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的一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因为剧情的离谱和演员的选择,引发无数争议,这也让40年前拍摄的87版《红楼梦》,再次走入大众的视线中。
87版《红楼梦》是我国电视史上一部不可超越的经典和无法逾越的篇章,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翻拍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每一次新的《红楼梦》出现,都把87版《红楼梦》推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上。
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剧组的化妆师,服装师,摄像师,灯光师,加上庞大的顾问团,众人齐心协力,才有了这部经典、
87版《红楼梦》最被大众认可的,就是极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特别是剧中的人物,只要往哪里一站,不用说话,也知道是哪个角色。
这不单单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劳,化妆师杨树云和服装师史延芹的作用,不可估量。
一个黛玉的“罥烟眉”,让杨树云查遍所有的资料和文献,从唐代的“十眉图”,到《西京杂记》里卓文君的“远山眉”,西施的“蹙眉”,再到改琦所画的《红楼梦图咏》的“愁眉”。
最后,才在曹雪芹好友敦敏的《晓雨记事》中,找到一句“遥看丝丝罥烟柳”,终于找到了“罥烟眉”的出处,才终于知晓“罥烟眉”的形状,颜色。
王熙凤的“柳叶吊梢眉”,也让杨树云辗转反侧,半夜睡不着,猛然间想起电影《乌鸦与麻雀》中,侯太太的那一对弧度很大很夸张的眉形,对,那就是“柳叶吊梢眉”。
宝黛第一次相见,贾宝玉的发型,更是难倒了杨树云。
对于宝玉的发型,书中的这样描写的: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从曹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的发型,是短发结成小辫,攒在头中间,然后再编成一个大辫子。
其他的,就是妆饰了。
这个发型,在书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宝黛相见,第二次是21回,宝玉让史湘云给他梳头,第三次是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
可见,曹公对这个发型,是很偏爱的。
那么,如何高度还原出宝玉的这个发型呢?怎样才能梳出这样一个小辫大辫呢?
杨树云翻了很多资料和文献,也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发型,没办法,他又去请教红学专家和学者,同样一无所获。
他想到非洲人的小辫子,就试着模仿了一下,可编出来,一点也不好看,效果不理想。
新版《红楼梦》的宝玉,这个发型,应该就是根据非洲人的辫子编的,这根本就不对。
推翻了这个发型,重新再来。
从小生长在兰州的杨树云,经常见到藏族妇女,她们头上会梳成很多的细小辫子,有时候会有几十条。
但是,怎么把这些辫子琯到头顶,编成一根大辫子才好看呢?
杨树云苦思冥想,想起了敦煌壁画中一位供养菩萨,就是拖着许多反琯到头顶的发环。
杨树云得到了启示,对,宝玉的辫子就是这样梳。
就这样,宝玉的发型出来了。
周围一圈小辫子,再梳成一个大辫子,有一定的弯曲度,是松松垮垮的,注意这一点,这是很还原原著的。
然后,再根据书中所写,妆饰一下,戴上大珠和坠角。
刚才之所以说李少红版的“宝玉”发型根本不对,是因为在21回中,史湘云给宝玉梳头,就教导了这个发型是“居家日常”的。
书中是这样写的:
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戴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他的头过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宝玉说,横竖我不出门,打几根散辫子完了,于是,史湘云就又给他梳了这个发型。
所以,一个居家发型,怎么可能是新版《红楼梦》中那样复杂的一个梳辫子的方式呢?而87版中,这样松垮舒服的状态,才是居家发型的日常。
虽然杨树云极大限度的还原了这个发型的描写,但终究还是没能领会到精髓。
杨树云是把后面的长发中,分了几股梳出小辫子,然后反琯上去,再梳成大辫子,实则不然。因为还是没有这一转的短发。
芳官的这个发型,和宝玉的很类似,很能说明问题。
曹公所说的是“周围一转的短发”,之前也一直不理解,直到看了一位博主的解释,才明白,这个发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的儿童,无论满汉小时候都会剃头,直到十多岁才开始蓄发。
所以,她脑补了一下这个发型的全过程。
从冲天辫,半披发,头发接着长,就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就把短发和长发固定在一起,编成小辫,长发混入大辫子中。
所以,这才应该是宝玉这个发型的真正梳法。
想想我们小时候留发型,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过程。
就是类似于上面这样的发型吧。
曹雪芹的《红楼梦》真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呀,就算是几代人倾尽精力研究,也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87版《红楼梦》中,虽然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但已经是影视剧的天花板了。
只是不知,何年何人能拍摄一部超越87版《红楼梦》的影视剧呢?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