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排喜剧大赛》,看喜剧的物种“多样性”

冷眼看电视 2025-01-09 11:26:06

“谢谢熙凤姐姐送来的跑车。”

“宝子们见证黛家军凝聚力的时候到了。”

起猛了,怎么2025年看见林黛玉直播带货了。

冷眼最近又是被短视频安利了一档综艺节目。

在喜剧垂类赛道深耕多年的老选手腾讯,继今年引入的前大热脱口秀IP《喜人奇妙夜》后,又在2024年末,上新了一档《单排喜剧大赛》(以下简称《单排》)。

节目模式很简单,依然是几十名选手面对评审和观众,展开多轮竞演。票高者晋级,争夺C6名额,而最终获得C6席位的6名优胜者可组成厂牌出道。

当前,关于节目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有观众直接吐槽,这档喜剧节目“不好笑”。但在冷眼看完节目后,还是想和大家来聊一聊。

依然是喜剧,依然是竞演,在类似的模式下《单排喜剧大赛》却做出了一些独属于自身的“抽象”节目特质,而节目里也有一些值得创作者们去吸收的新角度,目前还没被说到过。

当前喜剧还有多少可能性?

以前讲到喜剧,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春晚的小品。

如今讲到喜剧,大家几乎下意识会想到脱口秀、Sketch。

腾讯带火了脱口秀,也开始在Sketch领域尝试突破,两种本来同为小众细分赛道的喜剧形式,被综艺推向了市场的主流。

可多年过去了,倒也有了点“喜剧垄断”的意味。就连冷眼也在想,难道能做成节目的喜剧,只有这两种?

而另一方面,受脱口秀与Sketch爆火的影响,大家对于喜剧“好笑”的评判标准,也愈发集中在了“有没有梗”、“剧本好不好”两个层级,那么,喜剧的内核,又只有这两个标准吗?

因为常年分析节目,本认为已变成喜剧草根学者的冷眼,也是被《单排喜剧大赛》上了一课。

作为国内首档聚焦单排喜剧的综艺节目,正如第一期中节目对自身的定义:单排喜剧,就是一个人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喜剧表演。

比起已经有了固定套路的脱口秀和Sketch,单排喜剧更注重于选手创作本身和单人表演的可能性。

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观众们可以看到各类抽象的“喜剧可能”在节目里轮番上阵。

魔术和喜剧?声优和喜剧?说唱和喜剧?甚至于唱跳和喜剧?

而开篇提到的作品《黛玉播播间》也带来了独属于单排喜剧的一种创作形式。

比起脱口秀讲“自己”,Sketch讲“故事”,单排喜剧全程只能由演员一个人完成,那么创作者们就会重点在“角色”上下功夫,让作品里唯一的出场“人物”更加个性化、风格化。

《黛玉播播间》中,选手姚尧就是以林黛玉为创作蓝本,在“贾府”搭建了一个直播间,把黛玉,一个典型的古典女性角色,转换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性格。

同样是与“薛宝钗”较劲,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只会憋得自己心生郁结,姚尧版的林黛玉则绝不内耗,直骂“孽障”。

林黛玉的“敏感孤高”,也在进入“直播间”后烟消云散,带货黄桃时,正应了当下的那句流行语“0帧起手”:上一秒还在用和贾宝玉的CP话题引流,下一秒就帮网友把黄桃的价格砍了下来。

节目另一个出圈舞台,是选手曾涵江融合了说唱喜剧的作品《欢迎大家前来就诊》。

冷眼看到大量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说唱水平不详,但冒犯得确实挺强。

选手曾涵江在备采时表示,他是在试图用说唱核心元素“beef”、“冒犯”与喜剧的讽刺性进行结合。而巧合的是,音乐Remix的形式,又恰好能在舞台中将大量的喜剧经典老番融合。一场用老番的“魔法”打败“魔法”,由说唱选手对喜剧行业展开的无差别攻击,点燃了全场,拿到了全票。

但诚实来讲,目前也并不是所有创新性的舞台都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冷眼看到,节目的第一个舞台,陈小嘻的声优喜剧作品《赛博评书之擎天柱油改电》,就有网友在弹幕上吐槽,“不够好笑”。

但冷眼很喜欢节目里陈小嘻亲友团林海老师的一句话,单排喜剧不同于相声、小品,已经有了足够的文化积淀,单排喜剧作为一个全新的形式,就是需要一个被观众适应、理解的过程。

而无论是选手还是节目组,冷眼很欣喜能看到一帮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

喜剧本就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充满个性,甚至于不断试错的舞台。

所以在冷眼看来,无论节目第一次的尝试成功与否,冷眼都很感谢《单排》给到了我们一个去重新思考喜剧的角度,除了“梗”和“剧本”,喜剧的形式本身,还有哪些魅力?

让更多喜剧新人走到台前

上述,我们聊到了当前主流喜剧节目,对喜剧形式的“固化”。

这一段,我们来聊一聊其中的喜剧人。

感谢脱口秀、Sketch两大赛道的爆红,让大量的冷门喜剧宝藏人走到了台前。而7年过去了,由脱口秀培养出的1.0时代演员庞博、杨笠、徐志胜早已成为各大综艺的常驻选手,甚至于幕后总导演。

而Sketch2.0时代的演员宋木子、土豆、吕言也正在进行影视剧的转型。

可对喜剧节目来说,依然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面孔。

那么,这些人要从何而来?

