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分配几十年如一日,改革却总在“纸上谈兵”?谁该加入?谁不该加入?每个想“入常”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现有五常(中、美、俄、英、法)仿佛坐稳了“铁饭碗”,非到迫不得已绝不愿挪动一下。眼下,随着安理会新一轮改革谈判拉开帷幕,围绕常任理事国扩充的争议再一次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可到底这场改革,能斗得出个结果吗?
其实,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讨论早在1993年就提上了日程,甚至当时全世界都憋着一口气,觉得这次能成了。然而,从1993年到现在整整过去了30年,改革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堪称国际社会里的“烂尾楼”。到底什么让改革进展如此之慢?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简单点说就是“我不同意,谁也别想过”。这直接让那些觊觎“新席位”的国家头疼至极。2005年的时候,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站在一起组成了“四国集团”,想联合“入常”。
乍一看还挺有戏,毕竟这四个国家实力都不弱,可最后却因为遭到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反对,让改革方案胎死腹中。这事儿也从侧面说明,安理会的改革不是单纯比经济实力、地缘影响力,更多时候拼的是政治算计。
本次改革中,美国和法国成了“入常”支持派,明确表态支持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成为常任理事国,看起来是“带头搞公平”。可细品下来,背后这个算盘打得可不简单。
先说德国和日本。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日本则是亚洲科技和经济巨头,对美国和法国来说,这两国是盟友,站进常任理事国的队伍里,无疑能壮大西方阵营的势力。而印度呢?打的牌就不同了。印度虽然问题不少,但好歹是快速崛起的大国,美国想拉拢它对抗崛起中的中国。这种算盘,很像是给自己新找了个“战友”。
如果单纯从实力对比来看,德国和日本似乎确实够格。但问题是,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包袱太重了,尤其是日本,至今都背着侵略二战时亚洲邻国的骂名。有的国家气不顺,这事儿根本没得商量。所以啊,美国和法国的支持更像是“顺手牵羊”,既能捞到政治资本,又能借势壮大自己,至于改革能不能成,那就另说了。
相比美国和法国的支持,俄罗斯就直接亮出了反对态度——德日这两个国家绝对不行。很多人以为俄罗斯只是惦记二战,觉得战败国不配享受这种“特权”。但实际上,俄罗斯反对德国“入常”,反对的是这背后欧美利益的扩张。
要知道,俄德之间早就因为地缘政治产生裂痕。德国是北约的“头号积极分子”,还在俄乌战争中大力支持乌克兰,触到了俄罗斯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要“入常”?未免也太天真。所以俄罗斯的反对既有历史成分,也有当前国际局势的影响,直接就是“不可能谈”。话摆在这了,后面怎么推进,波折恐怕少不了。
再来看中国的态度。中国的立场向来比较中立,这次改革里,中国明确表达支持发展中国家进入常任理事国,尤其提到了非洲国家。这可不是一时兴起。长期以来,非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甚至连常任理事国一个席位都拿不到。中国提出这个建议,既符合大家对公平的期待,也迎合了发展中国家提升发言权的诉求,看似很合理。
但是中国并未明确支持具体国家,比如是南非还是尼日利亚?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松口。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模糊表态也意味着中国在其中有更多的玄机。维持中立,不站队,就能最大限度保持自身的利益和国际形象——太聪明了。
德国和日本:如果看经济实力,德国和日本完全没问题,但一提到二战遗留问题、战败国身份,以及遭到的中俄共同反对,它俩就是“名不副实”的那一档。此外,德国目前在欧洲事务中过于活跃,而日本的小兄弟形象很难俘获亚洲国家,包括韩国在内很多人的信任。
印度与巴西:印度,地区冲突大国,这个头衔甩不掉。不管是和巴基斯坦的边界问题,还是国内宗教矛盾,这些都让人担心它能否胜任常任理事国的职责。巴西倒是名义上代表了南美洲的利益,但它国内经济波动、社会治理问题和一些邻国的反对,让它也陷入被质疑的漩涡。
非洲国家:非洲喊了几十年“求公平”总算有回音了,非洲内部呼声较高的国家是南非和尼日利亚。可问题在于,非洲能否达成区域内部的高度一致,大家认可的“非洲代表”应该是谁?这就未必好决策。此外,即便非洲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真正能从国际大局中获取多少话语权,效果还是未知数。
回头想,这场改革是否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即便扩充了常任理事国的数量,那些新加入的国家能不能跳出“亲谁、反谁”的小圈子模式,确立代表全球利益的公平立场,没人能打包票。
更重要的是,安理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博弈的平台。就算席位扩充,真正的大事上还是要靠“五常”掌舵,新增成员怕是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总而言之,安理会改革是一场“持久战”。表面上的喧闹背后,真正的权力游戏轮廓早已摆开。时机未到,棋盘未定,一切的前途只剩等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