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曾思玉看电影,片尾出现毛主席,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坏了

樊启阳阿 2025-02-20 16:35:38

1974年秋,曾思玉与战友们齐聚广场,等待一场特别的电影放映。

那天,电影结束时,片尾的毛主席画面如约而至,这让曾思玉屏住呼吸,期待着见到指引革命走向胜利的领袖。

但随着银幕上毛主席的身影逐渐放大,曾思玉的心情瞬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心里咯噔一下,只觉得坏了,坏了。

那么,曾思玉看到毛主席的画面后,为何要说那样的话?这背后又有什么深意?

1911年,曾思玉出生在江西信丰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中,小时候,他常常和家人一起耕作,目睹了邻里乡亲因贫困而忍受的种种痛苦。

这种情形深深触动了曾思玉的内心,促使他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渴望。

后来,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明白只有通过推翻压迫他们的地主和不公正的统治,才能让农民们真正过上当家作主的生活。

于是,1928年,曾思玉在听说信丰农民起义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此后,他和革命战士一起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尽管敌人凶猛、环境恶劣,但曾思玉从未放弃过任何一次机会去打击压迫他们的敌人。

在这段日子里,曾思玉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身心也在战斗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

另外,在多次与敌人接触的过程中,曾思玉不仅仅学到了战斗技巧,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革命的意义。

他看到无数的同胞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勇敢地站了起来,尽管每一次的胜利都伴随着牺牲,但革命的火种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越燃越旺。

曾思玉也深知,只有毛主席所倡导的革命理念,才能真正给这个国家带来改变,才能让百姓摆脱困境,走向自由与光明。

在此后的岁月里,曾思玉那份最初的热血与理想始终没有消退。

曾思玉还参与了艰苦的长征,红军的长征,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守护。

每当夜幕降临,疲惫不堪的队伍会在篝火旁歇息,正是在这些寂静的夜晚,曾思玉常常会在心中默默反思,他的加入,这个不太显眼的小人物,究竟能为这场伟大的革命做些什么?

每一次他从困顿中重新振作起来,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更加坚定的目标——那就是毛主席,那个他在书本上反复研读过的名字,那个指引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人物。

而就在一次平常的战斗任务后,曾思玉和其他战士们跟随队伍继续前行,途径一个荒凉的山沟时,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意外邂逅。

这一切开始于一次特殊的任务——“反围剿”斗争中的一次意外事件。

那时,红军正在艰难地进行战略转移,而毛主席由于多次受伤需要休养,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需要确保自身的安全,而任务的重担就落到了曾思玉的肩头。

毛主席亲自指派他为专门负责担架的人员之一,这对于曾思玉来说,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那一日,曾思玉随队伍向前进发,他跟随在毛主席的担架旁,确保每一条路线的安全。

毛主席与曾思玉的第一次正式交流,发生在一次经过荒原的休息时刻。

那时,夜幕低垂,红军队伍暂时停下脚步,准备休整,曾思玉站在不远处,他疲惫不堪,但仍保持警觉,时刻准备着随时投入新的行动。

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走向他,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你就是曾思玉吧?”

这一句话,让曾思玉心中复杂万千,毛主席竟然知道他。

随着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曾思玉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他的勇敢和智慧在一系列战斗中展现无遗,逐渐成为毛主席最信任的助手之一。

在一次次紧张的战斗中,毛主席始终关注着他的表现,信任与责任成为了他行动的动力。

特别是在张国焘的事件中,毛主席对曾思玉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张国焘企图与敌对势力勾结时,毛主席第一时间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曾思玉。

面对复杂的局势,曾思玉历经艰险将一封信交给了徐向前,让他不要南下。

这一顺利行动不仅为红军扫除了内部威胁,也让毛主席更加坚信,曾思玉的忠诚与能力已远远超出了常人的理范围。

无论是艰苦的战斗,还是复杂的政治局势,毛主席始终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曾思玉。

在这个过程中,曾思玉的身心也不断被考验,逐渐蜕变为一个真正的革命领导者。

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更加冷静,从容不迫,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决定,这些决定往往直接影响着革命的进程。

岁月流转,时间很快到了1974年,彼时,曾思玉已经在军队中担任了重要职务。

当时,曾思玉被调到济南军区工作,虽然职责繁重,但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躺在床上,回想着与毛主席多次见面的情景。

毛主席的关怀、教诲,仍然在他的耳边回响,而这一切,却在1974年秋天的一次露天电影放映时,发生了改变。

那天,济南军区决定放映一场露天电影,影片的最后,毛主席会出现在荧幕上。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曾思玉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毛主席了,尤其是在毛主席健康状况日益衰退的情况下,曾思玉更是深感忧虑。

尽管知道毛主席会出现在电影里,但曾思玉还是心生期待,希望能看到他熟悉的那个伟人——那个在革命岁月里指引大家走向胜利、无所畏惧的毛主席。

电影开始了,广场上热闹非凡,战士们欢声笑语,大家都期待着片尾毛主席的登场。

曾思玉也在人群中静静地坐着,心中无比激动,光影流转,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但他无心去关注那些细节,只是一心期待毛主席的出现。

当影片进入最后一幕时,曾思玉不禁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盯着银幕,等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

但屏幕上的毛主席并非他所期待的那位风采依旧、精神矍铄的领袖,画面中,毛主席的身影显得格外苍老,满头银发,身形也显得有些佝偻。

那一瞬间,曾思玉的心猛地一沉,他站了起来,指着屏幕上的毛主席,声音有些颤抖地问:“这是谁?”

身旁的警卫员见状,微微一愣,赶紧低声答道:“这是毛主席。”

曾思玉的心里猛地咯噔了一下,那个曾经朝气蓬勃、激励无数人的领袖,如今竟变得如此苍老。

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心中也涌上一股莫名的惶恐。

“坏了,坏了。”曾思玉心里不断地默念着这个词,他无法解释这种情感的来源,也不敢去问自己为何如此焦虑。

与此同时,曾思玉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不安的预感,尽管这只是一次电影中的片段,曾思玉却感觉到,某种即将发生的事情正悄悄地接近。

他无法释怀这份心中的沉重,也下意识地开始回忆起过去与毛主席的每一次交谈,每一次在革命道路上并肩作战的时光。

回到住所后,曾思玉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那一幕始终挥之不去,毛主席的苍老身影,仿佛已经预示着什么。

曾思玉的心情愈加沉重,他知道,这个国家,这个革命,正面临着一次无法回避的变革,而毛主席的离去,或许会给所有人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和冲击。

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曾思玉才明白,那个时刻他心中的不安预感竟然是如此真实。

毛主席的去世,不仅是对曾思玉个人的重大打击,也是整个国家、整个革命的巨大损失。

而曾思玉,也因此深刻理解了毛主席所传递的革命精神,以及肩负的历史责任。

在毛主席离世之后,曾思玉依旧在心中默默承诺,将继续坚持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带领人民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