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2020,中国金融生态发生了深刻裂变丨21读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1-01 21:01:07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黑天鹅事件频发,信用债违约冲击波来袭,承载着“最大IPO”期许的蚂蚁集团在上市临门一脚之际搁浅……2020年,是金融市场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年。

那么,背后有怎样的逻辑可循?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知名金融学者、畅销书《香帅金融学讲义》作者香帅,听她讲述热点背后的金融逻辑。

21读书

作者丨周莹

编辑丨朱益民,陈思;实习生思纯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金融事件常新,但逻辑持续。

题记

2020年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

一方面,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生态变化已初见端倪;

另一方面,黑天鹅事件频发,信用债违约冲击波来袭,承载着“最大IPO”期许的蚂蚁集团在上市临门一脚之际搁浅……

金融事件常新,但逻辑持续。

在近期出版的《香帅金融学讲义》一书中,曾任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香帅将金融运行的规律层层拆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专访了香帅,听她讲述热点背后的金融逻辑。

01

《21世纪》:你怎么看近期频发的信用债违约事件?

香帅 :我在《香帅金融学讲义》书里面也写到过, “一个没有退出机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

大家按照市场规则来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受损,所以市场要出清,只有“不死鸟”没有了,才能真正帮助中国金融市场建立信用思维,把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建设成一个有信用的市场。

缺乏退出机制,也是中国债券市场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因为既然都是刚兑,“我”怎么相信你的评级是有效的。

这两年连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现在市场正在慢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大家不要老想着有国字头背景的咱就投, 还是应该回到商业的本质,投资真正赚钱的好企业,坏企业就是要让它被市场出清,让它消亡。

02

《21世纪》:蚂蚁集团上市搁浅你怎么解读,这件事对市场有什么启发?

香帅 :这其实反映了现在全球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企业进入金融行业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比如亚马逊、蚂蚁金服、京东等数字化平台,这些平台企业的本质就是拥有流量, 而流量的本质是信用 ,因为你相信“我”,所以才会关注/使用“我/平台”。所以我一直说平台企业去做金融这件事情太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搞金融挣钱更容易,谁都想挣快钱,挣轻松钱。

但是从全球来看,金融行业是一个监管最严的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行业,所以很容易发生诈骗,这在经济学上叫道德风险,所以需要监管来介入。如果买股票更容易受骗,那理性人的决策一定是不去碰股票,这叫market failure。所以金融市场是一定要进行监管的。

历史上曾因为金融无监管而发生多次悲剧,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这都是监管放松导致的。

所以金融是不可能没有监管的,但监管是有限制的。 原来主要是监管金融机构,现在科技企业这个新物种进入到金融领域,但由于现有法律的漏洞和鼓励创新,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监管,这就使得金融平台在不受监管的环境里发展的非常迅速,后来要拿金融牌照才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但这就给金融监管留下一个巨大的隐患,这是全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这事肯定要管,否则道德风险谁来控制?如果管,监管的界限要定在哪里?管得太死,就怕把创新都给管没了,但是管得太松,又怕出现风险, 所以我们要在风险和创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这次蚂蚁事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蚂蚁是做金融的新物种,通过蚂蚁平台投放的贷款规模达到2万亿,但IPO之前一直没有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但监管和创新永远在博弈,目前看最后的结果,就是要把蚂蚁纳入到监管体系中来。

蚂蚁集团披露招股书后可以看到,它是按照科技股来估值的,100多倍市盈率。在原定的上市前夕,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对蚂蚁进行监管约谈。

监管必然对它未来的利润造成巨大影响,但如果放任不管,蚂蚁按照3000亿美金估值,上市之后再面临监管环境的巨大变化,那么接盘的都是谁?社会成本由谁来承担?显然受伤的还是普通人。

所以在这一次监管和创新的博弈中,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某种意义上对蚂蚁也是好事。

金融接受监管是天经地义的。 这次蚂蚁上市被中断,是在安全性和创新性中间做了选择,很明显选了安全性,这跟现在中国的情况也很匹配。 中国现在面临着复杂的世界大环境,内部要稳,安全第一,这明显是一次重要的取舍。

但蚂蚁本质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可能调整以后,以金融企业的身份再上市或者做一些分拆,蚂蚁本身没什么问题,渠道能力仍然很强,只是还能不能撑起2万亿的市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1世纪》:这是否也意味着后面金融科技企业的估值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香帅 :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是替金融企业做工具的,不一定受到影响,但如果你是做金融的,会受到一些影响。

03

《21世纪》:业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国际性的大投行,你觉得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中国版高盛”,这需要什么土壤?

香帅 :我一直都不赞同“中国版高盛”这种说法。

人类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美国高盛的形成有自身很强的历史背景,一方面美国本身就是一个金融立国的国家,另一方面高盛自己也抓住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全球化浪潮中兼并收购的机会。而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很难讲。

为什么中国还没有美国这样的投行?

其一,中国的人均GDP只是美国的1/6。

其二,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90%靠银行融资,而美国有80%的企业融资是靠直接融资,这才使得帮助企业直接融资的投资银行有生意可做。所以为什么不拿高盛和工商银行比呢?工商银行也是2万亿的市值,这才有可比性。

当然,中国现在正在加大力度推进直接融资,如果直接融资的市场壮大起来,投资银行当然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很有可能我们的模式和美国会不太一样。

如果数字化更进一步,未来“投行”的内核应该不会变,还是帮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但它的形态可能会变,等区块链等新技术成熟以后,交易所未来还会存在吗?“上市”这种模式会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大投行正纷纷布局数字货币, 未来的投行是什么模样,现在都要打一个问号。

04

《21世纪》:今年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并购市场也较此前走冷。这是否是“注册制改革初期”的一种暂时现象,对于并购市场的后续发展你怎么看?

香帅 :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今年和疫情也有一些关系。

政策其实是历史的演化的结果,它从来不是历史演化的决定因素。 大家总是容易把这件事搞反了,把政策之手的力量想得太大。

如果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相对应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可能会阻碍历史前进的道路;但从来不会因为历史阶段没到,政策就出来而拔苗助长。

兼并收购主要还是根据企业效率来决定的,行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一些并购重组的需求。并购重组受到经济发展的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我觉得一两年的时间并购重组应该会回暖。

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市场上的资金充不充足。今年的货币政策偏紧,而且IPO增多,不少资金都打新去了,明年打新是否还有赚钱效应就不确定了。

赠书福利

金融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刚需”。香帅用通透、接地气的方式,将大到金融发展的历史、科技金融的未来,小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运用说清楚。

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名词和数学公式,只有金融的规律和洞察。香帅把金融知识层层剥开,让你深入理解金融的架构和本质,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专业人士看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大历史视角;普通读者看了,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让自己离财富更近!

《 香帅金融学讲义 》

作者: 香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现在, 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 点赞数前2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 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一位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香帅金融学讲义》一本。

我们将在1月5日晚间在留言处置顶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

21君

小伙伴们,关于香帅对金融逻辑的拆解,你有怎样的见解?

来和我们聊聊吧~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