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二回,书中说赵姨娘素与彩霞相好,巴不得与了贾环。因为彩霞年纪大了,被王夫人开恩放了出来,允许她家里自求婚配。彩霞与贾环有旧,只是尚未作准。赵姨娘便向贾政求情,结果贾政不许,说贾环太小怕耽误了读书,并且自己已经相中了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贾环。那么,贾政看中的这两个丫头是谁呢?

· 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 首先,我们从贾政的原文中能寻找到一些重要的线索。贾政看中了两个丫头,他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说明贾政对这两个丫头有赠予的权力。贾政不允许现在屋里放人,是因为年纪太小影响读书,过两年再放。说明这两个丫头年纪并不大,不会被放出去或者配人。
· 贾政看中了两个丫头就说明他对这两个丫头有了解。可能是他自己认识并了解,也可能是王夫人给他提起商量而了解的。
· 贾政认识并了解的丫头并不多。他最熟悉的是王夫人和赵姨娘房中的丫头。王夫人屋里的丫头不必说自然是每一个都熟悉的。贾政常留宿于赵姨娘房中,所以对赵姨娘房里的丫头也是熟悉的。还有贾政常去贾母房里,贾母房里的丫头他还能认识。

· 除此之外,其余人房里的丫头贾政是一概不认识的。就连贾宝玉身边的贴身大丫头袭人贾政都没有听说过,宝玉屋里其他丫头就更不可能知道了,其他主子屋里的丫头也更不可能认识了。
· 所以,如果是贾政自己认识看中的话,这两个丫头就是这三个人屋里的丫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夫人给贾政建议,贾政认可的情况。这样的话就是王夫人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贾环。
· 贾家的规矩,长辈屋里的猫儿狗儿都轻易伤害不得,就更别提长辈屋里的人了。晴雯和袭人是贾母放在宝玉屋里的丫头,贾宝玉要叫姐姐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秋桐因为是贾赦送给贾琏做妾的,连王熙凤都不放在眼里。就可见贾府规矩之重了。所以,贾母屋里的丫头,贾政断没有做主送给宝玉或者贾环的道理。贾母屋里的丫头只能贾母送,贾政同意附和的道理。

· 贾政给宝玉丫头用的是“与”,而给贾环丫头却是“给”。一个“与”一个“给”有不同的含义。“与”是赐也,授与的意思。“给”是使得到的意思。所以,给贾宝玉的丫头更像是贾母赐予,给贾环的丫头更像是贾政做主送的。
· 贾宝玉和贾环都是贾府的男主子,给他们放屋里人自然是挑最好的丫头。古代中国社会,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的规矩。为少爷挑屋里人这种事该是王夫人这个当家主母给考虑的事,得到贾政的认可就罢了。
· 关于这两个丫头,书中其实已经明确写出来了。王夫人给两个丫头姨娘的待遇,虽然并没有公开名分,但都是采取了默认的方式。一个是袭人,一个是玉钏。给宝玉的是袭人,给贾环的是玉钏。因为袭人是贾母屋里的丫头,贾母本意就是把她当宝玉屋里人培养的,贾政王夫人认可就可以了。所以,贾政说把她“与”宝玉。而玉钏是王夫人屋里的丫头,贾政具有赠予的权力,所以,贾政说把玉钏“给”贾环。

· 袭人是王夫人唯一默认的宝玉姨娘人选。袭人的一应待遇都按照姨娘标准行事,但不给开脸没有正式名分,也就是宝玉屋里人。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把袭人的待遇调整为姨娘标准,就是确定了袭人屋里人的身份。
· 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儿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 除了袭人,王夫人还调整过一个丫头的待遇与姨娘平齐,那个人就是玉钏。

· 第三十六回,因为金钏跳井自尽,金钏每月一两银子的月例便空了出来。王熙凤想要补人,王夫人却执意添在了玉钏身上,与姨娘的标准平齐。
· 王夫人听了,又想一想,道:“也罢,这个分例只管关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他妹妹玉钏儿罢。他姐姐伏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他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凤姐答应着,回头找玉钏儿,笑道:“大喜,大喜。”玉钏儿过来磕了头。
· 王熙凤答应,亲自给玉钏道喜,玉钏过来给王夫人磕了头。这情节显得过于隆重,像极了袭人被确定为宝玉房里人后,过来给王夫人磕头。所以,王夫人特意这样做,就是默认玉钏房里人的身份。

· 但是,袭人和玉钏只是被确定了人选,给了相应的待遇,并没有公开名分。原因王夫人也说过。
· 凤姐道:“既这么样,就开了脸,明放他在屋里岂不好?王夫人道:“那就不好了,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三则那宝玉见袭人是个丫头,纵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如今且浑着,等再过二三年再说。”
· 这和贾政不同意将彩霞给贾环的原因相同。都是年纪太小影响读书。

· 所以,贾政看中的两个丫头,就是王夫人看中的两个丫头。一个是袭人,一个是玉钏。只不过年纪太小,怕影响宝玉贾环读书,先浑着过两三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