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为什么必有近忧?曹操谋士一句话说透

锁燕文化 2024-03-21 02:24:40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

这是曹操手下谋士荀彧,在评价温侯吕布时,说的一句话。

当时,刘备在吕布手下吃了败仗,连小沛都丢了,实在无处安身,只好跑到许都去投奔曹操。说来曹操也够意思,不但对刘备厚礼相待,上表奏请封他为豫州牧,还一起商量着把吕布给灭了。

谁知恰在这个时候,有探马来报,说割据宛城的张绣,联合荆州的刘表,准备偷袭许都。

曹操闻听后,自然不敢怠慢。

于是,赶紧整顿兵马,准备先下手为强,抢先把张绣给灭了。可是这样一来,万一吕布趁自己不在,把自己老巢给掏了怎么办?

这的确是个大事,很让曹操左右为难。

到底该怎么办呢?

实在想不出办法,曹操便询问自己手下的谋士荀彧,有没有好的计策,把自己的这个后顾之忧给解了。

谁知荀彧听后,却觉得这件事,简直再简单不过了。

为什么简单?

就因为吕布这个人,是一个: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

没什么长远的谋划,只看得见眼前巴掌大点事。这种人,给一点好处,就乐得屁颠屁颠的,哪儿还顾得上趁我们后方空虚,偷袭我们的老巢呢!

后来的事实,果然不出荀彧所料。

曹操对吕布又是加官又是进爵,还以皇帝的名义,让刘备与他和解。吕布得了这些好处,还真就没趁着曹操打张绣的时机,去偷袭许都,只顾着和自己的两妻一妾,日日享受酒色之欢了。

这就是典型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些人总觉得,考虑那么多、那么远干嘛?怪累得慌的!倒不如把当下给过好了。只要当下每一天都过好了,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怎么可能。

慢慢过着过着,你就会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就像吕布这样。

据《三国志·魏书》及《资治通鉴·魏纪》中记载,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这一年的九月,终于腾出手来的曹操,便亲自带领大军攻打吕布,一直把他逼到下邳城里。

然后大军围城,一围就是3个月。

这个时候的吕布,外无援军,内部又渐渐上下离心,而城外的曹操呢,又是一副非要搞死他的架势。

恐怕此时他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有下手!

可惜这个世界上的事,时机一旦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哪儿还有反悔的机会。于是没过几天,他便被手下将领给绑了,送给曹操当见面礼了。

接下来的事,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只一根绳子,一代枭雄吕布,就被活活的,吊死在了白门楼。

回想当年,吕布横戟立马于两军阵前,就能威慑得对面三军将士,连个敢大声喘气儿的都没有。可谁曾想到头来,竟落了个如此的下场!

原因到底在哪里?

说到底,还真就如荀彧所说,吕布的死,其实就是死于自己的“无谋”,也就是对未来没有长远的谋划。

那么,吕布为什么不做长远的谋划?

原因就在于,他“见利必喜”,太贪图眼前的这点利益了。结果呢,丢失了长远,最终不但没保住眼前的利益,还把自己也给搭了进去。

所以,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实在是太贴切了。

尤其是这个“必”字。

不是可能,也不是或许,而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只不过,当一个人的眼睛里面,只有眼前的利益时,是看不到这个“近忧”的。可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却已经是追悔莫及。

怪不得《菜根谭》里说: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

果然是这样的,没有骗人。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并转发。

0 阅读:0

锁燕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