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无聊,在网上看文章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有关辩论大赛冠军詹青云的介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女孩,实在太不一般,最令我好奇的是,土生土长在贵州的一个女孩,父母都很普通,是什么让她从贵州走到香港,并最终走到哈佛?
于是狂刷她几乎所有的辩论视频,试图寻找答案。
最终,我总结出了三个关键词:眼界、不断放下、读书。
在这篇文章里,我结合詹青云的个人经历来展开分析这三点对于詹青云成长的影响,希望能给每一个渴望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我们一点启示。
一、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确实是眼界以前经常看到有文章里说眼界是如何决定一个人的成长,甚至高度,成就,但是感受一直不深。直到看到詹青云在参加《全球华人辩论大赛》时说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不能够抓住机遇,有的时候真的不怪他自己,而怪机遇。
我的启蒙导师是我的两位邻居。伯伯和阿姨他们是六十年代上海的知识青年。因为上山下乡的运动,去到贵州,我们在他们家做数学题,这样一步步长大。我要到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份和中国上一代老大学生和老知识分子的相遇,是一种多么珍贵的机遇。
他们给我一种东西叫“眼界”。
在那个年纪,我身边所有人都说,只有学不好理科的人才会去读文科,所以大家都劝我去读理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去坚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虽然最后我能够去香港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也因为香港开始在贵州招生,可是我踏上这条路,拥有这个意识,是从那份机遇开始的。
这个世界上很无奈的有一种东西,你无论怎么靠自身的努力,改变不了,而需要一个人点醒,这个东西叫眼界。
看完这段话,我一下子明白了眼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直很好奇从小生长在贵州的詹青云,为何能一步步走到香港中文大学,走到哈佛。为什么偏偏是她?为什么别的和她一样出生环境的孩子很少有人走出来?
现在我终于懂了。
就是因为她的邻居,刚好是来自上海的一对知识青年夫妇,在那个年代,能够有幸如此近距离地跟来自大都市上海的知识分子做邻居,那确实是一种莫大的机缘,莫大的幸运。
正因为如此,出生在贵州的詹青云,才能够具备同龄人,出生在同样环境的其他小孩所不具备的眼界和思维。
可以说,那对上海知青夫妇,就是小小的詹青云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的窗口和契机。
从他们那里,她知道了那个时代土生土长在贵州的孩子原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的东西,还有思想。所以外表虽和其他许多小孩一样,但内在的思想却早已不同了。因为有些种子已经种下,并且慢慢破土,发芽,遇上适合的契机,它便要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去到别人从未想过的高度。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王强的故事。王强原本是内蒙古包头人,是当年从大城市去包头的知青,让他知道了原本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外面的世界,以及更深更广的思想。那些知青里面,有他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在那些老师的启蒙和指引下,他最终走出了小小的包头,考上了北大,来到了北京,并最终去到了美国。
可是眼界这个东西,有时候很让人悲哀。因为它最让人无助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它限制着你,你却意识不到,这才是最可怕的。
就像个人成长领域那句很流行的话:“很多时候,限制我们成长的,不是我们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多读书,多接触更优秀的人,多见识新鲜事物,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让环境去重塑你,这是成长的捷径在2019年12月第15期的《奇葩说》中,辩题是“要不要放下一切跟着伴侣去大城市?”詹青云说:“不停的放下自己已经有的一切,让环境去重塑你,这是成长的捷径。”
这句话也是她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詹青云原本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母亲是中学英语老师,父亲是工薪阶层。正是凭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对更优秀自己的追寻,她一步步走出了贵州,来到香港,并最终走到了哈佛。
正如她自己所说:“放下从来不是成长的代价,而是成长本身。一个人在放下以前,永远都觉得自己手上拿着的就是最好的。一个人在放下以前,你甚至想象不到你错过了什么”。
她坚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往上走的过程”,并真正用生命,用青春去实践它。
正如她在辩论中说的那句名言: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这句话,何尝不是对她自己人生的精准概括。
因为这话放在她自己身上也同样适用:“使詹青云成为如今模样的,不是哈佛,而是从贵州到哈佛的追求之路。”
三、读书是成长最好的捷径詹青云的阅读量之大,让很多人叹为观止。甚至许多网友说,看完詹青云,想去读书了。更要命的是,詹青云并不是一部图书搬运机器,而是真正把那些书融汇贯通,变为自己东西,自己的思想,自己人生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她辩论起来才能够妙语连珠,金句不断,思想火花频频闪现。
至于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能将它们融汇贯通,詹青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黄执中和邱晨连线詹青云的直播中,詹青云谈到了她读书的两个方法:
1、一个阶段只读同一领域的书
谈到读书的时候,詹青云说她自己一段时期只读一个类型的书,而不是随便挑某一本就开始读。
比如侦探小说,可以读中国古代的侦探小说,或者西方侦探小说,从某位作者开始看,刚开始可能未必好看,但越读越能感知这一类型小说的进步和变化。
按照书的类型,静下心来,深入阅读,比这里一本,那里一本零散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无独有偶,曾今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他自己每晚睡觉前都要读一会儿书,并且一段时间只读一个类型的书。
比如这段时间读哲学,就读哲学,不读其他。等哲学类的书籍读得差不多了。再读换其他类型的书籍来读。
这样读书,能够快速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并且能就一个领域的知识深入研读。最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一个领域的知识融汇贯通,化为己用。所以这样就一个领域书籍进行主题阅读的方法,PPT大人秋叶大叔,简书一哥彭小六,都曾推荐过。
2、把自己读过的书讲给别人听
我们都知道,要真正学会一种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教别人,因为要教会别人,你自己要先吃透,弄懂它。另外,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詹青云说,她很早就会给身边不爱读书的朋友讲书里的故事。
最难的是侦探小说,错过一个重要细节,朋友知道杀人犯后就会生疑。为了给朋友讲清楚《尼罗河上的惨案》,她把这本书看了好多遍。
因为自己必须看懂,清楚故事脉络和起承转合,讲述时,为了不过早剧透,讲得有意思,需要把铺垫要素和人物关系讲明白,朋友才能体会到听故事的快感。
这一点,曾做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
一个知识点,给几个班的学生连讲好几遍之后,你自己对它就已经烂熟于心了,假如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自然远远高于学生的成绩。
最后,总结一下,詹青云之所以能从贵州走到香港,再走到哈佛,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三方面原因:眼界、敢于放下已经拥有的一切、大量阅读。
这三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希望每个渴望突破自己,有所成就的朋友,都能朝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