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的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明楷
2024年的刑法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总结2024年的刑法学成就,以及如何展望2025年的刑法学研究,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阅读范围与观察能力有限,以下的回顾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展望也不一定能得到认可,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2024年刑法学研究的回顾
大体而言,2024年刑法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刑法修正案(十二)的理解与适用
刑法学界就刑法修正案(十二)的理解和适用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如何解释民营企业内部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的成立条件。可以认为,使处罚范围的合理化,确保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公平的法律环境,成为刑法学界的共识。二是如何评价刑法修正案(十二)对几种行贿犯罪法定刑的修改,以及如何适用行贿罪的七种从重处罚情节,从而防止重复评价。相关论著都认为,行贿犯罪法定刑的修改有利于贿赂犯罪的处罚均衡与协调;所有论著都主张,“行贿受贿一起查”不等于行贿受贿同等罚。
2.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如何结合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挖掘中国特色的本土资源与优秀传统,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是刑法学界2024年的重要议题。继2023年后,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24年的年会,再次以“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构建研究”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刑法学界构建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强烈意愿。不少刑法学者也就此发表了富有见地的看法。相关发言与论文认为,只有立足中国国情,既重视独立自主发展,又重视开放兼容,才能夯实中国特色刑法学的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
3.轻罪立法与轻罪治理
自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以来,历次刑法修订都将轻微犯罪立法作为重点内容。例如,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12项轻罪,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8项轻罪;部分轻罪立法体现了预防性刑事治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严重刑事案件数明显下降。例如,2023年全国爆炸、杀人等八类严重暴力刑事案件数下降10.7%,每十万人命案发生数为0.46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评价轻罪立法,如何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以减少刑事案件数量、化解司法机关压力、减轻犯罪人负担、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为刑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普遍认为,轻罪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社会协同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轻罪治理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注重化解矛盾纠纷,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轻罪治理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此外,关于如何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或前科消灭制度,让犯罪者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和情理关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得到了刑法学界的充分重视。
4.刑事涉案财物的依法处置
刑法第六十四条对刑事涉案财物处理的规定比较简单,司法实践中对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处置刑事涉案财物,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成为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也是刑事法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各地各部门就本课题举行了诸多研讨会,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相关论著就如何明确涉案财物的具体对象范围,如何贯彻比例原则,如何优化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程序,建立相互制约机制和跨部门信息平台等,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可以认为,2024年关于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研究将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趋势,取得了显著进展。刑法学从仅重视刑罚处罚到重视刑罚外的措施与处分,使刑事司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体现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5.高科技背景下的刑法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类型的犯罪层出不穷,在高科技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新型犯罪,成为十分活跃与内容丰富的话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AI时代财产犯罪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如何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一直是刑法学界关注的话题。再如,随着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的普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成为热点;如何处理“钱包数据的篡改”和“延时重复支付”等犯罪,以及涉虚拟货币犯罪技术帮助者的刑法定性,也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又如,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伦理和法律上的诸多挑战,引发了关于人类尊严、隐私保护等问题的讨论;如何通过刑法手段确保新兴技术不被滥用,是刑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还如,网络犯罪的治理,尤其是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受到广泛关注。此外,由于网络犯罪呈现出跨国界、跨地域的特点,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任务,也成为我国刑法学者的关注话题。刑法总是对犯罪作出敏感的反应,刑法学也敏感地应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此当予充分肯定。
6.其他重点问题的研究
除了上述领域之外,2024年的刑法学还关注了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刑法的方法论与解释论、不作为犯、因果关系与结果归属、正当防卫、共犯体系与共犯归责、罪数区分、自动驾驶汽车涉及的刑事责任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在刑法分则领域,各种常发的犯罪、新型的犯罪、数据犯罪的类型与处理、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刑法保护以及争议较多的犯罪,都有学者的关注。不少研究提出了创新观点,为丰富刑法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2024年的刑法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以上的归纳可谓挂一漏万。当然也应看到,刑法的基础理论仍然未能得到深入研究,泡沫性的话题并不少见;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大同小异的重复也比较多见;有的研究缺乏问题意识,有的争论并没有聚焦,需要强化合乎学术规则的学术态度与研究方法。
2025年刑法学研究的展望
所谓“展望”也只不过是一种预测,预测不可能准确。哪些问题会成为2025年的热点重点问题,其实也难以预测。坦率地说,所谓的预测也必然包含了作者的期待。在笔者看来,除了少数课题之外,2024年的多数热点重点问题,依然会是2025年的热点重点问题。
1.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是刑法学界一直追求的,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倡导性的。如何确定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具体目标,如何处理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与借鉴国外学说的关系,如何挖掘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刑法文化传统,如何使刑法学既解决中国问题又具有世界意义,还需要刑法学界不断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并非仅指犯罪论体系;即使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论体系,也不等于构建了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这个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结合本土实践、体现本国特色,而且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并具有全球意义。刑法学者需要在刑法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国际性等方面下功夫。此外,刑法学知识体系也应是法律一体化的知识体系,面向实践的刑法学话语不应在实体法话语和程序法话语之间、刑事法话语与民事法、行政法话语之间形成隔阂,而是需要突破部门法壁垒,打开知识创造的格局和视野。