冷眼昨晚刷朋友圈,刚好刷到了《单排》的一位导演,于是冷眼把问题抛给她:

“我们没有相信任何一个选角公司的判断,整个团队大家直接分成了线下演出渠道、线上互联网渠道、喜剧厂牌渠道,还有人专门去整理喜剧综艺的遗珠(具备单人表演能力的)。

我们没去设定一套导演组的选角标准,无论是谁,无论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成绩,都是直接进入训练营,拿出第一个自己的单人表演作品,去展演现场见观众。我们十几轮训练营,二十多场展演,应该总计见了几千名观众。”

这样完全地去模式化,纯靠内容battle,确实给节目带来了不少新面孔:

我们能在节目里看到,非洲贝宁真公主当面凡尔赛;

被徐志胜锐评“(他)手上应该晃着一杯香槟”和我们说话的,西格玛绅士风格演员耿嘉唯,用喜剧解构严肃文学;

只有两个月训练经验的纯跨界喜剧新人音乐人王澳楠eve,在喜剧表演里,吹起了唢呐和笛子;

演员周俚帆化身迷之微笑男孩,在舞台上思考宇宙和地球的关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让冷眼印象最深刻的,很忙但不知道在忙什么的百万网红小黑,奔走于观众席、评委席、主持人之间。“取代”郭德纲做评委,反客为主“抢下”主持人的话筒报幕,冲进观众席中评论选手的表演。

可谁能想到,他甚至是此前已被淘汰,差点没有上台机会的选手呢?没有座位的他,只能在道具间排练,等所有选手表演完之后,恳求导演们再看一次自己的作品,最终得到了表演的机会。

而冷眼更开心的是,这些“新人”们,真的通过节目被更多人关注到了:

冷眼重点关注了一下姚尧《林黛玉播播间》的舞台数据,当前舞台已经实现了小红书平台单条视频互动量破20万,抖音平台单条破50万点赞量。而姚尧本人的账号,涨粉超过10万。

之前在创造应系列不温不火的选手Amu,也因为舞台的出圈,在抖音上获得了80w点赞。

对于这些完完全全的喜剧新人而言,这样的数据表现其实是非常可观的。

而这也是冷眼写这篇文章,想让大家再去关注一下单排喜剧的原因之一。正如前文所说,单排喜剧中没有“配合”,它完全需要演员个人去撑起整个舞台。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最好的去筛选这些,有个性、有特色,一下子就能让人记住的喜剧人,最极致的方式。

而单排最终给到选手个人的呈现力度与出圈关注度,也将会是群像的喜剧表演无法复刻的。

最像短视频的喜剧综艺

冷眼是在第四期播出时关注到了《单排》,目前初舞台均已亮相完成,节目赛程已过三分之一。对于冷眼而言,《单排》有让冷眼十分惊喜的点,但节目本身也仍存在一些争议。

一是不少人认为节目喜剧+的模式,定位模糊,不容易立刻为其精准匹配到受众;

二是由于形式、选手都过新、资历尚浅导致能爆红出圈的舞台当前较少。

冷眼也想就这两点聊聊自己的想法:

在冷眼看来,关于节目定位模糊的争议,更多要归因于大家太过习惯于垂类的输出了,有时候会模式化地认为,定位清晰是决定节目出圈与否的关键所在。

实则不然,缺乏垂类定位不一定是坏事,有节目特质才是要事。

冷眼在开篇就强调了,《单排》其实是一个有极强节目特质的节目,就是抽象、发疯。看《单排》的观感,有点像在看短视频,好像你永远都想不到刷到的下一个作品是什么。

而除了观感像,《单排》确实也沿袭了当前短视频平台上最时兴的抽象精神状态。

什么叫抽象?是时下年轻人最常用的形容词之一,也通常指一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再往深了说,就意味着无厘头、荒诞、反常规。

近年来爆火的很多东西,就是很多“抽象”的经典范例。比如必须干噎到脖子伸了二里地才能咽下去的希腊酸奶、失去了层次感和内部馅料的压扁可颂;丑猫异形抱枕……

越荒诞、越反常规,好像在这个时代,越能得到共鸣。

《单排》节目里的喜剧作品正式拥抱了这种抽象趋势。

选手卡卡的作品《“渣男”卡卡》里有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的断片式抽象精神状态;

选手刘亚群的作品《手机》里第一次把SSR卡牌搬上了舞台;

有时候,你真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像脱口秀、Sketch一样的统一评价体系,去解析《单排》的喜剧作品表演。它就是一群有个性的人,去在舞台上肆意的、发疯式地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它有点在刻意地用“反常规”的惊喜,去破除垂类的限制。就像短视频一样,不断地用“全新”的内容,去刺激你的感官。

冷眼想把它定义为,在观众之间需要“同频人”的一个过程,对于观众来说,你get到了就是get到了,没有就"滑过去",开箱下一个品类。

而节目的第二个争议点,也确实是冷眼对节目略有遗憾的地方。

诚然,节目中的喜剧模式很新。但对于新模式的追求,好像大过了对内容本身的要求。

毕竟喜剧竞演类的节目,当下还是要靠作品表演的精彩卡段才能出圈,当作品的内容缺乏极致笑点和深度时,就会让节目失去被讨论、被传播的源动力。

最后,冷眼想借用节目中导师阎鹤祥的一句话收尾:“我这半年最大的感受,喜剧最重要的是基因的多样性,跟物种的多样性一样,我在这(个节目)就看到了这个东西,你们这个舞台是最孕育着新喜剧生机的舞台。”

冷眼很欣喜,在当下喜剧脱口秀和Sketch分庭抗礼的时候,还能看到有节目敢于去做新的东西,找自己的节目特质,继续突破行业的边界。

毕竟,新的形式、新的人、新的态度,永远能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冷眼语毕,继续等待节目后续的舞台了。

0 阅读:2
冷眼看电视

冷眼看电视

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