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老山兰静静地潜伏在密林与草丛之中。它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惧狂风暴雨的侵袭,无畏严寒酷暑的考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即便被炸得支离破碎,只要有一丝湿润的泥土,它便能顽强地存活、绽放。无论是在前沿的坑道、掩体,还是在后方的指挥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战士们将它栽种在干粮筒、炮弹箱、罐头盒里,与它一同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老山兰,以其坚韧的品格,在硝烟中散发着沁人的芬芳,成为了老山战士的精神象征。昆明军区11军32 师 94 团政治处宣传股长邹荣禄与老山兰的初次邂逅,是在老山的 60 号高地。当时,旁边驻扎着担任警卫任务的特务连和一个步兵连队。有一位酷爱养花种草的昆明老兵,在压缩干粮筒里种了十多筒老山兰,叶子宽窄各异,却都长得郁郁葱葱。受他的影响,邹荣禄也对老山兰心生喜爱之情。
1984 年 9 月中下旬的一天,师政治部的文化干事雷鸣玉来到老山。他与邹荣禄曾在师机关共事,彼此相熟。那天上午,他们聊起了许多关于 96 团和师医院的故事。96 团防守的松毛岭和那拉方向,是后期轮战部队最为艰苦、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32 师接防时,阵地上的工事极为简陋,官兵们不仅要防备敌人的偷袭和进攻,还要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同时确保阵地不失,其艰难与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32 师的许多伤亡都来自越军的炮击。雷干事提及,他曾与师政治部的领导前往医院探望伤员,那场景惨不忍睹。许多战士被炸得血肉模糊,有的手脚被炸断,手术后醒来发现自己残疾,不禁失声痛哭。
那天,他们在猫耳洞交谈了近两个小时。最后,雷干事提到师里可能不久就要换防,兄弟们在山上吃苦受罪、流血牺牲,下山后却连个值得回忆的东西都没有。他提议创作一首歌,让参过战的人能够想起老山,想起在这里的付出。
邹荣禄联想到老山兰,它野生野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开花,不求回报,正如战士们为了国家和家园无私奉献。于是,他写下了歌词:“顽强的生命,倍受摧残,没有奢求生机盎然,顶住了风暴,抗住了干旱,无私无畏装点着边关……”
雷干事看到初稿后激动不已,立刻谱了几句唱给邹荣禄听,并对歌词进行了润色修改。这首歌首先在团特务连试唱,随后军、师战地小报予以登载,并附上按语,要求部队官兵学唱。
1984 年国庆节前两天,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处蔡朝东干事来到 32 师,了解部队在战斗间隙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当时,94 团战事较少,距敌阵地较远,且模范阵地多,排一级的隐蔽部宽敞。师副政委刘先诚和政治部主任田兴明决定让蔡干事到 94 团看看,并派宣传科副科长雷鸣玉和 94 团宣传股长邹荣禄陪同。
蔡干事观看了三排的阵地以及他们表演的小节目后,建议在这里举办一个老山前线干部战士庆国庆联欢文艺晚会。晚会以三排为主,又从其他连队抽调了几名文艺骨干,呈现了一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演唱会。由雷鸣玉副科长和邹荣禄谱写的《我爱老山兰》,经过蔡朝东的精心修改,最终在猫耳洞里举办的文艺晚会上精彩亮相。第二天,这首歌刊登在师政治部主办的 “战旗报” 上,下发到各连队,迅速在全师唱响。不久,这首歌便成为了 32 师的师歌。
这场晚会的录音录像经蔡朝东精心编辑整理后,先后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我爱老山兰》唱出了老山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唱出了他们顶住风暴、抗住干旱、不怕流血牺牲、长期坚守边关的英雄气概。后来,部队专门派人前往北京,请军旅歌唱家李双江、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这首歌并进行录制。在中央台播放后,这首歌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爱老山兰》深受战士们的喜爱。后来,昆明军区政治部要求全区部队将它作为爱国主义题材歌曲,人人学唱。《我爱老山兰》从猫耳洞诞生,一路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它体现了老山保卫战中广大官兵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爱老山兰》等老山红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不遥远,对年轻人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这些红歌能让青年人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我爱老山兰》等红歌歌词充满正能量,曲调激昂,催人奋进。在演唱或聆听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了解历史,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伟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山红歌在战斗岁月中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和平年代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些歌曲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使各民族同胞更加团结一心,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如今,《我爱老山兰》与《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诞生于老山战火中的歌曲,一同被镌刻在老山主峰的石碑上。它们的旋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老山红色歌曲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真实写照,激励着我们在祖国面临危险时团结一心。它们是和平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珍视和平,缅怀先烈,传承其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