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咏者
编辑|史作咏者
前言王震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他的行事作风干净利落脆,能一下子办完就绝不拖沓,最引人注目的要属他那标志性的大胡子,因此也被人叫做“大胡子上将”。
因为幼时家贫,他只读过几年私塾,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他就一心一意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毛主席的思想方针。
从一个乡下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红军军团政委、386旅旅长,拯救万千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他的奋斗目标,对党和国家忠诚是他的初心。
但不例外,就是这么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最薄弱的地方,那就是家庭。
准确来说是他母亲,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一直默默支持他的老母亲。
直到1970年的某一天,王震的母亲去世了,但他连母亲去世前的遗愿都无法满足……
老话讲“自古忠孝难两全”,王震将军母亲留下的遗愿到底是什么?王震为什么无法做到呢呢?
一条黑色头帕1908年,王震呱呱坠地 ,还在襁褓里哇哇啼哭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出生前,自己的母亲还在田里辛勤劳作着。
家里给他取名王余开,希望他余生都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
5岁那年,王震被送往当地的私塾读书,家里人尽最大可能供他上学,就是为了能让他将来能认识字,不至于吃了没文化的亏。
时间飞速流逝,王震越来越大,上学所需要的花费也越来越大,家里实在负担不起,王震就从学校回到了家里,力所能及地帮家人分担家务和农活。
但经过知识的熏陶,年少拥有远大抱负的王震深知,自己不能就这样在家干一辈子农活,于是开始另寻他法。
看着为自己学习生活操劳几十年如一日的母亲,王震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但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决定赚钱给母亲买一条新头帕。
正当他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赚钱的时候,王震望向屋外四叔父的小推车,一时间计上心头。
因为四叔父是摆小摊的,每次都会把当地的土特产装满满一车推往大城市长沙,过几天又推着金银和日用品回到家中。
过了几天,王震对母亲说,自己出去走走,见见人,母亲虽然心中疑惑但也没多想,只是说让他早点回家吃饭。
就这样,年仅16岁的王震背井离乡,和四叔父一同去往了长沙,几天时间转瞬即逝,父母始终不见王震踪影,这下可把他们急坏了。
正当他们二老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四叔父推着小推车进到了院子里,小推车上满是些银钱和日用品。
母亲无暇顾及那些,赶紧询问四叔父,看没看见开伢子,只见四叔父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条黑色头帕,崭新精致极了。
四叔父把它交到董奇谱手中并说:“别急,开伢子已经在长沙有活干了,现在好着呢!”
后来细问才知道,王震在长沙跟人学“拉洋车”的手艺,学成之后开始在那赚钱了,赚到钱的第一时间,王震就跑去店里买了这条黑色头帕,把它交给即将回家的四叔父。
王震平时拉客很忙,再加上远在家里的父母也不识字,每当想家了,想写封信寄过去也成了奢望。
不过好在四叔父隔三差五奔走于两地之间,他就成了连接王震和家里的唯一纽带,每次赚钱了会托四叔父捎点新奇的小玩意儿带到家里交给父母,有时候干脆直接把赚到的钱给二老。
老家这边的父母也经常听到王震的消息:
“他现在可老练了,给人拉包车能赚不少!”
“他去当了铁路工人,是个正经工作!”
“他去参加了工会,是工人纠察队中的一员。”
“他加入了共产党,有个新名字叫王震……”
随着王震越走越高,远在老家的母亲听着高兴之余,更多的还有对儿子的思念,她盼望着盼望着,这一等就是5个年头。
王震的革命道路1929年冬天,21岁的共产党员王震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己家里,他迫不及待地推开门,随即便大喊了一声——“娘!”
正在里屋缝衣服的董奇谱听后赶紧出来,看着眼前这个长成大小伙子的人,她的眼角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王震强忍着泪水,深深地向父母鞠了一躬,因为这时他有了一个新身份——湘赣苏区武装游击队的一员,这次回来,他不仅是看望父母,更是带着使命前来。
次年九月,王震率领浏北一支队200多名浏阳子弟兵挥泪告别家乡的父老乡亲,编入红军湘东独立师,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3个月后,王震所在的湘东独立师配合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作战,先后在各地歼灭敌军无数,大小战役王震全都参与其中,从团政委升到了师政委。
后来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四次“围剿”,除了进攻中央苏区,还会向湘赣苏区发起冲击,投入的兵力不在少数,一时间两个地区分身乏术。
紧要关头红八军以凌厉的反击将敌方打的溃不成军,王震率领的红22师表现上佳,令我军众将刮目相看。
王震因不俗的表现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后来才知道,当初随武装队一起离开家乡的,还有王震的父亲,他在部队中是战士,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英勇捐躯。
王震得知后十分悲痛,并把这股悲痛化为力量,挥发在了今后的革命道路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王震临危受命,担任起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身兼要职。
后来“皖南事变”国民想要封锁我陕甘宁边区,企图把军队活活饿死,就在这形势为难之际,王震带领战士们驻扎南泥湾,用时一年开垦了1.1万亩良田,实现了毛主席提到的“自给自足”。
不仅如此,359旅的战士们还积极支援抗日前线,1943年毛主席亲自为王震题词四个大字:有创造性。
然而,随着王震父亲的壮烈牺牲,母亲董奇谱的生活,可以说是更孤单了,面临这种情况,王震该如何是好?
母亲的愿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举国同庆。
王震被安排到新疆分局任第一书记等职,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远在家乡孤苦伶仃的老母亲,将她接了过来,家人团聚。
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家呆了大半辈子的董奇谱,到了新地方显得非常不适应,时常吃不好睡不好。
无奈之下,王震只好将母亲送回老家,托付给三弟王余美照顾,三弟大喜,没过多久便接着母亲的名义给王震写信,希望哥哥能寄点钱回来,给母亲换个大房子。
本来王震也是这么觉得,出点钱给母亲盖个大点的房子,和三弟一家也住的舒服点,但他发现自己的弟弟,似乎心思不是那么纯粹,甚至有假借自己在村里“横着走”的态势。
于是当即回信,信上说自己可以给母亲出钱盖房,但如果发现你借着我的钱给自己某好处,借着我的名义在家里横行霸道,别怪我这个当哥的不顾兄弟情!
作为革命家,毛主席的忠诚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早安益深入王震内心,如今弟弟假借自己的名义大张旗鼓盖房子,显然是把自己的孝顺母亲变成了伤风败俗之事。
王余美没要到额外的钱,就降低了盖房规模,修了几间土屋房舍,这在老家就已经非常了得了,王震得知后大怒,从此再也没给三弟寄过一分钱。
每次给母亲的添衣吃饭看病钱,也都先寄给区委,由他们转交到母亲手里。
1969年,王震因公需要去往江西,临行前毛主席当面嘱咐王震,让他下去走一走,看一看,搞点调查研究,科学方式。
一席话王震牢记在心,来到红星垦殖场,他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了身边照顾,董奇谱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能见到儿子自然是好的。
到地后,王震把母亲安排妥当,自己就投入工作当中,时常在周围的荒地上散布想事情,一天他突然说要搬出去住——荒地中间的土屋。
县领导见状心想这好了得,便想给王震修一处住所,但都被他回绝了,他说土屋好,冬暖夏凉。
1970年,董奇谱去病逝于江西,临终前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入土为安”,宣委领导询问时王震却摇摇头,“一切从简,火葬吧……”
当时为改革丧葬形式,许多中央领导人都带头签了字,王震不想搞特殊,“违背”了母亲的遗愿……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