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困少年
七岁的年广九跟在父亲身后,在芜湖古城的街巷中穿行。他们已经逃难到这座城市五年了。淮河的那场大水冲垮了老家的房屋和田地,一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最终在这座古老的商埠城市落了脚。
芜湖自古便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让这里商贾云集。然而对于年广九一家这样的逃难者来说,能在街头摆个小摊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每天天不亮,父子俩就得赶到码头,收购渔民刚刚捕上来的鲜鱼。等到太阳升起,他们便推着木头小车,吆喝着走街串巷。
父亲总是教导年广九:"做生意要诚信为本,对得起良心。"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年广九的心里。即便后来父亲去世,他独自支撑起小摊时,也始终谨记这个道理。渐渐地,街坊邻里都知道这个老实巴交的小贩,从不短斤少两,价钱也公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芜湖的市井生活渐渐热闹起来。年广九发现,茶馆里的说书人总能吸引很多听众,人们一边听书一边嗑瓜子,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这让他看到了商机,既然大家都爱嗑瓜子,何不干脆做起瓜子生意?
下定决心后,年广九找到了城里最有名的炒货师傅。为了学手艺,他主动承担了师傅店里的杂活,从扫地擦桌到搬运货物,任劳任怨。师傅见他勤恳,便将炒瓜子的秘诀倾囊相授。年广九如获至宝,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习,直到深夜才休息。
几个月后,年广九炒出的瓜子个大味美,香气四溢。他开始在自家后院支起了一口大锅,每天凌晨就开始劳作。瓜子出锅后,他总会仔细挑选,将颗粒饱满的装袋出售,品相差的便自己留着吃。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年广九的做法在其他商贩看来简直是傻气。他们私下里笑话他:"这人真是个傻子,连这么点便宜都不占。"可年广九却不以为意,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慢慢地,"傻子瓜子"的名声在芜湖城里传开了。
不仅如此,年广九还有个独特的经营之道:每次顾客买完瓜子,他都会额外赠送一小把。有人提醒他这样会亏本,他却笑着说:"薄利多销,和气生财。一个回头客带来的长久利润,可比多赚这一星半点值钱多了。"
事实证明年广九的眼光是对的。他的瓜子摊前经常排起长队,就连外地来的客商也慕名而来。
创业征程显锋芒
1976年,年广九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那时的芜湖,已经有十多家瓜子厂相继成立,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这种局面,年广九决定大幅降价。他将瓜子的售价从每斤两块四直接降到一块七。这个决定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都认为他这是在自寻死路。就连年广九的儿子们也极力反对,担心降价会让本就不景气的生意雪上加霜。
但年广九深谙经营之道。他向儿子们解释,与其守着一亩三分地赚小钱,不如放开手脚做大市场。果然,降价之后的销量立即飙升。原本每天只能卖出三千斤的销量一下子涨到了两万斤,利润不降反增。芜湖的大街小巷,每天都能看到排队购买"傻子瓜子"的长龙。
生意做大了,年广九也开始谋求转型。1980年,他在昆山开设了第一家瓜子加工厂,正式从个体商贩转变为企业主。
工厂开张之初就雇用了十二名工人,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要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雇工超过八人就算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了。
但年广九顾不上这些非议。他一心扑在企业发展上,不断改进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很快,"傻子瓜子"的名气传遍了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客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1986年春节前夕,年广九决定做一次大动作。他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有奖销售活动,奖品丰厚得让人瞠目结舌:一等奖是上海产的小汽车,二等奖是摩托车,还有各种家用电器作为其他奖项。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般的投入。
活动开展的第一天,"傻子瓜子"就卖出了六万斤。半个月后,销量更是突破了五百万斤的惊人数字。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挤破了头想要拿货,工厂的大门口天天排着长队。
但是这场轰动全国的营销活动很快就遭到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赌博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尽管年广九解释说自己是按照合理的商业计划来运作,但最终还是被勒令停止了活动。
三度危机
在改革开放初期,任何超出常规的经营方式都可能引发争议。年广九的"傻子瓜子"就这样三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每一次都是邓公及时表态,才让这个新生的民营企业得以继续发展。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80年。那时的年广九已经靠着瓜子生意积累了百万财富,这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数字。由于他不愿将钱存入银行,总是用麻袋装着放在家里。每逢阴雨天后,他还要把发潮的钞票拿到院子里晒太阳,这一幕常常引来邻居们的惊诧目光。
很快,一封检举信摆到了邓公的案头。信中质问:"社会主义允许有百万富翁吗?"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年广九的命运,更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考验。但邓公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他认为一个年广九影响不了社会主义事业,应该先放一放、看一看。
第二次是在1984年,此时的"傻子瓜子"已经发展成为正规企业,雇用了十多名工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时理论界普遍认同的"八人红线"。有人援引马克思的理论,认为雇工超过八人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应该坚决制止。
面对这场争议,邓公再次表态。他在一次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处理了一个"傻子瓜子",会让全国的个体户都担惊受怕。与其扼杀这些新生事物,不如给他们一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番话不仅为年广九解了围,也为众多个体户吃了定心丸。
第三次危机则是1986年,年广九因私人感情问题被卷入官司。有人举报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加上此前有关猥亵女职工的传闻,他很快就因"流氓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
正当年广久在缓刑期间忐忑不安时,邓公在南方考察途中,第三次提到了"傻子瓜子"的案例,强调如果当初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改革开放的全局。这番话传开后,检察院很快就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对年广九的起诉。
三次危机,三次转机,每一次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支持。年广九后来常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邓公,当面表达感激之情。但他更明白,邓公保护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努力打拼的个体户。
家业传承
步入新世纪,年广九已经是古稀之年。这位曾经叱咤商界的"傻子",开始考虑企业的传承问题。2001年,他决定以一分钱的象征性价格,将"傻子瓜子"的商标权转让给大儿子年金宝。
这个决定在家族内部引发了剧烈震荡,二儿子年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父亲的做法有失公允。兄弟二人为了商标归属问题多次争执,甚至对簿公堂。眼看着儿子们因为自己的决定闹得不可开交,年广九心里备受煎熬,却也难以调解。
2006年,一大儿子年金宝离世。这个打击对年广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这位倔强的老人彻底心灰意冷,他将"傻子瓜子"的商标权和肖像权全部转让给二儿子年强,自己则选择退居幕后。
从此,这位曾经的商界传奇开始过起了平淡的晚年生活。他喜欢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上两张麻将桌,时常邀请老友来"搓几圈"。闲暇时,他也会在芜湖的街头巷尾散步,重温往日的创业记忆。
二儿子年强接手企业后,开始尝试新的经营方式。他举办"傻子杯"足球赛,投资拍摄电视剧,试图让这个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对于儿子的创新,年广九始终保持支持的态度。
1996年,浙江电视台投资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傻子沉浮录》,将年广九的创业故事搬上荧幕。看着银幕上的往事重现,年广九感慨万千。那些艰难时刻,那些得到的帮助,那些奋斗的岁月,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