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庸小说“武侠精神”的佛家信仰

这大俩盘真美 2023-01-15 07:12:06

金庸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书笑神侠倚碧鸳”,一十四部外加超级短篇《越女剑》(仅万字余),统归一色,全属武侠系列。

许多人给予评价说,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化,通俗到“无人不打架,无处不打架”的地步,很像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黑帮与古惑仔们势不两立,老大领着众兄弟打抱不平,四处结怨,最后残余几个硬汉一举捣毁黑社会的地盘。慢镜头总是在“单挑”、“群殴”、“打群架”或是“集体性的暴乱”上一遍遍地拍摄。他们说金庸的小说也莫过于此,单单地以武论武,极是通俗。

其实也并非如此。“武”在中国的解释不单单是打的意思,将“武”字拆开来看是“止戈”,它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和平两个因素。

战争与和平同时含在“武”字里面,二者对立统一,既有搏斗又有阻止搏斗。这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天龙八部》里的无名扫地僧,他是会武功的,且高深莫测,至少可以和《射雕英雄传》里力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中神通王重阳比肩较量,也可以和《神雕侠侣》里以“无招胜有招”、生平未曾一败的独孤求败一比伯仲。然而这名扫地僧的工作却不是像王重阳去掌门全真教,而是开个武馆,广授武艺。也不是像独孤求败一样天天浪迹江湖,专门找人打擂,只求一败。他却是兢兢业业地沉寂在少林寺里打扫庭除,清理杂物,看来是大材小用。但在该出手时,他却很含蓄、又很谦和地制止“北乔峰”父子和“南慕容”父子之间一场“非你死,即我活”的恶斗。继而扫地僧出乎意料地化解双方几十年的深仇大恨,说服他们剃度出家,一心修佛。

在这里,“武”的精神便有了佛家的信仰:佛可以止息武,武可以归入佛。也即武侠精神是有佛家信仰的。

表面上来看,我们是看到一位武功高强者制止其余武功次高强者之间的搏斗,这是武功。因为前者通过“以武止武”而肩负上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感到凛然的豪气、浩然的正气以及公正的人气,这我们称之为“武侠”。这也是金庸武侠始终贯之的精神,所以读他所描绘的武打场面,读者并不是心血汹涌地去想打架,去想挑事,留给他人一种暴力感的假象。二是冷静下来,一是欣赏他笔下的斐然文采;二是思考为何打架,该不该打架以及日后社会上出现类似的事件怎样给予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是金庸的武侠所能教给我们的,但如若只看到这些,不免又表面了许多。试想一下,金庸为何让少林寺的无名僧去以武止武,而不是让退隐在桃源弹琴赋诗的闲散村客,不是让埋名在菜市中操刀杀猪的鲁莽屠夫呢?因为无名僧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佛家的思想中有句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像从一个和尚嘴里最容易听到的除了“善哉!善哉!”和“阿弥陀佛”,就是这句了。

用那句无名僧的话就是,武是一种修行,杀戮就是破坏这种修行,用武去制止别人杀戮就可以修成正果,这是武侠在佛家的信仰。信佛者将练武当作一种修行,这和平时的打坐、念经、悟禅等没有实质区别,都带有虔诚的信仰性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唐三藏精通“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以他的智力和才华若是去考取个功名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但他却用来普渡众人,拯救众生。也就是说,和尚练习武功,本来是可以去打架,去当捕头,去干侍卫等等,但是他们没有而是用来去“止戈”。像那名无名僧一样将武作为一种修行,点化他人,放下杀戮之心,使他人也使自己立地成佛。

等抛却这些表层的东西,其实我们就容易发现,武侠建立在“以武止武”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在佛家上来看和“普渡众生”最为接近。“游醉大侠”孔庆东在评论金庸小说时有句话说,“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地位,就好像北大在高校中的地位一样,最有学问的可能不是北大的那一个。但是每个学校拿出一百个学生出来一比,北大一定是第一的。”也就是说,少林寺僧人的武功是普遍的高,综合实力远远高于其他的门派帮会,却没有称霸武林,没有一统江湖,没有为非作歹,也没有滥杀无辜。这很大程度上佛家“戒杀”的思想构成了他们的“武文化”,而佛家修行向善的思想渗入他们“武文化”中后就有了“劝杀”的思想,这比“武文化”更加高了一个层次。这更像金庸所要表达的武侠,在佛家上来看,“武文化”有了信仰就成了“武侠”。

比如曾参加华山论剑的一灯大师,皈依佛祖之后就远离尘世的打打杀杀,像无名僧那样隐没在江湖之外。我觉得身有武功而不以武功作恶就是武侠。僧人们多是深闭在寺门内,受佛家信仰,有武侠的思想,却少有实践这种思想的手段。在金庸的小说中,一般都是恶人们围到少室山,乒乒乓乓,稀里哗啦地打上一阵。然后几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缓缓推开寺门,轻摆衣袖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希望施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他们在“武侠”思想上是积极的,却在手段上不免有些退缩。

然而,退缩的僧人更能彰显武侠精神的佛家信仰。比如空闻大师。《倚天屠龙记》里,金毛狮王谢逊的妻子被师父成昆奸杀,刚满月的儿子被他摔死,全家一家三口也惨遭他的灭门。而后,成昆为躲避谢逊的报仇,剃度出家,伪装成和尚,企图逃之夭夭。谢逊便屡犯滔天大案,每次都留下成昆的名字,试图逼他出来。几年之后,谢逊偶然得知成昆隐匿在少林寺空闻大师的门下,便连夜造访,询问成昆下落。空闻大师却甘愿忍受他的一十三拳,化解他们师徒之间的恩怨。这时的谢逊早已连成七伤拳,几拳打去,空闻大师不惊不怒,言语里不停以佛法化解,直至被打死。按理来说,空闻的武功远在谢逊之上,本可以以武止武,却以佛止武,哪怕死去也要用佛法渡人。

以佛止武,或许这是金庸小说里武侠精神对佛家信仰的最高体现。

22 阅读:1103

这大俩盘真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