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道德经》里边可以说“浅显易懂”,听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前边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接着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是不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抄写错了?接触过这篇文章的读者,如此疑问应该是有的。
勉强翻译出来,要就是不着边际,要就是前后矛盾。
1、“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得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行”。
2、“我的言语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做。世人都被名利私欲所蒙蔽,所以很难理解我的言语,所以没人能做 ”。
这样的语句,如果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本,有哪位老师不说是前后矛盾?而这样译文出现在我们民族经典的翻译里,反而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真的是老子的原文有毛病?非也!或者是传抄的过程有误,也未必。要读懂这句话,必须从整部《道德经》入手。
第一章的首句是关键:“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在《道德经》的第一章的第一句就特别强调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道德经》里边,特别是在第十五章和六十五章当中。读完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为了纠正“古之善为道者”的错误认知。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两篇文章的开篇相同,意思一脉相承。过去那些自认为高深莫测的道者,认为道是不可能被认识的。这样的表达,讽刺意味是非常明显的,非常遗憾的是,人们都熟视无睹。“道”就这么神秘?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吹过,冷热你总感受得到吧?就是因为它不被人们认识,所以怎么描述都是对的,也就是现在的人们说的“千人千面”。真的能“千人千面”?就是神话《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只是七十二变,而且变什么,也是一目了然,“道”比孙悟空还要孙悟空?结论是,这些高深莫测的道者,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启民智,而是愚弄大众。《道德经》问世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读懂的不计其数,能读懂的寥寥无几。那么,老子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吾言甚易行”呢?是他高估了人们的智商?显然不是。
时隔两千多年,他的语言的确不怎么容易懂,但是,只要清除其中的“障碍”,读懂也不是太难,也容易做到。正因为有“障碍”,而且认识到“障碍”的“根深蒂固”,老子才发出这沉重的感慨:“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障碍”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就是对“道”的错误认知。从上面的篇章,我们应该不难看出,老子对神秘莫测不可言说的“道”是持否定态度的,非常遗憾的是,批评“道”的老子,竟然成了道家鼻祖,更不可理喻的是,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文友们:云端之上的圣人,如果天上有知,是不是该哭笑不得?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断言,《道德经》里边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离开这一认知的所有解读翻译都是不靠谱的。
认识到道是一个多义词,《道德经》的确就“甚易知,甚易行”了,认为道不可言说,把道神秘化,自然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