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紫砂壶?

紫砂壶见文化 2025-02-28 12:07:08

众人在日常鉴赏茶壶之时,往往聚焦于其显而易见的形态,却容易忽视那些由壶形勾勒而出的虚空之处。然而,对于制壶匠人而言,这些看似虚无的空间,实则与实体部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因为,正是这些空间的形态,指引着我们塑造壶体的曲线与布局,赋予茶壶以灵魂。

往昔,制壶师傅的工作台总是临窗而设,以便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壶坯的剪影,细致入微地审视那些由壶形所留白的空间。老子有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意指车轮因中心空洞方能转动,承载重物。同理,陶土揉捏为器,因其中空而能盛水储物;门窗开凿于墙壁,因室内虚空而能遮风避雨,成为居所。故而,“有”之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无”之空间,则赋予了器物以实用功能。中国人对于“虚”、“无”的哲思,可谓深邃而精妙。

为使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这一观念,不妨以“大亨仿古壶”为例。在这幅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那些看似“无”的空间形态,塑造了这把壶的独特韵味。这或许正是古人所倡导的“计白当黑”的艺术智慧——在书画中,空白之处亦能构成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茶壶的设计中,空间的留白同样不可或缺。

审美活动,犹如一场有序的探索之旅。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挑选茶壶时,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壶盖与壶口的松紧度,以及壶嘴、壶滴与壶把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而忽视了那些更为关键的“精神紧要处”。倘若以此为标准,超市里的金属制品无疑将远胜于紫砂壶。

紫砂壶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在于其形态与结构遵循了陶瓷造型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变化与和谐、对比与协调、平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力度与气韵、安定与生动等。以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为例,他设计的半菊壶堪称筋囊器的典范。从壶钮的菊蕾到壶盖,再到壶身,线条挺拔而流畅,菊瓣均匀分布,令人仿佛置身于秋日暖阳下的菊花丛中,心旷神怡。其成功的秘诀在于,王寅春巧妙地在壶体的立面或平面上,运用了有规律的横向连续变化,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反观清代邵元祥所制的大壶,其壶嘴过于粗壮,显得臃肿不堪,与壶体的比例极不相称,给人以不适之感。因此,我撰写此文的目的,并非全然否定检查壶盖松紧、壶嘴与壶把一线的重要性,而是希望提醒诸君,若一味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便永远无法超越商品壶的层次,领略到真正的好壶之美。人的眼光决定了其审美的层次,唯有跳出狭隘的框架,方能领略到紫砂壶的无限魅力。

0 阅读:2
紫砂壶见文化

紫砂壶见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