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鳌太线”再现驴友遗体,是悲剧也是警示|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9-04 20:20:18

真正的探险精神,不仅在于征服未知的勇气,更在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和对环境的尊重。 ▲一博主在秦岭“鳌太线”发现失联的25岁男子马某圆。图/社交平台账号“猛蛇过江”视频截图 文 | 苏士仪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短视频博主“猛蛇过江”发布视频称,其在单车挑战陕西秦岭山脉“鳌太线”时,意外地发现今年7月初,穿越“鳌太线”失联的25岁男子马某圆。 9月3日,发现马某圆的博主孟先生 (化名) 回忆,8月12日中午,他骑单车从“鳌太线”塘口位置出发,在离开鳌太大梁下撤4公里时,发现了马某圆的帐篷。据当地警方介绍,马某圆确实已经被找到,遗憾的是人已经身亡,警方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目前案件已经办结。 此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人为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同时,这起悲剧再次将“鳌太线”的高风险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必须引起徒步穿越爱好者和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警惕:少数公众在追求自身所热爱的事情和挑战人类极限之时,理当将生命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切忌盲目挑战那些高风险的地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鳌太线”第一次引发关注。近年来,因穿越“鳌太线”失联、遇难的人数不在少数。“鳌太线”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难以预测的天气变化,都使得穿越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新京报此前报道,从2001年到2017年,鳌太线共遇难21人,失踪8人。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报案的。而据陕西曙光应急救援协会统计,2010年到2016年底,曙光救援队共在秦岭地区搜集102次。死亡人数如此之多,搜救次数如此之频繁,可见“鳌太线”潜藏的风险之高。 为减少不必要的悲剧,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2018年,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曾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秦岭“鳌太穿越”,违者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但据成都商报2021年报道,近年来,尽管存在明显风险和官方禁令,因穿越“鳌太线”而出现人员伤亡的报道仍时常见诸报端。这表明,仍有不少人不顾风险尝试穿越,这一点也在后续的公开报道中得到印证。 2022年2月,95后诗人星芽在徒步穿越秦岭“鳌太线”时不幸遇难;2021年10月,鳌太线南天门下缓坡100米的地方发现一具遗体,经确认为53岁河南郑州失联驴友吴某,疑因失温遇难;2021年5月,2名内蒙古驴友在太白山二爷海遭遇极端天气,一人由于失温不幸身亡…… 惨痛案例不胜枚举,而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那些无视禁令、盲目冒险之人的强烈提醒。 大自然有其美丽的一面,同时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不要轻易挑战那些超出自身范围的极限,也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该是户外运动中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 2018年,当地发布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非法穿越活动”。就此去看,涉事博主虽然发现了遇难者,但其本人带着单车挑战“鳌太线”的行为也是被禁止的,且具有很大的风险。 这里要提醒的是,单是徒步“鳌太线”就已危险重重,更何况有些人还带着单车穿越,如此做法不该被宣扬。有关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执法力度,而相关平台也不该忽略相应的风险,不要大肆宣扬这样的内容。 要明晰的是,真正的探险精神,不仅在于征服未知的勇气,更在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和对环境的尊重。因此,杜绝那些危险的、非理性的户外活动,呼唤更加理性、负责任的户外活动方式,理应成为每位户外运动者的追求。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