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24日,一位55岁的开国上将因病不幸离世,全国为之震动。他的骨灰由4架飞机护送,15位上将和3位大将亲自为他迎灵,葬礼规格堪比国葬。这位将军是谁?为何他的离世会引发如此高规格的悼念?
从赣南少年到革命先锋:初心不改的“高材生”
1910年4月3日,江西赣县大埠圩的赖村,一户中农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取名赖传珠。赖家虽不算富裕,却有余力支持孩子接受教育。赖传珠6岁就被送到私塾,这一学就是11年。他凭借聪明的天资和刻苦的努力,在当地私塾中成绩出类拔萃,1918年,他顺利考入赣南中学。
赣南中学是当时思想进步的教育机构,师生们热衷探讨社会变革的议题。在这里,赖传珠第一次接触到革命刊物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局,目睹百姓生活疾苦的赖传珠,对剥削和压迫有了深刻的理解。
他常常和同学讨论如何改变社会,年轻的他萌生了要为穷苦百姓争取权益的志向。1925年,“五卅运动”的消息传到了赣州,年轻的赖传珠义愤填膺,主动召集同学组织捐款支持上海工人。他在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带领同学张贴标语、参加集会。
革命刊物的内容让他更加坚定要投身社会运动。随后,他主动与党组织接触,希望更系统地学习革命知识。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规模清洗共产党人。赖传珠目睹了上海工人被镇压的惨状,强烈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艰巨。
他加入了江西的学生运动,号召更多青年投身革命事业。4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党的忠实战士。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经常在日记中记录所见所闻,反思如何更好地为百姓争取利益。
他带头筹集物资支持党的活动,还亲自参与宣传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革命目标。一次,他在集会上发言时遭到敌方注意,被迫提前结束演讲并迅速转移。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明白斗争的风险,但也更加坚定信念。
家族惨遭灭门:绝境中燃起的革命火种
1927年,赖传珠在革命道路上初露锋芒,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恐怖让无数人陷入黑暗。同年“四一二政变”爆发,江西大地风云突变。赖传珠的革命身份被暴露,国民党迅速对其发出通缉令,他不得不离开活动频繁的城镇,返回家乡赖村。
本想在家乡组织革命活动,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回村途中,眼前是一片破败景象,田地荒芜,村庄空寂。他走进村中,发现曾经热闹的家园已成废墟。经过村里幸存者的描述,他才得知,因未能找到他的踪迹,国民党士兵将愤怒倾泻到整个村庄,进行了大肆屠杀。
赖村一共900余人,大部分惨遭屠戮,尸横遍地,赖传珠的父母、伯父、叔叔和堂兄弟都未能幸免。这样的家破人亡场景让赖传珠无比悲痛,但他没有被击垮。他埋葬亲人遗体后,开始冷静思索接下来的计划。
赖村虽遭重创,但周边地区依然有革命群众。赖传珠决定留在家乡,以自己为中心,重新燃起革命的火种。他四处走访,联系信得过的村民和流亡者,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为了让队伍尽快具备战斗力,他着手进行物资筹备。
他亲自搜集原料,组织村民制造炸药,甚至设计了简易的松树炮。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和这支队伍便筹备出了千余斤炸药和三十多门土炮。赖传珠还想方设法找到曾经支持过革命的乡绅,从他们手中筹措了一批步枪和弹药。
有了初步的装备,这支农民队伍开始行动。赖传珠率领40多名骨干力量和数千名贫苦农民,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向盘踞在赖村一带的地主武装发起进攻。
战斗中,赖传珠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将敌人逐步包围,仅用一个小时便取得胜利,控制了赖村和彭屋的地主武装,解放了周边区域。
然而,这些胜利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国民党加大镇压力度,赖传珠所在的赣南起义遭遇重挫。赖传珠被迫转移,辗转于赣州与周边地区寻找革命组织的支援。敌人的打击让局势更加严峻,他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最终在1928年春天找到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合。
新四军的“大管家”:从9000人到10万人的壮大奇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抗战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南方的游击武装被改编为新四军。赖传珠被任命为参谋处长,协助叶挺和项英完成这支队伍的整编工作。彼时,新四军面临的状况十分复杂。
南方游击队长期分散活动,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装备也极为落后。交通阻隔、信息闭塞,使得整编工作难上加难。赖传珠带领团队深入基层,逐步梳理各支队伍的状况,整理出详尽的整编计划。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协调与整顿,新四军终于完成集结,成为一支能够迅速投入战斗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正式成立时,共有9000余人。赖传珠除了要完成参谋部的日常事务,还负责筹集武器、粮草等军需物资。