2.犯罪治理与刑事政策
犯罪治理与刑事政策可谓刑法学研究的永久课题。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例一:如何确定预防性立法的限度,是一个重要问题。当下采取了预备行为实行化、帮助行为正犯化的预防性立法,其目的是实现提前预防。与此同时,刑法对某些犯罪的反应还比较迟缓,在应对新型犯罪乃至传统犯罪方面仍有不足。将来的刑事立法如何既避免过度干预,又能应对各种犯罪,成为刑法学(立法论)的重要课题。例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无疑是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既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又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是应当继续研究的重要问题。对刑法谦抑性的标准与判断,既需要实证研究,也需要本土化,不能简单地与国外比较就得出结论。例三:如何通过刑法手段实现刑事政策目标,特别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如何通过刑法手段维护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理解各种法益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四:当一种或者一类犯罪明显增加时,是应当通过提高犯罪成立条件使之减少,还是应当加大处罚度使之减少,抑或采取其他有效办法?对此需要实证研究得出妥当的结论。刑法理论不能仅因某种犯罪的定罪数量多,就对该犯罪进行限制解释。例五:虽然2024年重点研究的是轻罪治理,但重罪治理始终是重中之重。如何预防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如何使恶性刑事案件的处理确实起到遏制重罪的作用,而不是被部分人效仿,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否应当按其他分类标准探讨犯罪的治理,也不无研究的余地。例六:如何使刑罚更加公正、有效,防止不必要的刑罚,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缓刑、罚金刑的作用,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妥当且可行的结论。例七:如何完善刑罚体系尤其是附加刑体系,如何具体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及如何减少犯罪的附随后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仍然值得继续关注。
3.低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责任追究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一案的判决,会引发刑法学界的进一步思考。究竟应当以什么为根据确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如何科学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刑事政策?对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能否判处无期徒刑,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才能判处无期徒刑?低龄未成年人共同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时,对“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是整体判断还是个别判断,是不是只能对其中的正犯与共同正犯追究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如何贯彻预防犯罪的目的、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矫正?这样的话题不仅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完善,还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需要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研究相结合,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刑法制度与少年刑法理论。
4.新型犯罪的刑法应对
随着人民物质和精神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型权利也需要得到刑法的保护。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利用科技手段的新型犯罪对传统刑法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刑法如何应对新型犯罪,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成为刑法学的热点问题。例如,除网络诈骗外,身份盗窃、黑客控制、深度伪造、虚拟空间犯罪、自动化犯罪工具的利用等,都是刑法学必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需要传统刑法理论的变革。例如,网络暴力的治理可能需要突破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一直受到批判的一般违法性从属说是否有用武之地,就值得讨论。再如,网络与现实空间的同时存在,会导致同样性质的行为出现构造上的差异:在现实空间的行为是即成犯,而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则是持续犯,如何解释相关犯罪的构造就成为问题。又如,数据的财产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有的国家刑法已经将非法获取、毁损数据的行为规定为财产犯罪。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但在高科技时代,哪些利益属于财产性利益还需要具体确定;在单一的“财物”概念之下,如何表述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从而合理地指导财产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也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5.本土化判例的深入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刑法学对本土化判例的研究比较零散和落后。随着人民法院案例库的完善、实证研究的发展,以及构建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需要,本土化判例将得到深入研究。妥当的刑法理论与合理的司法实践的统一,是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动态过程中的具体统一。这个过程既是对不妥当的刑法理论和不合理的司法实践展开双重批判的过程,也是对妥当的刑法理论与合理的司法实践进行双重建构的过程。刑法学需要回应和破解刑事司法中的现实问题,又要从现实问题的挑战中生成、归纳和提升出新的理论,这是刑法学研究得以展开与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此同时,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的公布与实施,尤其是202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关于2024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刑法理论将会对行政犯的前置性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合法性、适当性问题展开研究。
6.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刑法学界近几年大多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有些热点问题未必是真问题。诚然,热点问题与基础理论问题不是对立关系,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难度较大,以往的热点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基础理论问题。然而,如若对热点问题的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的根基,就不可能真正解决热点问题。只有夯实了基础理论,才能明确问题的真假,进而解决真问题。学术发展史表明,不管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进步,都建立在基础理论变革的基础上。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带来研究范式的转换,产生自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成果。如何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值得认真对待。就具体层面而言,刑法规范的本质、犯罪论体系、违法性的实质、保护法益的范围与类型、结果归属的具体标准、不作为犯论、违法阻却事由、责任的本质、共犯论、罪数论等基础问题,依然需要深入研究,也期待基础理论成为热点问题。
7.重点犯罪的深入研究
除了新型犯罪外,实践中的多发犯罪、严重犯罪依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例如,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金融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性犯罪、对儿童的犯罪、侵犯公民新型权利的犯罪、数据犯罪、传统与新型财产犯罪、生态环境犯罪、贿赂犯罪等,都将得到进一步探讨。
8.跨境犯罪的打击与合作
全球化使得跨境犯罪日益频繁,网络化使得一个行为的结果可能发生在多地甚至全球。一方面,刑法学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有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跨国贩毒、洗钱、跨国网络犯罪等国际犯罪和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另一方面,刑法学要研究刑法的适用范围,特别是,中国公民在境内外实施的相关行为,其结果仅发生在境外且被境外允许时,应否适用我国刑法?例如,中国公民在境内外开设网络赌场,只有赌博合法化的国家与地区的公民才能参与该网络赌博时,应否适用我国刑法认定为开设赌场罪?再如,中国公司在境内制造枪支的部分零部件,直接全部出口到枪支持有合法化的国家或地区的,能否以非法制造枪支罪或走私武器罪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同时,也要探讨如何保护我国公民免受国外刑事司法的不当追究。
总之,2025年的刑法学研究面临诸多新挑战,热点重点课题将涵盖从理论构建到实务应用的多个层面,以上的列举难免顾此失彼。希望刑法学者扎实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切实解决真问题、难问题;期待刑法学界形成更良好的学术生态,为青年学者的迅速成长与刑法学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相信2025年刑法学研究会取得更优异的成就。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明楷
责任编辑:唐亚南 | 电子邮箱 xsxz@rmfyb.cn;llzk@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