7月,欧盟就开始考虑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并进行了初步投票。当时的结果是12个成员国支持,4个反对,11个弃权。而现在,随着9月25日欧盟正式投票的日期临近,各国的态度似乎越发明朗。

不过,欧盟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传出。就在近日,西班牙首相还专程访华,要求欧委会重新审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这种内部分歧,恰恰反映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来源。

这种矛盾心理,其实也是欧盟的尴尬处境。如今国家之间的联系太过紧密,想要完全孤立某个国家或者遏制某个国家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同时,市场的发展也不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科技的进步更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完全排外只会适得其反。

面对欧盟的"关税大棒",中国也开始寻求自救和适当的反击。9月15日,中国开始实施金属锑及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这虽然没有明确指向任何国家,但其影响可能波及美国的军工、通讯、半导体等多个关键行业。这是否是中国对欧美一系列遏制政策的回应?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和高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从稀土到光伏,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那么,欧盟此举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作茧自缚"?

实际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看似保护了本国的车企,但同时也是对本国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伤害。中国电动车的性价比确实领先,收到大众欢迎也在意料之中,一旦加税,欧洲消费者可能面临更高的购车成本。对于那些正在推动绿色转型的欧洲国家来说,如果排斥先进技术和经验,那么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保护主义做法可能会削弱欧洲汽车产业的竞争力。长期的市场保护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反而使欧洲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类似的教训。保护主义往往会导致产业惰性,最终损害的是本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加剧全球产业链的分裂。在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任何一方的单边主义行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各方利益。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产业,全球协作才能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人为设置壁垒,无疑会阻碍这一进程。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欧盟此举可能会推动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比如,我们已经看到中俄军事合作在加强,未来甚至可能在美国周边进行"自由航行"。这无疑会改变全球力量的平衡。同时,中国也可能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合作,这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欧盟需要认真权衡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保护主义看似可以解决眼前问题,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相反,如果能够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良性竞争和合作,或许能够带来更多机遇。

总的来说,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看似是一招"妙棋",实则可能是一步"险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最终都可能伤及自身。

对于欧盟来说,与其将精力放在设置贸易壁垒上,不如思考如何提升自身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考虑与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资料: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意大利副总理兼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部长塔亚尼——界面新闻2024-09-17 08:57

中方呼吁欧委会妥善解决中欧经贸分歧——参考消息2024-09-17 16:52

0 阅读:0

春儿聊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