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他带领部队想方设法自制武器,甚至用缴获的敌军装备修补后投入使用。赖传珠制定了详细的后勤保障计划,使得部队能够长期坚持作战。整编完成后,新四军进入战斗状态,迅速在长江以南展开抗日行动。
赖传珠与指挥官们密切配合,在苏皖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袭击日军行动。为巩固根据地,他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民兵自卫队,动员数十万人参与抗日支前工作。这些努力使新四军逐步扎根敌后战场。
战斗中,新四军一边与日军正面交锋,一边不断壮大队伍规模。他组织开展了多次士兵政治学习,使得这支队伍始终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队伍规模从初建时的9000人迅速扩展到10万人,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1941年,日军在华中地区加紧“扫荡”,新四军陷入更加艰难的局势。与此同时,国民党对新四军的封锁和压制也日益加剧。蒋介石甚至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
然而赖传珠并未因此气馁,他反而更加积极地组织部队开展游击战,不断扩展根据地范围,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等多个根据地,覆盖3400万人口,形成了一道坚实的抗战防线。
解放海南岛:创造“木帆船战胜海空军”的经典战例
1950年初,为彻底肃清华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力量,解放海南岛成为解放军面临的最后一道难题。这座岛屿四面环海,由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布置了周密的防御,驻扎重兵10余万人,并部署了50艘舰艇和45架飞机组成的海空协同作战体系。
国民党自信海南岛的防线“固若金汤”,更将其命名为“伯陵防线”。解放军方面,渡海作战的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缺乏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只能依靠数千艘木帆船。赖传珠作为十五兵团政委,与司令员邓华共同承担了指挥重任。
他们分析了敌军的防御策略,决定采取“偷渡结合强渡”的战术。小股部队先行秘密登陆,构建接应阵地,随后大部队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完成登陆作战。第一阶段的行动开始于1950年3月,赖传珠亲自监督部队准备工作。他组织侦察兵深入敌方阵地,详细掌握海南岛沿岸的地形和防御布置。
他还与当地渔民合作,收集潮汐变化和海流规律,为偷渡作战制定了周密的时间表。在他和邓华的领导下,解放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成功突破敌军警戒线,于海南岛南部秘密建立了一个接应点。
4月16日,解放军开始实施大规模强渡作战。木帆船组成的浩荡队伍驶向琼州海峡,对抗敌军的舰艇和轰炸机。由于登陆点超出了炮兵的射程,缺乏火力掩护,部队在航行途中遭到猛烈攻击。然而,赖传珠在渡海前夕多次强调士气的重要性,战士们冒着敌方炮火依旧顽强向前推进。
登陆后,部队迅速向纵深发起进攻。国民党守军一度试图组织反击,但已无力阻止解放军的猛烈攻势。5月1日,解放军成功占领海口,海南岛战役宣告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3.3万人,俘虏1.8万人,彻底粉碎了“伯陵防线”的神话。
授衔与送别:他的人格魅力为何感动全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推行军衔制度,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作为中央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赖传珠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从职务、资历到贡献,每个评定标准都需逐一研究和核实。
他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参考国际军衔制度,并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评定方案。为了确保授衔工作公平公正,赖传珠事无巨细地把关。高级军官的材料由罗荣桓审阅,校官的审核则由赖传珠亲自负责。
他常常挑灯夜战,将干部档案与战绩逐一核对。赖传珠认为,军衔是对军人的认可,也关系到部队的团结和未来的士气,绝不能草率。当时的标准显示,赖传珠完全符合上将军衔的条件,但他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被评为中将。
赖传珠担心自己的参与会影响评衔的公正性,因此选择让出上将名额。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敬佩不已。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明确表示不同意赖传珠的降衔申请。他认为,赖传珠的资历和贡献足以担任上将,授衔应以事实为依据。
经过中央军委讨论,最终决定授予赖传珠上将军衔。在1955年9月27日的授衔仪式上,赖传珠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多年来的卓越功绩。然而,工作繁忙和战场伤痛让赖传珠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
1965年12月,他因急性肝炎去世,年仅55岁。中央高度重视他的追悼仪式,以最高规格为他送别。赖传珠的骨灰由4架飞机护送至北京,3位大将、15位上将亲自为他迎灵。周恩来、邓小平、徐向前等领导人也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送行。
参考资料:
树立雷锋典型的上将赖传珠
作者:陈安 发布时间:2020-04-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