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是半生,六十一花甲。
过了六十岁,我们就是老人了,应该学会富养自己。
别等自己走不动了,才发现啥享受都没有,一辈子就过完了。
富养,不是拼命花钱,而是给生活松弛感、幸福感、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
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断舍离”,把减法做到精准。
01
断了“杂念”,养心。
在《列子》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每天都去海边,和一群海鸥嬉闹。
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起了贪念,让孩子第二天,借海鸥亲近的机会,抓两只回来。
孩子按照父亲的安排,来到海边,发现海鸥都不靠近了。
于是,孩子着急,父亲责怪孩子,一家人不得安宁。
俗话说:“一念是佛,一念是魔。”
一个人一旦起了贪念,这日子就没有办法好好过了。
念头多了,就会乱,内心就没有一刻是安宁的,从而生活索然无味,杂乱无章。
发大财的念头,总是让人贪小便宜吃大亏。要知道,你贪图人家的利息,人家却盯上了你的本金。一旦你本金丢了,这就应该痛苦了。
活一百岁的念头,让人到处寻找保健品,相信什么保健讲座。其中一大部分人,就因此上当受骗,吃上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以为是养生。
旅游全世界的念头,可以让一个退休的老人,耗尽钱财,或者去冒险登山。不管如何,这世界是看不完的,让人烦恼。
报仇的念头,不仅仅毁掉一代人,还就让下一代也困顿。这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事实上,人一路走来,总会遇到有过节的人,甚至拔刀相向。
至于算计他人的念头,不想赡养父母的念头,让枕边人早走的念头......那就更可怕了。
六十岁之后,最好的日子,是心静如水的样子。
如《菜根谭》里描述的:“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把心放宽,什么都可以容纳,那么心的世界,就是大自然,有走兽飞鸟,也有春夏秋冬自然交替。
02
舍去“圈子”,养情。
明代的名人王阳明,到杭州时,遇到一个闭关三年,很少说话的和尚。
他问和尚:“你总是想什么呢?看什么呢?你有家吗?”
和尚说:“家有老母亲。”
王阳明就笑着说:“你想不想母亲呢?”
和尚顿悟,第二天一大早,就收拾包裹,还俗,回老家去了。
是的,不适合做和尚的人,强行到寺院的圈子里去,苦苦修炼,就是闭关,也没有用。因为他的骨子里,抗拒寺院的圈子,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回家去,过简朴的生活,陪伴父母,照顾孩子,幸福感一下子就拉满了。
人要这样想:“混圈子,根本是为了某种利益,某种事业。到了可以舍去利益和事业的年纪,就不要混圈子了。”
并且,圈子里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是会改变的。与其在圈里难受,不如舍去。
早已陌生的同学圈,就没有必要找回来了。大家各奔东西,只有一份记忆留存。相见不如怀念。
趋炎附势的亲戚圈,你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利益给亲戚了。他们疏离你,也是正常的,丝毫不要介意。特别是一些远亲,要不是为了利益,你可能都不认得。
勾心斗角的同事圈,彼此在一起说说笑笑,又在背后捣鬼。你别把他们当成朋友,离开单位之后,就疏离好了。他们喊你参加红白喜宴,都没有什么必要了。
还有酒肉圈、炒股圈、跳舞圈等,都不要太当一回事,聚散随时。
有一个网络词语,叫“偷感”。也就是说,一个人尽量远离群体,只是在私下里努力生活。这是年轻人喜欢的,老人们也应该学一学。
老年的时光,就应该心远地自偏。唯有自己,还有家庭,才是最后的避风港。
03
离开“工作”,养身。
见过一大批六十多岁的人,还拼命去打工。
一种是没有退休金的人,不得不去打工,否则晚年没有保障。
一种是想到职场找位置的人,以为自己是大人物,要被尊重。
有远见的人,肯定在六十岁之后,会安排退休,生活费用是不愁的。
也许有退休金的老人,也会偶尔打工,但是打工,不是刚需,这和拼命打工,是不一样的。
六十岁之后,我们最要紧的是“养护身体”。健康是最真实的财富,不要等累垮了,才悔之莫及。
养身体,除了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给身体松绑。
人,无事一身轻。只要没有硬性的事情要做,那就会轻松起来,身体就在愉快的状态。
王阳明有一个观点:“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就是行。”
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要干嘛,然后能干成嘛,千万别蛮干,把身体折腾垮了。
04
萧伯纳说过:“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闲功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
如果一个人六十岁之后,还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幸福,那就会无序地追求幸福,晚年就一团糟。
想多了,多半是杞人忧天;圈子多了,被人牵着鼻子走;拼命工作,多半是有命赚钱,无命花。
坚持断舍离,降低各种消耗,人生就自由自在,过上了松弛的生活。
我们已经负重前行了大半生,晚年就应该轻装上阵了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也人
讲得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