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让梨的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妻儿,9岁儿子说8个字,传颂至今

刘伟说事 2024-09-05 17:50:54

孔融,这个名字大家小时候一定不陌生,尤其是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小小年纪的他懂得谦让,成了古代教育的典范。

可谁能想到,那个四岁时就懂得礼让的聪明孩子,长大后却因为“嘴太直”而招致杀身之祸,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难以幸免。最让人唏嘘的是,临死前孔融9岁的儿子竟然冷静地说出了八个字,这八个字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说起孔融的小时候,那可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孩。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耳濡目染,满腹经纶。四岁那年,家人给他和哥哥们分梨子,他主动把最大的梨子让给了哥哥,自己选了个最小的。这事儿传出去后,孔融一下子成了“礼让”的典范,人人都夸他懂事。

其实,孔融的聪明不止于此,他从小机智过人。10岁时,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门房不让他们进去。小小年纪的孔融灵机一动,直接对门人说:“我们家和李公是世交!”这一下把门人说得哑口无言,也让李膺对这个聪明的孩子刮目相看。从那以后,孔融的名声越传越远,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前途无量。

然而,孔融虽然从小聪慧过人,性格却十分刚直,这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爆发,董卓掌控了朝政。

那个时候,天下英雄并起,朝廷派孔融去担任北海相。这可不是个好差事,北海正被叛军占领,局势十分混乱。董卓安排他去这么危险的地方,多少有点“看你自己怎么活下去”的意思。

不过,孔融并没有畏惧,他到了北海后,用儒家的思想去教化百姓,硬是把叛军劝服了,把北海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感激不已,纷纷称他为“孔北海”,这算是对他治理能力的最大肯定了。

虽然孔融在北海干得不错,但他那耿直的性格让他很难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董卓死后,曹操迅速崛起,掌控了朝政的大权。作为孔子后代的孔融,一直坚持匡扶汉室的理想,对曹操的专权行为非常看不惯。

按理说,大家都是在乱世中求存,少说两句、好好混日子也就过去了,可孔融偏不,他常常公开指责曹操,话里话外都是对曹操的不满。久而久之,孔融和曹操的矛盾越来越深。

孔融不仅在政治上与曹操唱反调,还对曹操家里的私事指手画脚。一次,曹操攻下邺城,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宓为妻。这件事让孔融大为不满,他写信给曹操,绕了个大圈子,说什么“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

曹操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讽刺他父子俩的所作所为,气得直咬牙,但碍于孔融的名声,他没当场发作,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孔融这话说得真是阴阳怪气,既让曹操下不来台,又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除了讽刺曹操,孔融还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父母无恩论”。这话一出,社会上的人可炸开了锅。

孔融认为,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只是生理上的自然反应,孩子一出生便与父母分开了,父母并没有太大的恩情。

这简直颠覆了当时以孝道为主的社会观念,很多人开始对孔融的孝道产生质疑。虽然孔融的本意是批判社会上的愚孝风气,但曹操正好抓住这点不放,借此大做文章。

随着曹操的权力越来越稳固,孔融也越来越处于危险之中。尽管曹操对孔融的才华有一定的欣赏,但孔融这人嘴巴太毒,经常在朝堂上不留情面地指责曹操。

终于,曹操决定不再忍耐,开始搜集孔融的“罪证”。很快,孔融就被扣上了“诽谤朝廷”“交游不检”“不忠不孝”等罪名,尤其是那条“不孝”罪名,简直就是给孔融判了死刑。

曹操借着孔融提出的“父母无恩论”,把他塑造成一个违反孝道的人,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能容忍的。

被判死刑后,孔融并不太在意自己的生死,他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才9岁,小儿子8岁,正是天真无邪的年纪。

孔融实在不忍心他们这么小就跟着自己赴死,于是他向曹操求情,希望能放过孩子们。谁知,9岁的儿子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哭闹,而是对父亲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让孔融愣住了。

孩子意思很简单,鸟巢都没了,巢里的蛋还能保得住吗?说到底,在这样的局面下,他们也难逃厄运。

这句话一出口,孔融五味杂陈,既为儿子的镇定感到惊讶,也为自己的无能而心痛。最终,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被处死,结束了他们的生命。

孔融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他儿子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则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展示了乱世中的无奈与宿命。

孔融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孔子的后代,一直恪守儒家思想,崇尚忠诚与正直,但这种性格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注定走不长远。

曹操虽然欣赏他的才华,但也无法容忍一个时常挑战自己权威的人。孔融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东汉末年权力斗争的缩影。

从孔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乱世中,言辞锋利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容挑战的权臣。

孔融的死,也许是他坚持理想的代价,但也是当时社会中权力与道德冲突的真实写照。

0 阅读:112

刘伟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