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落幕,主业回归:从晨鸣财务公司解散看制造业去金融化趋势

遇见顿悟 2025-02-17 05:08:34
编者按 2025年2月12日,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批复,运营十年的山东晨鸣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解散。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家曾承载多元化愿景的金融机构退出历史舞台,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金融化扩张”到“回归主业”的战略转向。晨鸣纸业的抉择背后,是实体经济在周期波动、监管趋严与行业竞争下的深度调整,亦是制造业去金融化浪潮的缩影。 战略收缩:从多元化试错到主业聚焦 晨鸣财务公司成立于2014年,彼时正值中国制造业企业热衷布局金融板块的黄金期。作为造纸行业首家财务公司,其初衷是通过资金归集、内部融资和风险监控,实现“产融结合”,为集团开辟多元化利润增长点。然而十年后,晨鸣纸业以“业务范围无法支持主业”“增加运营成本”为由主动申请解散,核心动因在于: 主业盈利压力倒逼资源集中:2024年上半年,晨鸣纸业净利润仅0.28亿元,虽扭亏为盈,但其白卡纸业务毛利率为-4.56%,深陷“亏本赚吆喝”困境。财务公司虽贡献2825万元净利润,但相较50亿元注册资本和行业下行压力,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非主业资产拖累财务健康:近年来,晨鸣纸业已四次剥离非主业资产,包括酒店、塑料、矿业及期货公司,累计回笼资金超10亿元。财务公司解散后,可释放53.7亿元净资产,缓解债务压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这一系列“断臂求生”举措,体现了制造业企业从盲目扩张到聚焦核心能力的战略反思。正如晨鸣纸业所言,“剥离非主业是为轻装上阵,集中资源践行浆纸一体化战略”。 行业镜像:制造业去金融化的共性与差异 晨鸣并非孤例。近年来,海尔、格力等企业相继收缩财务公司业务,东风汽车财务公司高管因违纪落马,亿利集团财务公司更因40亿元存款风险引发股价暴跌。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实体经济正从“金融化陷阱”中抽身,回归制造业本质。 金融板块的“双刃剑”效应:财务公司初期可通过内部资金调配降低融资成本,但过度金融化易导致资源分散。例如,亿利集团因财务公司暴雷引发连锁债务危机,暴露产融协同失衡的风险。 监管与市场双重压力:国家金融监管趋严,非银金融机构合规成本攀升。晨鸣财务公司解散需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反映政策对非主业金融业务的审慎态度。此外,造纸行业CR10仅45%(美国为90%),头部企业需通过主业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而非依赖金融投机。 挑战与展望:去金融化后的生存法则 解散财务公司仅是起点,制造业企业仍需直面三重挑战: 主业竞争力重塑:晨鸣纸业提出“浆纸一体化战略”,通过自产纸浆降低原料成本,并开发液包卡、食品卡等高附加值产品。然而,造纸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仍是长期难题。 债务风险化解:晨鸣2024年预亏65亿-75亿元,同期65亿元股权遭冻结,凸显资金链脆弱性。去金融化释放的资金需精准用于偿债与主业升级,避免陷入“拆东补西”困局。 行业集中度提升:国内造纸行业集中度低,头部企业可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效应。晨鸣年产能达1100万吨,若能借助去金融化腾挪的资源优化产能结构,或可抢占行业洗牌先机。 结语 晨鸣财务公司的解散,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从“金融热”回归“制造本心”的时代拐点。这一转型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通过战略聚焦、资源优化与合规经营,重构核心竞争力。对实体企业而言,去金融化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唯有深耕主业、创新突围,方能在周期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0
遇见顿悟

遇见顿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