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只剩737亿,销量跌至第十,蔚来汽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孙锦程吖 2025-02-22 02:09:14

蔚来,这个名字曾经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象征着创新、高端和未来。然而,仅仅几年时间,它就从市值千亿的巅峰跌落,日亏5500万的警报声震耳欲聋,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蔚来的困境?它还有机会翻身吗?这是萦绕在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

或许有人会说,蔚来是败给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毕竟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挤满了各路豪强。小米、小鹏等后起之秀来势汹汹,传统车企也在加速转型,蔚来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如果仅仅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竞争,未免有些 simplistic。与其说是对手太强大,不如说是蔚来自身出现了问题,战略的迷失、管理的混乱、品牌的模糊,共同编织成一张困境之网,将蔚来牢牢困住。

让我们先来看看蔚来引以为傲的换电模式。当初,换电被视为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有望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慢、续航焦虑等痛点。然而,高昂的建站成本和低下的利用率,让换电模式成了一个美丽的“陷阱”。数据显示,单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超过300万元,全国2300座换电站占用了66亿元资金,但利用率却不足40%。更糟糕的是,蔚来旗下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电池规格不统一,加剧了换电站的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相比之下,其他车企专注于提升充电效率,不断推出快充技术,似乎走上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再说说蔚来进军手机行业的“跨界”尝试。10亿元的研发投入,换来的却是0.1%的市场份额,这无疑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蔚来手机缺乏核心竞争力,既没有苹果的品牌号召力,也没有华为的技术优势,最终沦为“最贵车钥匙”的尴尬存在。这种分散资源的“摊大饼”式扩张,不仅拖累了主营业务的发展,也让投资者对蔚来的未来产生了怀疑。

除了换电和手机业务,蔚来的多品牌战略也饱受争议。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定位模糊,产品线重叠,内部竞争激烈,共用供应链的比例却不足30%,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高端品牌蔚来,80万元的ET9预售惨淡,难以与理想L9、问界M9等竞争对手抗衡。子品牌乐道,因缩减服务引发老车主不满,品牌形象受损。而萤火虫的海外建站计划,更是吞噬了大量的现金流,却迟迟不见回报。

与蔚来的混乱相比,小鹏汽车的成功则显得格外醒目。MONA M03上市5个月累计交付6万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严格控制。王凤英主导的钢材采购改革,单台车成本直降8000元,这无疑给蔚来上了一课。反观蔚来,NIO House单店年运营成本超千万,181家门店的销量却不及小米50家直营店,这种低效的运营模式,如何能支撑其持续发展?

面对内忧外患,蔚来并非没有做出努力。 “五年零息”的变相降价策略,短期内拉动了销量,但也损害了品牌的高端形象。李斌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所有工作围绕卖车”,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同价位段,小米SU7续航多120公里,MONA M03智驾系统多5个感知摄像头,蔚来的产品竞争力明显不足。

要走出困境,蔚来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首先,要果断放弃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核心汽车业务。砍掉手机业务,每年可节省20亿成本,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其次,要统一电池规格,提高换电站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让换电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再次,要整合子品牌销售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销售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内部竞争。

产品迭代速度也是关键。ET5改款车型“5566”计划搭载全域900V系统,但交付要等到4月,而小米SU7改款已进入路测阶段。乐道L70/L80两款SUV定位家庭市场,却要直面理想L7/L8的产能碾压,后者的单月交付量稳定在2.5万台。蔚来必须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港股投资者用脚投票,蔚来股价较2021年高点跌去95%,市值仅为小米汽车业务的1/8。如果四季度无法实现单季盈利,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直接威胁其生存。

蔚来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只要蔚来能够正视问题,痛定思痛,果断改革,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强化品牌定位,提升用户体验,加大研发投入,就仍然有机会涅槃重生,再次赢得市场的认可。

未来的路还很长,蔚来能否再次崛起,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数据总结:

日亏损:5500万元现金储备:422亿元换电站数量:2300座换电站建设成本:单个超过300万元,总计66亿元换电站利用率:不足40%手机业务投入:超过10亿元手机市场份额:不足0.1%ET9预售价:80万元ET9预售量:不足千台NIO House单店年运营成本:超千万元NIO House数量:181家小米直营店数量:50家蔚来股价跌幅(较2021年高点):95%蔚来市值(相对于小米汽车业务):1/8
0 阅读:143