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莞一名男子被确诊患有乳腺癌,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惊讶:男性也会患乳腺癌吗?答案是肯定的。乳腺癌并非女性的“专利”,男性同样可能患病。
58岁男子胸部长“小疙瘩”,竟被确诊为乳腺癌!
58岁的黎先生在胸部发现了一个“小疙瘩”,最终被确诊为乳腺癌。他回忆说:“这个小疙瘩既不红肿,也不疼痛,我完全没放在心上。”然而,正是这个位于乳头下方、拇指大小的肿块,竟然是乳腺癌的征兆。
大约3个月前,黎先生就发现了这个小疙瘩。由于它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他并未重视。直到春节期间,一位朋友提醒他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并建议他尽快就医检查。春节过后,黎先生前往当地的医院进行了检查。乳腺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胸壁有低回声实性肿块,建议进一步检查。
随后,黎先生又前往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深入检查。2月10日,他入住该院普外科病房,先后接受了乳腺彩超和增强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初步提示为恶性乳腺肿瘤。2月12日下午,普外科的胡建和李丽医生共同为黎先生实施了手术,成功完整切除了左乳肿块,并进行了冰冻活检,最终确诊为乳腺癌。
确诊后,医院立即按照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为黎先生实施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尽管黎先生的病情已处于中晚期,但目前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后续,他还将接受辅助治疗,以清除体内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防止复发。

患者诊断报告(部分)截图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风险低
黎先生的案例凸显了公众对男性乳腺癌认知的普遍不足。事实上,男性乳腺癌虽较为罕见,但其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男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约为0.31%,即每20万成年男性中仅约有1例。该病的高发年龄为68~71岁,但年轻患者也时有出现,例如黎先生在58岁时便被确诊。
男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BRCA基因突变)、雌激素水平异常、肥胖、肝脏疾病以及辐射暴露等。由于男性乳腺组织较少且紧贴胸壁,癌细胞更容易侵犯胸肌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此外,男性普遍缺乏对乳腺健康的关注,约75%~9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男性乳腺癌呢?《中国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3版)》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权威的指导和答案。
一、预防男性乳腺癌的措施
1. 健康生活方式: -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 规律运动,如步行、游泳或其他有氧运动,以控制体重。 - 限制酒精摄入,每日饮酒量应控制在30克以内,过量饮酒会使男性乳腺癌风险增加1.5倍。 - 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 控制体重,腰围应控制在90厘米以内,以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2. 定期体检: -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乳腺检查,尤其是有家族乳腺癌史的男性。 - 40岁以上男性或有高危因素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
3. 了解家族病史: -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乳腺癌或其他癌症的病史,有家族史的男性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 - 如果家族中有已知的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如BRCA1或BRCA2),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4. 避免不良因素: - 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如减少不必要的X光检查。 - 健身人群慎用类固醇补剂,外源性雄激素可能通过芳同化作用转化为雌激素,诱发乳腺病变。
二、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根据《中国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3版)》,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女性乳腺癌相似,但需根据男性乳腺癌的特殊性进行个体化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手术治疗: - 乳房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 - 对于早期患者(如T1N0期),保乳手术与乳房全切术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相当。
2. 放疗: - 对于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阳性或肿瘤较大(T3及以上)的患者,建议进行辅助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3. 化疗: - 化疗适用于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或有远处转移风险的患者。
4. 内分泌治疗: -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内分泌治疗。
5. 靶向治疗: - 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
总结 男性乳腺癌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是关键。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了解家族病史,可以有效降低男性乳腺癌的风险。一旦确诊,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男性群体需摒弃“乳腺问题羞于就医”的观念,医疗机构也应加强男性乳腺癌的科普宣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及时科学干预,才是抵御疾病的核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