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名震日本书坛,沙孟海:200年无人能及

三余书社啥 2024-08-01 03:16:53

国内流行的王羲之法帖,主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圣教序》等,点画飘逸流美、灵动虚和,突出“柔媚”之气,而日本珍藏的王羲之作品,用笔体系与国内不同,留有几分隶书的古拙气息,笔势饱满劲健、深邃凝重,例如《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忧悬帖》等,注重“淳古”之美。

审美思想的差异,让同一位书法家知名度,产生天差地别的变化,例如宋朝“榜书巨擘”张即之、“天才儿童”姜立纲、“一代神笔”王铎等等,他们的字追求雄健刚毅之气,日本书坛推崇备至,甚至姜立纲给日本国门题字,王铎有“后王胜先王”之称。

除了上述几人,还有一位被日本誉为“清代王羲之”,此人就是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生于慈溪,据文献记载,梅家先祖曾是南宋咸淳七年的进士,后来因“摄知县事,率义勇应文天祥而战死常州”,由此可见,梅氏算的上名门。

所以长辈对梅调鼎寄予厚望,根据张耒《梅花》中的“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为之命名,“调鼎”意指宰相,希望他出仕为官,当然梅调鼎不负众望,自幼勤学苦读、天资聪颖,考中秀才后,即补博士弟子员,正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梅调鼎参加乡试,因书写字体不合规定,取消了考试资格。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为了加强科举考试的管理,盛行“馆阁体”,这种字体平整匀称,大小匀落、横平竖直,点画圆润光滑,形态单一枯燥,梅调鼎文艺修养精悍,独具创新思想,初学颜真卿的法帖,之后取学“二王”,追求个性、古拙之风,不愿迎合“馆阁体”。

《回风堂集》记载曰:“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专致力于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乎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而且他每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极长的羊毫笔,以悬腕书写小楷上百字,羊毫毛软,不易着力,再搭配悬腕和笔画精细的小楷,十分锻炼用笔精准度、力量感。

因此,梅调鼎的字筋骨洞达,融合拙质、秀逸两种风格,结字大气宽阔,墨色浓重,笔势方圆尽备、舒展开张,兼具流逸婉转之美,笔笔浑然天成,《沙孟海论书丛稿》评价其字:“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邓散木也说“早年的字,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衬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当年梅调鼎的法帖,名震日本书坛,许多官吏、富商纷纷慕名到慈城,登门求字,出现“为求友竹字,愿出万两银”的盛况,但是梅调鼎不愿让书法,成为庸俗的商品,于是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对联。

您对梅调鼎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8
三余书社啥

三余书社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