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香港以“购物天堂”美誉吸引无数内地游客,然而如今的香港却似乎逐渐失去它的光彩。
一则内地游客在香港兑换港币被骂“穷鬼”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内地男子拿着 500 元人民币去兑换店,却遭到店员的嫌弃和嘲讽。店员不仅态度傲慢,还以 1 比 1 的不合理汇率兑换且不愿解释。这种行为让人气愤,也让人对香港服务业的印象大打折扣。
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
日前,香港两网红推着轮椅嘲讽蹲着休息的陆客,内地游客在餐厅说普通话被冷眼相待,便利店贴出问路收费告示。这些都反映出香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曾经热情洋溢的导购如今面带倦容,曾经人潮涌动的商铺如今门可罗雀。香港服务业到底怎么了?
2024 年,香港零售总额连续下跌,这冰冷的数字给香港服务业敲响了警钟。港人的恶劣态度刺痛的不仅是游客的自尊,更是对香港服务业的信任。这些事件虽不能代表所有香港服务业从业人员,但却反映出部分人服务意识的缺失和香港服务业整体形象的受损。
有人将问题归咎于经济下行压力,也有人认为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但不可否认,服务态度问题已成为影响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香港零售业的低迷除了服务态度问题,还有全球经济下行的冲击、内地游客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香港本地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等因素。
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而内地游客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让香港的购物体验显得落后。香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更是进一步打击了零售业的复苏。
面对困境,香港特区政府和企业并非无所作为。政府推出 lets Go the Extra Mile 计划,鼓励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也在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如老字号品牌尝试新营销模式,商场加大对体验式消费的投入。
然而,一些事件被过度解读,上升到地域对立,这是危险倾向。香港也有许多热情友善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我们应跳出地域对立的怪圈,理性看待问题,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消除误解。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应看到香港服务业更深层次的问题。曾经的购物天堂已难以为继,香港服务业需要重新定位,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能仅靠低价和免税政策,而应注重服务质量和体验,打造独特竞争优势。
如今,香港旅游惨淡,内地人不愿前往,黄金铺面租金暴跌,内地人不愿去,不仅因为没什么可玩可买,更因服务态度差。香港应更加包容与平等,消除殖民时期遗留下的歧视观念,实现文化融合与相互尊重,才能重换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