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能逐字逐句翻译《道德经》,绝对是吹牛。《道德经》的语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虽然逻辑思维严密,但是跳跃性非常大,要正确翻译出来,必须严格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的原则。如果只是想当然地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某一句,闹笑话是难免的。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人们都信心十足地翻译为“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而且,要小心翼翼勤于翻动······”。如此译文竟然流传千年之久,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字面意思应该没错呀!非常遗憾的是同文章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作者说东译者说西,难道就没有人质疑:如果治理国家这么简单,何来的改朝换代?
翻译古文,都说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个原则用在《道德经》的身上,肯定此路不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大的误区,直接导致了老子的智慧“蒙尘千年”。历代高人,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学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居殿堂之上,非常遗憾,都是在信手涂鸦,把一部满载智慧的经典搞得面目全非。作者的文章表达的是什么?不管不顾,“直译”就是他们最方便的“台阶”。
有人说,老子精于打比方,这话非常准确。
在《道德经》的不少篇章中,大都喜欢根据字面意思直译,一厢情愿地理所当然,殊不知同原文的意思相隔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例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不仅这句话同政治没多大关系,就是整篇文章,同政治都不得关系。老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政”,只不过就是一个举例打比方,意在表达同一件事,处理的好坏,结果千差万别。
逐字逐句的直译,不外乎就是方便读者弄懂古文,不是要把读者“请”到云雾里边去。直接把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